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歷史典故簡介

  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遊刃有餘。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

  【釋義】庖丁:廚師;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庖丁解牛【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樑國有一個名叫庖丁的廚師,專門負責替梁惠王宰牛。他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全部都像音樂一樣動聽,而且他竟然還能將這些聲音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這麼高超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一般的宰牛技術。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看見的都是完整的牛。3年之後,當我已經對牛的結構瞭如指掌的時候,就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到了現在,臣下宰牛的時候,只需要用心神去接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依據牛體的天然生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用刀,從來沒有碰過那些支脈、經脈、骨肉粘連的地方,更何況是那種大塊的骨頭呢?我手中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但刀刃卻仍像剛磨過的一樣。”

  梁惠王聽他說完,問道:“這麼大一頭牛,你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將它宰完了嗎?”

  庖丁搖搖頭,回答說:“每當碰上筋骨交錯聚集的地方,我就會特別謹慎、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牛的骨肉便被分解開了,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這時,我才放心了,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心滿意足,然後拭好了刀,把它妥善地收藏起來。”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庖丁解牛【成長心語】

  每一個生物都是結構複雜的個體,要將它們解剖開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庖丁卻很容易地做到了,關鍵在於他掌握了牛的機理。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就能透徹地瞭解和領悟人生的道理,把握事物內在的規律,那時,再複雜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