傳統文化黑板報圖片大全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優良道德傳統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千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傳統美德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小編這裡給大家總結了一個傳統文化黑板報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傳統文化黑板報資料:竹溪“山二黃”
竹溪“山二黃”,
山二黃又名漢調二黃,簡稱漢二黃,俗稱靠山黃,屬漢劇的一個支派,是流行於鄂西北地區的皮黃劇種。“山二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載入《中國戲曲音樂整合》,並被列為湖北省22個稀有地方劇種之一,著名漢劇大師陳伯華譽之為“漢劇之母”。“山二黃”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它是清代乾隆、喜慶年間隨荊、襄移民帶進鄂西北山區的楚調與地方方言民樂長期吸納、融合而形成的。“山二黃”的表演藝術在分工和運用劇目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它的唱腔有西皮、二黃、反二黃、四平等,均屬板腔體;角色也分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老、十雜十大行當,因歷來主重唱工,十行角色皆有重頭戲;演出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文、武場均由鼓司指揮。“山二黃”傳統演出劇目以“列國戲”、“三國戲”、“唐宋戲”居多。我市竹溪縣山二黃劇團是以專門創作演出“山二黃”劇目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創作演出“山二黃”劇目的藝術表演團體,被譽為傳唱山二黃的“天下第一團”。
關於傳統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傳統文化黑板報資料:鄖西民歌小調
[民歌]鄖西民歌***含山歌***,歷史淵源無考,詞調共生,口頭流傳,有對子歌、田歌***又叫薅草歌***、燈歌、戰歌***又叫打仗歌***、姐兒歌、號子歌、風俗歌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流傳的《兒去當兵打日本》等。
對子歌,常在春節踩高蹺、玩綵船時,男女對唱,時興於解放前。
田歌,分陽鑼鼓、悶鑼鼓兩種,統稱薅草鑼鼓。解放後,悶鑼鼓很少傳唱。
燈歌,是燈會歌謠。他花鼓調***八叉子、四六句***和部分小調。都有傳唱。
戰歌,解放前流行於上津、馬安、馬音、土門、安家等地。多是放牛娃在兩山上對唱,唱之前,以喊號子挑戰,對方也以號子應戰,然後互唱戰歌。誰對不上來或提不出新詞就算敗了,把牛趕走,勝者洋洋得意。
風俗歌,解放前流傳有孝歌、送財神、哭嫁等。
[民調]鄖西民訊分大調和小調。大調有“大開門”、“小開門”、“出調”、“排隊”、“對口句”、“飲酒令”“要嫁妝”、“點將”、“迎賓”、“送賓”等,遇婚喪賓宴以嗩吶獨奏,流行於建國以前。小調又叫“過街調”,即民歌中“小調”。曲牌,多由嗩吶吹奏伴以擊樂,常用於迎親、喪葬及燈會等出行佇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