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長臺驛原文及翻譯賞析

  《晚泊長臺驛》是宋代詩人張詠創作的七言絕句。今天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晚泊長臺驛》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你喜歡。

  《晚泊長臺驛》原文

  宋/張詠

  驛亭斜掩楚城東,滿引濃醪勸諫慵。

  自戀明時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晚泊長臺驛》註釋

  ①長臺驛:在今河南信陽郊外,有長臺古渡。

  ②楚城:信陽為春秋時楚地,故云。

  ③滿引句:《南史·謝弘微傳》載其玄孫蒲剛正好直言,權臣憚之。其兄且出嘗指其口日:“此中唯宜飲酒。”此處化用其意。滿引:猶引滿,注酒滿杯。醪:濁酒。

  ④明時:聖明的時代,盛世。休:指辭官歸隱。

  ⑤好山句:南朝孔稚圭《北山移文》借山靈之口諷刺借隱居沽名釣譽的假隱士周頤,貪圖富貴棄山林而趨朝市的醜行。此處翻用其意。

  《晚泊長臺驛》翻譯

  暮色中長臺驛亭掩隱在古楚城東面的渡頭邊,我一味將杯中濁酒斟滿,真懶怠再向朝廷進諫忠言。古詩百科

  但我仍然眷戀這聖明的朝代,還不想就此退隱去到林泉之間。倒並不是山神不肯將我接納,他完全知道我淡泊名利的心念。

  《晚泊長臺驛》賞析

  【賞析一】

  首句“驛亭斜掩楚城東”,“驛亭斜掩”緊扣詩題“晚泊”,暮色中岸邊斜坡上隱約得見的驛站。“楚城東”則說明船與驛站所處的位置在湖北襄陽鄰近處的長臺渡。

  次句“滿引濃醪勸諫慵”。此句看似作者在驛站中飲酒自樂,此實為不得已而為之。《南史·謝弘微傳》記載,謝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於權貴,其兄送別時指著他的嘴說:“此中唯宜飲酒。”作者“滿引濃醪”一語源於此典故。《宋史·張詠傳》說張詠數次冒犯直諫太宗、真宗皇帝;丞相大僚在承天節齋會有酒失者,張詠也上奏章檢舉。這些勸諫、奏彈的結果,只得到由京官貶為地方官的結局。“勸諫慵”即懶得勸諫了。這裡是他在“勸諫”、“碰壁”後的怨恨之語。實際上,張詠一直到晚年,真宗多次都不肯召見他,但他還是不斷上疏直諫真宗不該“虛岡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無用之土木”,竭力主張以斬誤國宰臣丁謂、王欽若以謝天下。此句看似作者在驛站中對酒當歌,不問實事,實則以酒澆愁,以洩心中的不平。古詩百科

  三句“自戀明時休未得”,陡然迴轉,表明作者久居官位不辭的原因是為了顯示耿耿為國的忠心,而不是貪圖榮華富貴。宋代蔡啟《蔡寬夫詩話》曾贊說:“***張詠***居無媵妾,不事服玩,朝衣之外,燕處惟紗帽皁絛、一黃土布裘而已……嘗以詩寄傅霖逸人,雲:‘前年失腳下漁礬,苦戀明時不忍歸。為報巢由莫相笑,此心非是愛輕肥。’”有史所載,張詠“所至以政績聞”。“自戀明時”一語可見出自肺腑之言,並非掩人耳目之語。

  尾句“好山非是不相容”一句沿襲《北山移文》。南朝周顒曾借歸隱以沽名釣譽,最後還是因羨慕富貴而出山為富。名士孔稚珪借山靈之口諷刺周顒有違初衷。張詠當舉人時,曾經想與隱士陳希夷分華山一半;希夷先生以紙筆蜀箋相贈,張詠笑道:“我知先生之旨矣,殆欲驅我人鬧市乎?”以此與張生平事蹟相比較,可見周顒與張詠雖都是開始隱居,最後出山做官,但二人的心境各不相同。後者張詠出山為官是為國為民,而前者周頗做官是為享人間榮華富貴。

  此詩借事抒情,體現了作者寫作藝術之成功。

  【賞析二】

  鄉關,離京遠謫往往是歷代文人騷客孜孜不倦地吟詠的詩歌母題,正所謂“憂讒畏譏,滿目蕭然”***范仲淹《岳陽樓記》***,感慨的心境加上沿途的景色,最能夠催化出不朽的篇章,這首《晚泊長臺驛》也正是此情此景所激發的一首佳作。長臺驛的所在地在今天的河南信陽,《河南通志》記載信陽有長臺關與長臺渡,均在“州北五十里”,詩題“晚泊”,可知張詠當時應為坐船而往。此詩很有可能寫在他離京赴杭州的路上。

  “驛亭斜掩楚城東”正是在句首點題。“斜掩”說明了寫作時間,夕陽垂暮,日影漸斜,行旅了一天的人們將在驛站內休息。隨著夜幕的降臨,白天因為趕路而被暫時壓抑的種種情感也就湧上心頭,而對於在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而言,驛站既是他們行旅的落腳點,也往往昭示了他們人生起伏的座標,“江閣嫌津柳,風帆數驛亭。應論十年事,愁絕始星星”***杜甫《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夜宿驛亭愁不睡,幸來相就蓋征衣”***韓愈《宿神龜招李二十八馮十七》***,夜晚的驛站常常是歷代文人夜不能寐,思緒萬千的場所。而“楚城東”則交代寫作的地點。所謂“楚城”,並不是特指哪一座城市,而是表明作者已經離開了京都,進入了楚地,即將來到南方。正是在這樣一個南北文化的分水嶺上,在這樣一個暮色殘陽的天地之中,張詠的滿腹牢騷,也就自然地不加修飾,出口成章。

  “醪”指濁酒;“慵”者,懶也。“滿引濃醪勸諫慵”則是張詠憤憤不平之語。他曾經是左諫議大夫,而且性格剛烈,頗有豪俠之氣,正是因為他諫官的身份和剛直的性格,最終因此得罪了朝貴而外放地方。對於這一點張詠心知肚明,雖然字面的意思是斟滿酒杯,一醉方休,懶得再去勸諫,但其實不滿之情溢於言語之外。這酒並非消愁,而是消忿?“自戀明時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則是以歸隱之心反襯其欲獨善其身之意,官場複雜,性格耿直的張詠難以見容,在此人生失意的當口,他不禁觸景生情,重提山林之心。“好山非是不相容”化用了孔稚圭《北山移文》的典故,《北山移文》原來是諷刺那些“假隱士”的面目,他們隱居北山的目的實為求官,在這裡張詠則以“北山非是不相容”這樣一個雙重否定的句式強調了其欲歸隱山林的理想。

  此詩為張詠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詩景、情、心、境四者相互交融,化用典故於無形之中,文氣順暢而無矯造之態,脫口而出,直抒胸臆,在藝術上有不俗的成就。

  《晚泊長臺驛》作者簡介

  張詠***946~1015***,字復之,自號乖崖,濮州鄄城人。慷慨好大言,樂為奇節。公元980年***太平興國五年***登進士乙科,授大理評事,知崇陽縣。累官樞密直學士。兩次知益州,恩威並用,蜀民既敬畏又愛戴他。與寇準友善,常當面指責寇準的過失。後來官至禮部尚書。曾多次向朝廷上書,奏請斬殺誤國的權臣丁謂、王欽若,後來被貶到陳州,死後諡忠定。著有文集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