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課前預習教案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典故相信不少同學已經聽說過,高一語文課本上也有這篇文章的解說,那麼同學們該怎樣進行預習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2、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 齊威王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提供有關《戰國策》與戰國的資料

  《戰國策》由於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為《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四、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於齊      間***jià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

  五、學生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可逐段講解***

  六、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依據註釋試譯全文,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重點字詞。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學生課後學習情況,教師對本文教學重點予以強調

  ***一***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鄒忌諷齊王納諫***諷: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 諫:臣子向國君提出的意見。***

  能謗譏於市朝  ***公開指出。謗,公開地指責,沒有貶義;譏,微言諷刺。注意區別:誹,背地裡議論、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指責***

  上書諫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書、檔案。這裡指奏章***

  期年之後***期,一週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服,名詞作動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二、品讀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麼?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並說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讚美,口氣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面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第二課時

  三、分析本文在說理以及記敘上的特點。

  本文采用了“三疊法”,從頭至尾一直使用三層排比的手法寫作

  三問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 中賞 下賞

  三時:令初下 數月之後 期年之後

  三態:鄒忌以現身說法 齊威王廣泛徵求意見 各國“皆朝於齊”

  四、佈置作業:讀了本文以後,安排學生進行聯絡實際的讀後感訓練。

  [例文] 納諫與止謗

  ——重讀《鄒忌諷齊王訥諫》有感

  臧克家

  讀好文章,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初小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趣味,引人入勝。六十年後,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

  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讚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之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在同一本《古文釋義》裡,小時候也讀過《召公諫厲王止謗》這篇古文,至今還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這位厲王和齊威王一比,真可謂天淵之別了。齊威王下令求諫,周厲王卻以“能止謗”自喜,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要鉗住萬民之口,自己也捂緊耳朵。“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後,土壅而川決,這個特大暴君———人民之敵,被“流於彘”。

  齊王與厲王,兩種對待諫謗的態度,得到的結果也截然相反。歷史是一面鏡子。《鄒忌諷齊王納諫》《召公諫厲王止謗》這兩篇古文,我們對照著讀,大有可以借鑑之處。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有的甚至對批評自己的同志,打擊報復,仗勢凌人,以冰棍對付熱情,什麼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全成為過耳東風。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呢?貽誤工作,傷害同志,最後,自己也難免於垮臺。

  說到這裡,我們自然會想到“四人幫”的所作所為。他們當道之時,得意忘形,凌駕一切。江青一句***,成為“聖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謗,冤獄累累。人力無窮,天網恢恢,他們的滔天大罪,終於被清算。

  諫難,納諫尤難。要得到成果,需要雙方合力。有敢直諫或諷諫的良臣,還要有能納諫的明君。鄒忌的譬喻再妙,辭令再巧,沒有齊威王善聽的耳朵,也是白費脣舌,枉運心機。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之所以動人,不僅由於它的意義,也還因為它那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這樣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鄒忌並沒有板起面孔,擺出義正辭嚴的態度,反之,卻以與徐公比美、妻妾評議之閨房瑣事出之,如果遇到一個暴君,責以褻瀆之罪,也是責無旁貸的。這種構思,這樣筆法,與《觸龍說趙太后》如出一轍,而同樣奏效。這麼寫,生動親切,娓娓動聽,饒有情趣。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繪,三個人物的情態和心理,真實透徹,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於“皆以美於徐公”,接下去,“今齊地方千里”來個陡轉,入了正題,由於妻妾、朋友的“私臣”,聯絡全國上下“莫不私王”,譬喻與正題扣得極緊。諫議的結果是“戰勝於朝廷”。

  讀罷這篇絕妙佳作,掩卷沉思,忽發奇想。如果現在我們的某個部門或機關,也來個“懸賞納諫”,那該是“門庭若市”,批評、建議雪片飛來。最後的結果呢,也可以想知。準是改進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乾淨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廣大群眾的鼓勵與表揚,對四化的進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如若不信,盍試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