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成語故事

  一年級語文的看圖說話、寫話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

  畫餅充飢

  曹睿是三國時代魏國的第二代君王。他有個最親信的大臣,名叫盧毓***yu***。《後漢書·盧毓傳》載,有一次曹睿想找一個適當的人當“中書郎”,便請盧毓推薦,並且告訴他,千萬別推薦徒有虛名的人:“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選拔人才不要單憑他有名聲,名聲好比畫在地上的餅,沒法吃的!***”從曹睿的這句話,後來就產生了“畫餅充飢”這句成語

  胸有成竹

  北宋時有一位學問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歡竹子,經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細觀察竹子生長的情況、枝葉伸展的姿態、竹筍成長的細節以及在四季中的變化。他對竹子非常熟悉,閉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樣子,一有時間就在家裡畫竹。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遠近聞

  名,許多人千里迢迢地趕來請他畫竹。

  晁補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賞竹,最愛看他畫竹。有一位年輕人想向文同學習畫竹,先向晁補之請教文同畫竹的祕訣,晁補之說:“當他畫竹時,已經心裡面有竹的影子了,這就是他獨到的地方。”

  一箭雙鵰

  一箭雙鵰出自《北史·長孫晟傳》。

  北周皇帝嫁公主給突厥可汗攝圖時,長孫晟作為護衛隨行。由於其箭術好,突厥可汗留其在突厥常住。一日,二人打獵時看見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肉。可汗忙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隻射下來嗎?”“一枝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說邊接過箭,策馬馳去。張弓搭箭,“嗖”的一聲,兩隻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一箭雙鵰”,原形容箭術高超,後比喻做一件事情達到了兩種目的。

  驚弓之鳥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見遠處有一隻大雁飛來。他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隻飛鳥跌落下來。”魏王聽了,聳肩一笑:“你的射箭技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說:“能。”不一會兒,那隻大雁飛到了頭頂上空。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著嘣地一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一竄,隨後在空中無力地撲打幾下,便一頭栽落下來。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擾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說:“不是我的箭術高超,而是因為這隻大雁身有隱傷。”魏王更奇怪了:“大雁遠在天邊,你怎麼會知道它有隱傷呢?”更羸說:“這隻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根據我的經驗,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這隻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一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由於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出爾反爾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自相矛盾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葉公好龍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儲樑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非常喜歡有關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樑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連他家裡的牆壁上也畫著一條好大好大的龍,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有一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說:“難得有人這麼喜歡龍,我得去他家裡拜訪拜訪呀!”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說:“你怎麼說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髮抖,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葉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後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一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好,其實私底下什麼都不會!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隻罕見的珍禽――白天鵝。

  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隻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向國一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喂水餵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緬伯高心中不忍,便開啟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拔下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一時間,緬伯高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呆,腦子裡來來回回地想著一個問題:"怎麼辦?進貢嗎?拿什麼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思前想後,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不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

  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廣為流傳開來。

  ***二***

  坐井觀天

  在一口廢井裡,住著一隻青蛙。一天,青蛙在井邊碰見一隻從東海來的海龜。

  青蛙自豪地對海鬼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裡多麼愜意呀!我要高興,就在井邊跳躍遊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裡休息。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裡,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邊的那些小蟲、螃蟹和蝌蚪,它們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獨自佔據這口廢井,多麼自由自在!先生為什麼不經常到井中觀賞遊玩呢?”

  海鬼聽了青蛙的一番高談闊論,就想進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伸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只好後退幾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你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時候,十年裡就有九年鬧水災,海水並不因此增多;八年裡就有七年鬧旱災,海水卻不因此而減少。大海不受旱澇影響,住在廣闊無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樂。

  掩耳盜鈴

  春秋末期,晉國有個叫範吉射的人,家門口掛了一口大鐘。在我國古代,鍾和鈴都是樂器。 一天,有個人到範吉射家裡,見到門口的鐘,想偷偷地把它揹走。但是,鐘太笨重了,他根本無法把它揹走。後來,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鐘敲碎了,分批拿回去。

  於是,他找了一個鐵錘,用力去敲鐘。“當——”第一下敲上去,鍾就發出洪亮悠長的響聲;再敲下去,鍾發出同樣的響聲。他想:“鐘聲一響,人家就知道我在這裡敲鐘。這樣,鍾就要被別人奪走,我也要被人抓住。”於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這樣鐘聲再響也聽不見了,他想既然我離得這麼近也聽不見,其他人當然更聽不見,就可以安全地將鍾偷走了。 其實他非常愚蠢可笑:雖然他捂住了耳朵聽不見鐘聲,但別人的耳朵沒有被捂住,當然還會聽見鐘聲。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掩耳盜鈴”這一成語,來比喻那些自以為是、自欺欺人的人

  刻舟求劍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裡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裡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麼,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裡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髮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天衣無縫

  古時候,有個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詩善畫,性格詼諧,喜歡開玩笑。盛夏的一個夜晚,他在樹下乘涼,但見長天如碧,白雲舒捲,明月高掛,清風徐來,滿院飄香。這時,一位長得異常美麗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小姐,您是誰?從哪來?”

  仙女說:“我是織女,從天上來。”

  郭翰問:“你從天上來,能談談天上的事情嗎?”

  仙女問:“你想知道什麼?”

  郭翰說:“我什麼都想知道。”

  仙女說:“這可難了,你讓我從哪說起呀?”

  郭翰說:“人們都說仙人聰明,你就隨便說說吧。”

  仙女說:“天上四季如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綠樹常青,花開不謝。枝頭百鳥合鳴,水中游魚可見。沒有疾病,沒有戰爭,沒有賦稅,總之,人間的一切苦難天上都沒有。” 郭翰說:“天上那麼好,你為什麼還跑到人間來呢?”

  仙女說:“虧你還是個讀書人。你們的前輩莊周老先生不是說過‘在栽滿蘭花的屋子裡呆久了,也聞不到香味’的話麼。在天上呆久了,難免有些寂寞,偶爾到人間玩玩。” 郭翰又問:“聽說有一種藥,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嗎?”

  仙女說:“這種藥人間沒有,天上到處都是。”

  郭翰說:“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該帶點下來,讓人們嚐嚐有多好呀。”

  仙女說:“帶是帶不下來。天上的東西,帶到人間就失去了靈氣。不然早讓秦始皇、漢武帝吃了。”

  郭翰說:“你口口聲聲說來自天上,用什麼證明你不是說謊話哄人呢?”

  仙女讓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細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沒縫。

  仙女說:“天衣無縫,你連這個都不懂,還稱什麼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聽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見了。

  不翼而飛

  《戰國策·秦策三》記敘了這麼一個故事:戰國時,有一年秦王派大將王稽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一連攻了十七個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煩惱,有個名叫莊的人向王稽獻計說:“你如果犒賞部下,就可以鼓舞他們的鬥志,邯鄲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煩地說:“我是統帥,只知道服從國王的命令,別的事情管不了那麼多。” 莊並沒有被王稽的不耐煩而嚇退,他繼續說道:“你這樣講不太對。即使是父親給兒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獨斷專行,輕視士兵已經很久了。我聽說,假如有三個人謊稱老虎來了,那麼聽的人就會信以為真;如果有十個人合力彎一個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彎;如果大家都口傳訊息,要求你改變指揮方法,這訊息沒有翅膀也會飛得很遠。這說明眾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還是賞賜一下你的將士們吧!” 可是,王稽還是聽不進莊的意見。幾天之後秦軍果然發生叛亂,嚴重地影響了戰事的順利進行,秦王很是惱怒,就把王稽處死了。

  “不翼而飛”本意是不必宣傳而自會迅速地傳播。現則用它比喻訊息傳播極迅速,或指一件東西突然不見了。

  一鼓作氣

  據《左傳·莊公十年》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有一個名叫曹劌***guì***的人,面見魯莊公,直截了當地問莊公:“您拿什麼跟強大的齊國軍隊作戰呢?”魯莊公答道:“凡是衣服、食物這些使人安樂的東西,我都不敢佔為己有,都是與別人共同享用。”言下之意自己沒有私心,百姓會擁護自己。

  曹劌說:“這小小的恩惠只有您身邊的人才能夠享受,百姓絕大部分都不能得到。”

  魯莊公想了一想,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絲帛、寶玉等,我都沒有虛報,我對天神也是非常誠實而又講究信用的。”意思是會得到天助。

  曹劌很直率地說:“您對天神很虔誠,只是小信用,不是大信用,天神決不會憑此一點就保佑您打贏齊國的。”

  魯莊公最後說:“國家許多案件,我總是謹慎對待它們,力求處理得合乎情理。”

  曹劌聽了魯莊公這一段話,高興地回答道:“很好!這是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辦實事,一定能夠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支援。憑這能夠打敗齊國!”曹劌自告奮勇請求與魯莊公共同指揮作戰。他和魯莊公同坐一輛戰車,帶領軍隊在長勺與齊國軍隊交鋒。

  雙方的陣勢剛剛擺好,魯莊公就急不可耐地要擊鼓進軍。曹劌阻止他道:“時機未到!”一直等到齊軍陣中擊了三次鼓,發了三次進軍的號令之後,曹劌才對魯莊公說:“現在是擊鼓進攻的時候了!”於是魯軍陣中鼓聲震天,士兵們像離弦的箭,把積攢了半天的勇氣施展出來,猛衝進齊軍陣中。齊軍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戰爭結束之後,魯莊公問曹劌:“為何要等齊國軍隊擊三次鼓後,我軍才能擊鼓進攻呢?”曹劌答道:“打仗主要靠的是足夠的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士氣正旺,勇氣百倍;第二次擊鼓時,士兵們的勇氣沒有第一次那麼旺盛,而且開始衰落;到第三次擊鼓進軍時,士兵們的勇氣幾乎全部消失了。齊軍開始擊鼓進攻而我軍不同時擊鼓,正是為了保持士兵的勇氣。等齊軍擊了三次鼓,他們的勇氣接近衰竭時,我軍的勇氣正旺盛,因此一鼓作氣,將勇氣處於衰竭的敵人一舉擊敗。”

  “一鼓作氣”在這個故事中指戰鬥開始時鼓足勇氣。後來用作成語,指銳氣足時一舉成事。

  【成語】一鼓作氣 【注音】yī gǔ zuò qì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原指作戰時擂第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比喻在勁頭正盛時,一下子完成。【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三***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 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到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徵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晒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後來居上

  漢武帝的時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為人正直,對皇帝也敢當面提出意見,所以漢武帝雖然不太喜歡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當漢武帝還是太子時,他的職位就比較高了,可是後來他再也沒有得到升遷,而他手下的人卻一個個不斷得到提拔,超過了他,這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終於忍耐不住,對漢武帝說:“你任用大臣的辦法,就像堆放柴禾一樣,越是後來的就越放在上邊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漢武帝知道他是在發洩對自己的不滿,也就默默地聽了。“後來者居上”這句話經過演變,成了“後來居上”這句成語。“居”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話是對漢武帝的批評、諷刺,意思是資格淺的、後來的人儘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過了資格老的人。現在這句成語的意義有了變化,而是用來形容和讚揚後來的人超過了前人。

  臥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莊公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後來山戎敗退到孤竹過境內,齊軍深入,最終滅了孤竹。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

  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裡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裡。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

  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