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正確方法論五篇

  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想宣傳範文】一

  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曆史程序,可以發現,在偉大成就背後,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有機結合,離不開唯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這不僅確保了改革開放的方向、立場和原則,而且指導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不斷取得成功。

  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

  中國改革開放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頂層設計的必要性在於中國的改革不是區域性的、暫時的、相互孤立的改革,而是全域性的、長期的、相互關聯的改革,是牽涉方方面面、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由諸多要素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一場全域性性改革。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如果缺乏整體性思維、系統性思維,離開頂層設計的話,就容易使改革安於小成,或導致改革相互脫節,甚至功敗垂成。而頂層設計確保了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作出統籌設計,加強了對各項改革關聯性的研判,以便做到全域性和區域性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實現各種要素的優化組合,發揮改革的整體效應和最大效能。

  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就領導全黨制定了黨的基本路線。他強調:“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沒有頂層設計,中國的改革開放程序將難以設想。但強調頂層設計的重要性,並不是否定摸著石頭過河的重要性。相反,頂層設計之所以能夠發揮最佳效用,也在於摸著石頭過河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中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系統性改革,對於這一場改革,如果急躁冒進,沒有必要的經驗支援,沒有謹慎從事,就容易出問題。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有機結合正在於防範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失誤,避免出現無可挽回、無法彌補的失誤和損失。

  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這決定了我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覆過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而摸著石頭過河這一形象比喻,正說明了我們要通過實踐、通過嘗試積累經驗、總結經驗,形成規律性認識,從而反過來指導實踐、豐富實踐。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也在於遵循了這種辯證的思維方法。改革開放就是先試驗、後總結、再推廣不斷積累的過程,是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區域性到整體不斷深化的過程。這種漸進式改革,避免了因情況不明、舉措不當而引起的社會動盪,為穩步推進改革、順利實現目標提供了保證。不僅在改革開放初期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新時代改革開放也依然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認識的規律性和思維方法的科學性不會過時,更何況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

  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有機統一超越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抽象對立,體現了理論思維與實踐探索的有機統一。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區域性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區域性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我們要加強巨集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

  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

  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也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在改革開放中的成功運用。強調整體推進,原因在於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場需要各項改革共同推進、協調配合的全面改革。改革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既涉及生產力又涉及生產關係,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築,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我們要統籌謀劃深化改革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要堅持整體推進,加強不同時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銜接,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

  強調整體推進並沒有否定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並不是平均用力、齊頭並進,而是有所側重、有所攻關的整體推進。根據唯物辯證法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係,整體推進是有重點突破的整體推進,重點突破也是在整體推進前提下的重點突破。當然,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背景下,我們需要重點突破的內容會隨著社會實際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在改革開放初期,生存發展、溫飽問題是我們當時亟須解決的頭等大事,改革側重物質生產領域的全面推進,但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其他原先並非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逐漸變成制約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因素。比如,生態環境、社會治理能力等,越來越成為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為此,新時代改革開放應將重點放在那些制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關涉人民美好生活的教育、衛生、生態、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全面推進,這合乎當今時代的中國實際和社會之需。

  簡言之,我們要把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改革開放有機銜接起來,把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有機銜接起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相統一

  膽子要大,是因為改革開放不是因循守舊,而是開拓創新;不是治標,而是標本兼治;不是區域性改革,而是整體推進;不是不溫不火,而是觸及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沒有膽量,沒有魄力是不行的。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正是憑著這種精神,中國的改革開放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時至今日,我國已經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一方面,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等都邁上一個新臺階,國家面貌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另一方面,前進道路上不斷出現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錯綜複雜的局面。總體上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解決的問題十分繁重。在這關鍵時刻,更需要有敢於改革的豪邁勇氣、勇於擔當的責任感和攻堅克難的精神與意志。

  當然,膽子大不是盲目自大,而是來自對方向的確信,對前途的信心,是基於戰略高度的自信。全面深化改革要有策略和方法,要善於因時因地制宜,善於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善於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正激發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集思廣益的同時做好基層工作、基礎工作。可見,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是辯證統一的。膽子要大,才敢於使改革的航船駛入深水區,才有到達勝利彼岸的可能;步子要穩,才能使改革的航船保持正確方向、平穩向前,使到達勝利彼岸的可能變成現實。膽子要大是因為站得高,看得遠,望穿萬里平沙,知道方向所在;步子要穩,是基於對方向、信念的執著,但也知道改革路上必有荊棘地,探索的河流中也有深水區,知道要害所在,知道如何攻堅克難,實現目標。只有把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譜寫實現中國夢的精彩樂章。

  【思想宣傳範文】二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整整40年了。這40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成功開創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40年,是中華民族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偉大跨越的40年。40年最鮮明的特徵是改革開放,40年黨和國家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成就和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旺盛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驗和證明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和強大推動力。40年實踐充分證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和強大中國。

  40年改革開放的根本成就是開創並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中國這樣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全新的偉大事業,無論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還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沒有先例,只能在實踐中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取得了理論和實踐上許多重大成果,也不可避免走了一些彎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改革開放,就是在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全面糾正“***”及之前“左”的錯誤,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0年來,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各方面體制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從部分地區和領域對外開放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走過了波瀾壯闊的不平凡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改革開放對於中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意義,對於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對於當今世界的重大意義,可以說出很多很多。歸結到一點就是:開創並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40年改革開放開闢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道路問題至關重要,道路決定命運。改革開放前我們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走過這樣那樣的彎路,關鍵就在於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十二大迄今,中國共產黨共召開了七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次黨代會政治報告的主題詞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4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展開和不斷深化,我們對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和全面。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單一公有制結構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按勞分配到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從提出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到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再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如此等等,都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拓展。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來越清晰,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條道路,接續了歷史的選擇,反映了人民的意願,也體現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走向和趨勢,是經過實踐檢驗完全正確的道路。

  ***二***40年改革開放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展開的極為巨集大的社會實踐,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4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精神,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又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回答時代之問、實踐之問、人民之問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國共產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這一思想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強調樹立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底線思維,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思想提出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譜寫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這一思想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毫無疑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極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三***40年改革開放健全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立足中國國情、吸收借鑑古今中外人類創造的優秀制度文明成果、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形成發展起來的,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根本政治制度,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規定著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的基本原則。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之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依法治國等各個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推動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0年改革開放,既是開創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也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彰顯這一制度獨特優勢的過程。中國共產黨作為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優勢、高效運轉的優勢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等等,在改革開放中得到充分體現,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協調發展。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實踐基礎上的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執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管用,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四***40年改革開放發展和繁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脈、國家的精神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體現的是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堅守,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連續幾千年發展至今的歷史從未中斷,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就在於它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就在於它是以中華文化為精神標識和身份標籤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是包括文化復興在內的全面復興;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不可能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0年改革開放一個重大成果,就是發展和繁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內容,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現實舞臺,吸收借鑑人類文化優秀成果,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這一強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勵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團結奮進,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輝煌成就。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生長在中國大地上的,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才能更好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走我們自己的路才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強大前進動力。改革開放40年,正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鞏固了黨和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在全社會形成了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構築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家園,使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總起來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上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性變革,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天地。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相互貫通、相互作用,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的四根堅實支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在改革開放全面深化和不斷髮展的歷史程序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將越來越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將越來越繁榮興盛。這是極具重大意義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之所以能夠發生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在改革開放中開創並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不斷髮展進步,最根本的就是既破除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又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以下僅從幾個方面談一些認識。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社會必須由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是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一條基本原則,也是被一百多年世界社會主義實踐證明完全正確的寶貴經驗。沒有無產階級政黨領導,能有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能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能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好局面嗎?這40年,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的艱鉅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見,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所面臨矛盾和問題的規模和複雜性世所罕見,在前進中所面臨的困難和風險也世所罕見。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戰勝這些困難和風險,最根本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和領導核心作用。蘇聯解體後,前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利加喬夫對比中國的情況後尖銳地指出:“為什麼我國的所謂改革導致一個世界大國解體,使千百萬人民陷於貧困,處於無權地位,把我們俄羅斯拋到了資本主義一邊;而中國的經濟改革卻把國家引導到建設、進步、改善人民生活的道路上,使中國進入了世界大國的地位呢?”他認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真是一語中的,說到了根子上。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搞市場經濟,馬克思、恩格斯沒有講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幹過。把社會主義制度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鮮明特徵,也是中國共產黨對科學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性貢獻。實踐證明,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使多年來爭論不清的關於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性進展。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程序中,既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適應供需變化、體現競爭原則,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注重加強和完善巨集觀調控,克服市場自身存在的缺陷,以促進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執行。尊重和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決定了勢必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極大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與選擇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離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開“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二者的統一,就談不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五位一體”統籌發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歷史上嶄新的社會形態,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全面進步的社會。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文化落後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法治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無序、生態惡劣同樣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任務,黨的十六大正式擴充套件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黨的十七大增加社會建設變為“四位一體”,黨的十八大增加生態文明建設正式提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是一個有機整體,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共同致力於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水平,統一於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目標。在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目標方向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譜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堅持共享發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堅持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追求。毛澤東在1955年曾講過:“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鄧小平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和其他群眾,最終達到全國各地區的普遍繁榮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改革開放中長期堅持的一個大政策。它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是社會主義優越性在經濟上的重要體現。消除貧困,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艱鉅任務。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使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習近平***講:“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雖然實現共同富裕要有一個過程,但我們要努力去做、不斷推進。”這個宣示,明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定向。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致力於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社會主義。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是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道路、不同制度的較量將長期存在,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的矛盾衝突不會停止。西方敵對勢力不願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對中國進行政治詆譭、戰略遏制、全面施壓等也不會停止。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不是韜光養晦的權宜之計,不是麻痺世界的策略選擇,更不是謀求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是要同各國人民一道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是思想自覺和實踐自覺的統一。從文化基因看,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文化中沒有霸權主義的元素。從歷史傳統看,中國沒有稱霸世界的傳統,中國雄踞世界之巔逾千年,帶給世界的是和平安寧,而不是烽火連天。從外交方針和國際戰略看,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是一以貫之的。從現實境遇看,中國沒有以大欺小、倚強凌弱的衝動,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這裡作一個小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它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啟示

  改革開放4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發展奇蹟,走出了一條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鮮明對照。這個偉大實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啟示。

  ***一***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一定要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地堅持。4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成果和貢獻,就是作出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戰略判斷,據此創立和貫徹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制定和貫徹“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形成和貫徹“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相互聯絡、相互貫通的。基本理論是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基本路線是指導全黨活動的總方針總政策;基本方略是指導全黨實踐的基本遵循和行動綱領,它們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貫穿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這“三基本”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得來的,是黨和人民須臾不可或缺的政治財富,必須倍加珍惜,始終不渝堅持。只有堅持“三基本”,才能排除這樣那樣的干擾,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和顛覆性錯誤,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去實現既定的目標。堅持“三基本”毫不動搖,核心是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毫不動搖,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毫不動搖,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不能做到這一條,各級領導層是關鍵。領導幹部要認真學習掌握“三基本”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把握政治大局和政治方向的能力和水平,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有了基本保證。

  ***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戰略思想一定要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地堅持。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不發達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和始終堅持發展生產力,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改革開放前我們一個很大失誤,就是長期以階級鬥爭為綱。新時期進行撥亂反正,最根本的就是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改革開放40年,正是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集中力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仍然是我們的中心任務。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能動搖和影響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都要心無旁騖地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也就是習近平***指出的:“只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

  ***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一定要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地堅持。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說到底首先是解放人,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回想40年前那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像一場強勁的春風盪漾神州大地,極大解放了億萬人民的思想,也極大解放了社會活力,為實行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指導方針,就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當年如果不解放思想,怎麼可能擺脫“兩個凡是”的束縛,實現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怎麼可能允許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發展壯大?又怎麼可能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大一點說,這40年改革開放的哪一個突破,不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結果?不是堅持“三個有利於”標準的結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的靈魂,是我們適應新形勢、認識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髮展,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會層出不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同樣會層出不窮。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使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成為影響繼續前進的包袱。還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點,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鼓勵解放思想、創新創造,鼓勵講真話、講實話,著力營造放開手腳幹事業、甩開膀子勇作為的更好環境。這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內在要求和希望所在。

  ***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定要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地堅持。改革開放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內在統一,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回望40年改革開放歷程,“人民”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真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廣泛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人民的實踐創造中汲取豐富智慧,從人民的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使全體人民滿腔熱情地投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通過改革發展為人民群眾謀幸福,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改革開放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在40年改革開放程序中,沒有一種力量比人民更強大,沒有一種根基比人心更堅實。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上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改革開放的成功,歸根到底在於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過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在新時代,無論改革開放的領域拓展到哪裡,無論外部條件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只要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溝坎。

  ***五***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一定要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地堅持。40年改革開放,破除了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闢了中國道路,釋放了中國活力,凝聚了中國力量,推動中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史上的壯麗篇章,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形成了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由此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鉅程度不亞於40年前,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愈演愈烈,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人類面臨著新的重大抉擇。改革的任務越艱鉅,開放的挑戰越嚴峻,改革開放的勁頭越不能鬆、力度越不能減,改革開放的旗幟越要舉得更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把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把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就一定能不斷闖關奪隘,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

  ***六***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的清醒認識和戰略定力一定要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地堅持。能不能抓住機遇,歷來是關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大問題。中國15世紀前經濟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5世紀後之所以逐漸落後,最根本的就在於喪失了一些重要的發展機遇。40年前,我們抓住加快發展的有利時機,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和殺出一條血路的決心實行改革開放,使中國在落後世界現代化程序一個多世紀後終於大踏步趕上了現代化的最新浪潮。古今中外歷史一再證明:抓住了機遇,落後的國家和民族就可能實現超越式發展,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喪失了機遇,原本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也會不進反退,成為時代發展的落伍者。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條件實現這個目標。中國發展經過長期量的積累進入質的提升階段,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上規模巨大、開放度高的國內市場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中國發展的主動權更加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當今世界正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滋長蔓延,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步伐加快。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中國仍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如何繼續抓住和用好這個歷史機遇期,主要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戰略、策略和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會輕輕鬆鬆就能實現,各種風險和挑戰一定不少。重要的是,要登高望遠,著眼大局,始終堅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程序決不能遲滯更不能中斷這個最高利益,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不移向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前進。這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一直在做的事情。

  ***七***中國共產黨勇於自我革命的鮮明品格和政治優勢一定要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地堅持。改革開放給黨的肌體注入新的強大生機和活力,也使黨面臨新的嚴峻考驗。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這場社會革命,自身必須過硬,必須敢於進行自我革命。40年來,黨堅持在改革開放中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採取了一系列自我革命的舉措,包括進行整黨和開展“三講”教育活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黨內集中教育,取得了預期效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大力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敢於直面問題,敢於刀刃向內,敢於刮骨療傷,敢於壯士斷腕,實現了黨自身面貌的深度重塑和自身戰鬥力的大幅提升,實現了黨心軍心民心的有力凝聚,有力推動了改革開放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如同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一樣,黨的自我革命也永遠在路上。特別要看到,黨面臨的“四大考驗”是長期複雜的,面臨的“四種危險”是尖銳嚴峻的,防止跌入“歷史週期率”、始終保持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是黨在整個執政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並不斷解決好的根本問題。習近平***今年1月在一次重要講話中,深入分析了古今中外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得出“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執掌政權後做到節儉內斂、敬終如始不容易,承平時期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變革關頭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的重要論斷。這“四個不容易”高深精闢,警示我們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只有把從嚴從緊從實的要求貫穿和體現到黨的建設全過程,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的長期支援和擁護,才能確保始終擁有執政地位。這是整個黨的建設長期的根本性任務。

  20世紀以來,中國先後發生了三次偉大社會革命,產生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這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毛澤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在如此壯闊巨集大的歷史程序和時代背景下,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40週年。

  四十不惑,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是一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一個繼往開來、成就千秋偉業的新時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指引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思想宣傳範文】三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也是我們黨和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文化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並支撐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強有力地生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波瀾壯闊而昂揚開放的歷史程序。今天,回顧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總結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展望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前景,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堅定文化自信,既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果與經驗,也必將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至關重要的歷史性支撐。

  走向文化自信: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果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40年艱苦奮鬥,40年波瀾壯闊,中國人民不僅用自己的現代化實踐成功地推動了國家和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而且用自己獨到的發展方式書寫了從自為到自覺再到自信的壯麗文化史詩。

  改革開放初期,與解決溫飽問題和跨越短缺經濟這一發展階段相適應,中國首先進入的是一個文化自為的階段。改革開放在極大地解放思想的同時,也深刻地激發了人們的文化熱情,並以噴湧而出的自發性文化思潮形式,表達出人們對改革開放和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想象。這一時期的文化憧憬和文化表達,既受到了改革開放歷史性啟動的深刻激發,又積極地呼應了改革開放的不斷展開,喚起了整個民族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創新意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文化自信提供了歷史基礎。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目標的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逐漸從文化自為進入文化自覺的新的歷史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面對新世紀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與論證,超越了前一階段的文化激情和文化想象,更為務實地從中國如何更好地實現工業化、城市化、資訊化並更審慎地走向全球化的角度,來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思考和文化把握。也正因為如此,文化自覺的提出不僅獲得了全社會的高度共識,也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中國的文化實踐,使全社會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和把握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程序,為更好地走進全球化提供了文化準備。回頭去看,文化自覺立足於經濟社會高速持續發展以及人民生活巨大改善的實踐基礎之上,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並表徵了此一階段的文化建構歷程,而中國的文化建設也因此以一種穩健的姿態朝著文化自信不斷邁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黨和國家事業實現歷史性轉折、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習近平***在理論上鮮明地提出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和“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的重要論斷,在實踐上明確地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戰略要求,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構進入文化自信這一新的歷史階段。可以看到,在這一階段,文化自信不僅作為全新的概念和理念被我們黨在最高理論層面首次鮮明而肯定地表達出來,而且作為深厚的實踐底蘊,深刻地支撐著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並與中國夢、新時代、新發展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成果一道,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地展現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厚文化根基和廣闊文明前景。

  從文化自為到文化自覺再到文化自信,正是40年改革開放的文化歷程。從文化自信的感性到文化自信的理性,最終走向文化自信的實踐,正是40年改革開放的文化主敘事。

  堅定文化自信: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性經驗

  從上述的歷史回顧中可以看到,一方面,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並通過改革開放的實踐程序,中華民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成了一個文化自信的生動歷程;另一方面,正是通過走向並不斷生成文化自信,為改革開放賦予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剛健品格。堅定文化自信,正是改革開放40年為我們提供的重要歷史經驗。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文化的領導權。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充分表明,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不斷增強對文化建設包括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把握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和大局。

  第二,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最重要的根基在於加強理論武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增強“四個意識”,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第三,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更好構築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最永恆而珍貴的精神成果,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面向未來,當代中國必須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推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高度融合,更好構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國精神。

  第四,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支撐,更好構築中國價值。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和重要穩定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夯實和深刻展現“中國特色”的文化精髓,既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始終解決好的重大課題,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任務。

  第五,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重點,更好構築中國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落實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努力創造反映人類精神生活的文化成果,努力在傳播“悠久文明”與“多彩文化”中加強文化認同,不斷提高國際話語權和文明感召力。

  第六,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文化尊重為格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文明尊重為格局,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倡導和踐行人類共同價值觀,不斷為21世紀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第七,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複雜局面和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媒體格局深刻變化,我們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和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必須以堅定“四個自信”為關鍵,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實踐文化自信: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支撐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歷程也歷史性地站在了一個新起點上。這樣的一個歷史起點,既是我們今天能夠科學地總結和把握40年改革開放的文化建構在理論上的制高點,也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實踐上的制高點。因此,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新目標,我們還必須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堅定不移地進一步深化和實踐文化自信,從而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歷史性支撐。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展現出非同尋常的活力、創造力和穩定性、開放性、包容性。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磨洗、充實、厚實和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已經成長為一種越來越充實和自主的現實的實踐形態,迎來了一個新的更加旺盛的成長期。這樣一個文化自信的新的實踐狀態,既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也承續了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在血與火的奮鬥擔當中打造而成的革命傳統,更奔流著改革開放以來經由整個中華民族和每一箇中國人真實的生產生活和創新發展實踐塑造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生命。可以說,在新時代,我們的文化自信擁有廣闊的前景和美好的未來,前進的腳步將更加堅實穩健。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文化自信歷程就已經定型甚至是完成。面向現實,展望未來,中國的文化自信仍然邁步在繼長增高的路上。

  今天,中華民族歷經站起來和富起來,來到了強起來的歷史新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正在書寫著更新更美的大文章。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如何更好更堅定地奏響新時代的文化之音,正期待著我們在實踐上把文化自信歷程,更全面、更內在、更持久地落實並展現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巨集大敘事和天下樂章。

  【思想宣傳範文】四

  習近平***日前在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時強調:“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民營經濟將在其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民營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這其中,民營經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民營經濟是推動我國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1980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單位投資佔80%以上,個體私營投資***含農村個體投資***僅佔13%多;到2017年,全社會投資中的民營企業、民間投資已經佔60%以上。特別是在製造業投資中,國內民營企業已經佔到了77.2%,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製造業投資大軍。

  民營經濟是我國實現消費繁榮的重要源泉。2016年,民營企業大約生產和銷售了全國80%以上的日用消費品和60%以上的中高檔消費品,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作出了巨大貢獻。

  民營經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2017年,我國出口總額中,國企佔10.2%、外資佔43.2%、民企佔46.6%;進口總額中,國企佔23.8%、外資佔46.8%、民企佔29.4%。民企已經成為中國外貿順差的最大貢獻者,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

  民營經濟是保持我國就業平穩的重要穩定器。2016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1018萬人,私營與個體就業增加1730萬人,是城鎮新增就業總人數的1.7倍,占城鎮就業人員總數的比例從1978年的千分之二提高到了80%以上。

  民營經濟是我國稅收穩定的重要貢獻者。2017年,我國民營經濟稅收額為8.2萬億元,佔全國稅收總額的52.6%;民營經濟稅收增加額為10228億元,佔全國稅收增量的67.1%。由此,民營經濟為國家創造了1/2以上的稅收總量和2/3的稅收增量,已經成為了國家財力增長的重要貢獻者。

  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民營經濟的積極參與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推進中國經濟發展質量逐步提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民營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

  民營經濟是推動質量變革的重要主體。質量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要義,核心是要通過存量產業調整和新型產業培育,不斷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從而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民營企業數量佔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超過了80%,在輕紡、食品、電子、機械等普通製造業及製成品等行業已佔絕對優勢;在重大裝備、高技術等高階製造及製成品等行業,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的甚至是佔據半壁江山。同時,隨著我國服務業各領域對民營經濟准入的不斷放開,民營經濟在服務業中的佔比也在逐步提升。民營企業的競爭力逐步增強,截至2017年年底,在全國500強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據226席。因此,未來我國不斷提升供給質量,特別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民營經濟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民營經濟是推動效率變革的積極力量。效率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核心是通過改革實現要素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改革就是促進競爭和發揮企業家精神。民營企業大多是從市場競爭的“摸爬滾打”中誕生、生存和發展起來的,在經營生產效率與企業治理監督方面具有優勢,民營企業家大多具有敢於創新、誠信為本和履行責任的職業精神。因此,在市場競爭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能夠起到“鯰魚效應”,是我國市場配置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效率提升的重要催化劑。

  民營經濟是推動動力變革的重要力量。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實現動力變革,就是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技術進步、模式創新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改進來實現。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十分突出,目前我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來自於民營企業。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電子商務等新經濟新業態,都是民營企業的“創世之舉”。此外,近年來民營企業網羅了大量海內外高階人才,人力資源優勢正在顯著夯實。因此,民營經濟在我國動力轉換過程中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實現動力變革提供極為重要的支撐。

  為民營經濟參與國家重大戰略的落實創造更多機遇

  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要打破各種各樣的“捲簾門”、“玻璃門”、“旋轉門”,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執行、招投標、軍民融合等方面,為民營企業打造公平競爭環境,給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充足市場空間。為了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七大戰略”,民營經濟應抓住這一戰略機遇,通過參與國家戰略實現自身轉型。政府也應該加快制度創新和政策改進,有效發揮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引導民營企業在參與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鼓勵民營企業從事基礎研究和興辦各類教育,引導民營經濟服務科教興國戰略。通過稅收等政策手段激勵民營企業增加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推動更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儀器裝置、科學資料和科技文獻等科技資源向民營企業開放共享,大力支援民營企業參與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案。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援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探索多元主體合作辦學。

  強化民營企業自身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積累,引導民營經濟服務人才強國戰略。發揮企業家的積極作用,提升民營企業家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弘揚工匠精神,培養一批優秀的創新型民營企業家。加大對民營企業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的培育和支援,建設全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聯盟,加強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知識和能力的系統培養。

  促進民營企業搭建創新平臺和創新機制,引導民營經濟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託行業龍頭民營企業佈局設立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和創新平臺,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工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組織。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培育民營企業產業技術創新示範聯盟。落實支援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各項政策,深入推動普惠性創新政策落地實施,完善科技金融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推動民營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破除現有農業融資障礙和優化農村投資環境,引導民營經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放力度,吸引民營企業和民間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規範有序盤活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存量資產,回收資金主要用於補短板專案建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開展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基礎設施等建設。

  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區域戰略,引導民營經濟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市場優勢,加快引導民營經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推進其在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綠色環保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促進各類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優化配置,為民營企業跨區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減少阻礙和提供便利。

  推進民營企業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品提供,引導民營經濟服務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民營資本依法規範參與林權流轉。在嚴格保護生態資源的前提下,支援民間資本參與生態建設專案投資,允許發展生態產業。在汙染治理等領域,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環境汙染治理。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汙染減排和排汙權交易以及碳配額交易。

  民營企業參與軍民雙向協作和軍民協同創新,引導民營經濟服務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鼓勵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支援民營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發展。通過建立完善各類軍民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和引導民用技術參軍和軍用技術轉民。支援民營企業參與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促進支援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鼓勵民營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協同,開展軍民科技協同創新。

  【思想宣傳範文】五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黨所肩負新的歷史任務,全面提升黨的建設質量、全面從嚴治黨迫在眉睫。黨性修養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梳理十八大以來其發展歷程,對今後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很有現實意義。

  以解決“四風”問題為起點,強化作風修養和理論修養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黨員、幹部的作風直接體現著黨風,關係著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的穩固,關係著黨的生死存亡。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提出“轉變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工作作風,認真解決反腐倡廉中的突出問題”,把加強黨員、幹部作風修養作為反腐倡廉的突破口。在此前後,中共中央政治局進一步審議通過了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為黨內預防腐敗和加強黨員、幹部作風修養提供了遵循。

  黨員幹部提升作風修養必然要在實踐中鍛鍊,其質量如何要讓群眾來檢驗。為此,中央決定在全黨自上而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要讓黨的領導幹部為全體黨員作好示範:在活動中鍛鍊作風修養,在活動中走向人民群眾,在群眾的監督下改進作風問題,在實踐鍛鍊中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打破阻隔在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不良作風“圍牆”,針對存在的問題洗洗澡,治治病。

  加強黨性修養還必須與堅定理想信念、增強理論修養統一起來。習近平***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上提到,黨員幹部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要“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文化科學知識,特別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深化對歷史規律的認識,才能用更長遠的眼光思考黨和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

  制度與思想同時發力,增強紀律修養和道德修養

  黨的制度集中體現了黨的建設經驗教訓及優良傳統作風。而黨最重要的制度就是黨章,作為黨的總章程和總規矩,它是黨員正確認識和行使權利,自覺加強黨性修養的根本標準。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其他法規制度建設的基礎和依據,全黨必須一體嚴格遵守黨章是其他黨內製度建設的首要任務。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其效果體現在能否守好紀律和規矩上。新形勢下,部分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對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強化制度的生命力,黨員、幹部的紀律修養必須要跟得上。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提出黨員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要做到“五個必須”;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體學習時他再次強調,黨員、幹部自覺加強紀律修養,首先從遵守黨的政治紀律開始,其主要內容就是要求黨員增進政治敏銳性和鑑別力,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同各種反科學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劃清界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道德修養是黨員、幹部黨性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共產主義道德作為黨員道德的最高準繩,對於幫助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有著重要作用。同時,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增強道德修養必須重視家風建設。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中,就專門要求黨員自覺作良好家風的表率、提升道德修養境界。

  強化黨內監督,淨化政治生態,確保黨性修養成效

  加強黨員、幹部黨性修養最終還是要落在對政治生態的治理上。這是因為,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健康潔淨的黨內政治生態,是黨的優良作風的生成土壤,是黨的旺盛生機的動力源泉。相反,不嚴肅、不正常的黨內政治生活也是黨記憶體在問題和黨員、幹部黨性修養出現問題的根源。因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可以說是解決黨員、幹部作風問題,嚴明政治紀律和規矩,堅定理想信念,強化道德底線,提升黨員幹部黨性修養最為重要和有效的載體。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結束後,《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等相繼出臺,對黨員、幹部如何帶頭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貫徹落實黨的基本路線,加強政治、組織紀律修養,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發揚黨內民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保持清正廉潔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和規定。這一系列制度的出臺,指明瞭黨性修養的日常路徑,為規範黨內生活提供了依據,有利於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進一步提升黨性修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