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日本傳統文化論文
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積累在社會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傳統文化是在繼承和吸收中形成的,其發展程序主要反映在社會教育活動中。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日本傳統藝道文化的美學特徵
摘要:日本藝道是日本獨特的藝術和藝能,體現了日本民族獨特的審美趣味。日本中世紀發展起來的藝道文化範圍甚廣,並且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蘊含閒寂、空寂、幽玄、風雅、枯淡等美學特徵,形成頗有禪思色彩的美學範疇。其中空寂和閒寂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精神的主流,在文化和藝術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諧道兩個領域,構建了幽玄美和風雅美的世界。
關鍵詞:藝道 空寂 閒寂 茶道 俳句
古代日本從中國引進了各種藝術和藝能,這些藝術和藝能在長期的演變中,受到了日本本土風俗習慣的影響,變成了日本獨特的藝術和藝能,並將之稱為“道”。日本中世紀發展起來的藝道文化,範圍甚廣,涉及歌道、俳諧道、能藝道、花道、茶道、書道、畫道、棋道乃至劍道、柔道、武士道等,直接與“文武兩道”有關的技藝,都通稱為“道”,並且擁有各自的藝道理念和藝道的規範。而各種藝道的理念十分複雜,各種藝道的規範也迥然不同。真正有代表性的是茶道、歌道、書道、花道、連歌道、能樂道,所謂“六藝”就是指這六種藝道。 “道”指有關活動中的出神入化的技巧及合規律性的自由創造的能力。日本人把技藝、技巧推崇到“道”的絕對地位,其意在於表明對技藝、技巧本身審美價值的重視程度。他們把中國人稱呼的技藝、技巧稱之為“藝道”,認為藝道較之於通常的技藝、技巧更能體現他們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日本美學和藝術思想中高度尊崇技巧、技藝之美,表明了日本民族審美趣味的獨特性。
“道”的含義,在日本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道”字和大陸文化一起傳到日本,平安時期,“道”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偏重於學術、技能方面。到了中世紀,隨著日本自身的藝術觀的形成,“道”字的含義發生了變化。“道”成了通向澈悟人生之路、之行程。大歌人藤原俊成的兒子藤原定家制定了歌道的理論,在其代表作《和歌大觀》中,定家提出了“漢詩言志,和歌唱情”的理論,指出了日本文化的特點,給其後的“道”觀以極大的影響。繼歌道之後,便有連歌之道、能樂之道,後來便把茶湯也稱作茶湯之道。這些道綜合在一起,稱之為“藝道”。日本的藝道不強調天賦和智慧上的聰愚,而強調忠誠專一、全神貫注、認真磨練的精神,這是“道中人”和“道外人”的基本區別。他們認為,在實踐中對“藝道”的體悟同思維上對“道”的認同是同樣的道理,同佛教禪宗對“佛性”的直覺領悟也是同樣的方式。因此,“藝道”可以通接“天道”、“人道”、“自然之道”、“萬物之道”,從而賦予“藝道”以神奇性和神祕性,也使藝道文化蘊含了禪意美。
1 日本傳統藝道美觀——追求禪意禪境
中國宋代的佛教禪宗湧入日本後,對日本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深刻影響。室町時代禪宗在日本的流行,適應了日本民族的精神需要。日本民族不僅把佛禪思維和審美情趣推向藝術領域,而且推向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奉禪趣禪境為最高精神境界,並處處追求表現禪意,禪意同日本民族原有的神道教的生命意識融化在一起,成為藝術美的極致和日本藝術精神的核心。
日本禪的核心思想在於強調本體論上的“空”是萬物的本性,“空”就是禪悟所需要把握的真如。所謂“禪悟”,就是以直覺的方式體驗和領悟萬物的“空”的本性。東方美學研究者邱紫華認為,藝術美須蘊含禪意禪趣是日本民族的藝術美觀的基點之一,即藝術必須表現對生命本體的領悟和“無我”的自由心境。
禪對日本藝道美觀的影響在於:首先,禪的“有限即是無限”的觀念,決定日本藝術不追求藝術形式的完美,並形成日本藝術形式小巧和簡化的特點。就詩歌而言,典型地表現在俳句的形式上。俳句形式非常短小,但美學追求卻是以簡約的形式和濃郁的意象來表現豐富的情感,以濃縮的語意抒發深厚的思想。其次,以自然界中個別事物來顯現“真性”、“真如”。禪宗的真實觀、真理觀就是“真如”、“真性”,也就是主體領悟到事物本質的本性的“空性”、萬物的“空性”。把這種生命的神祕感受貫注於藝術創造之中,藝術家就成了造物主的代言人。因此,在藝術中只要以禪意去描繪一景一物、一山一水的自然本色、天然情態就都富有禪趣。日本的藝術往往不加雕飾,破除人工的痕跡而追求淡泊渾樸,強調錶現景物的原色和天然的生氣,這也正是禪意的表達。再次,禪宗思想不僅對日本藝術創造有深遠影響,而且滲透審美意識中,形成頗有禪思色彩的美學範疇。如“空寂”、“閒寂”、“枯淡”、“幽玄”等。室町時代由於禪宗對文化思想的深刻影響,這一時期的審美意識也完全禪宗化,由古代的“真實”“物哀”為主體的審美觀轉向以“空寂”的幽玄和“閒寂”的風雅為主體的審美觀。“空寂”和“閒寂”的審美意識滲透到日本藝術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
“空寂”的含義是幽玄、孤寂、枯淡;“閒寂”的含義是恬適、寂寥、古雅。作為一種精神理念,在萌芽初期階段,兩者常常是同義的,主要表達一種以悲哀和淨寂為根底的枯淡和素樸、寂寥和孤絕的精神,與禪宗精神有著深刻聯絡。禪宗以“悟”為目的,“悟”的體驗是超越理智分析的神祕存在,因此“悟”帶有神祕色彩,在作為藝術表現時,就產生了空寂的幽玄美。空寂以幽玄作為基調,充滿苦惱之情,更具情緒性,多體現在生活藝術上;閒寂是以風雅做為基調,充滿寂寥之情,更具情調性,多體現在表現藝術上。藝道中的茶道、歌道、畫道、俳諧道、能藝道足以表現日本中世紀的空寂和閒寂的文化精神和美學特徵。中世“空寂”主要體現在作為生活藝術的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上,近世“閒寂”主要體現在作為表現藝術的松尾芭蕉的俳諧趣味上。
2 千利休的茶道——空寂的幽玄美
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審美生活方式之一。日本茶道的源流,應上溯至8世紀上半葉。當時日本從中國引進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國貴族書院式的茶道模式。室町時代末期,村田珠光等一反書院式茶道,提倡“空寂茶”。茶道大師千利休繼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後提出來濃縮為四個字“和、敬、清、寂”茶道精神。千利休提倡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他改革了茶室,由書院式的豪華建築改為簡素的草菴式建築,以簡素和非對稱性為其基本特色,從茶室建築、裝飾和擺設,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樣式和吃茶禮儀,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狹窄的茶室和茶庭空間,簡潔的內部擺設,反而使人感覺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情趣,蘊涵著無邊的開闊和無垠的幽玄。樸素的草菴式茶庭,不規則的露地式茶庭和形態不勻整的茶具,使人進入迴歸自然、返樸歸真、與造化合一的古雅和空寂的理想境界。千利休的茶道俗稱“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禪一味”的說法,茶道也因此成為修煉精神和交際禮法之道。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和日本人生活的規範,是日本人心靈的寄託,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日本的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在大和民族獨特的環境下,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自然地融為一體,成為日本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茶道中的“本來無一物”的哲學思想,不對稱、簡樸、素淡,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千利休貫徹於茶道中的“空寂”,是強調從“無”的境界中發現完全的、純粹的、精神性的東西。從美學的角度言之,其草菴式茶道,肯定簡素,完成了茶道這一特殊藝術以“空寂”為中心的幽玄美。
如果是說中世以千利休為代表的茶道的美表現為“空寂的幽玄美”,近世以松尾芭蕉為代表的俳諧藝術美則表現為“閒寂的風雅美”。
3 松尾芭蕉的俳句——閒寂的風雅美
日本 文化史上的安土桃山時代末期,即江戶前期,流行以芭蕉為代表的“閒寂美”的俳句。俳句是日本民族詩歌的一種獨特形式,形成於室町時代,後以松尾芭蕉為代表的俳人,將俳句推向了全盛期。俳句無論在形式上或是在審美情趣上,都是由日本古代詩歌演變而來。擁有俳聖美譽的松尾芭蕉在俳諧 藝術世界進一步 發展了“閒寂”的審美情趣,創造了以“閒寂”為中心的風雅美,進一步擴充套件和深化了日本歌論的美學範疇。這裡所謂“風雅”的概念,是指日本人美意識中自然感的美。芭蕉主張俳句的特殊性格:一是風雅之誠,二是風雅之寂,三是不易流行。禪道修業、迴歸造化,成為芭蕉俳句思想的重要源泉。芭蕉出於“一切皆空”的佛法觀,追求空虛的幻想世界,故而其俳諧觀和自然觀貫徹了“山川草木悉無常”的思想,這 也給他的“風雅之寂”平添了幾分玄妙的禪趣。芭蕉以傳統的日本精神——“貫道之物”為根本,創造了俳句閒寂風雅的新風,俗稱“蕉風”。
在俳句的世界裡,松尾芭蕉是無與倫比的一代宗師。他經過苦心鑽研,將俳句從俳諧的詼諧導向真誠,開闢了一個獨特的藝術境界,被世人譽為“芭蕉風格”。而顯示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就是如下這首俳句:“寂靜古池塘,青蛙躍入池中央,水聲撲通響”。這首俳句既表現了自然的美感,又巧妙地將恆定的存在與瞬間的動作結合起來,從而暗示了無止境的事物與此時此刻的事物的並存這一人生的哲理。從芭蕉的 “徘眼”來審視,可以看到,古池周圍一片幽寂,水面的平和更增添一種“寂”的氣息,青蛙躍進池水,猝然打破了這一靜謐的世界,水聲過後,古池又恢復了寧靜。在這一瞬間,動與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表面是無窮盡的寧靜,內裡卻蘊含著一種大自然的生命律動和無窮的奧祕,以及作者內心的激情。可以說,芭蕉感受自然不是單純地觀察自然,而是契入自然物的心,將自我的感情也移入其中,以直接把握物件物生命的律動,這樣,自然與自我才能在最高層次上達到一體,從而自我能獲得一種精神的愉悅,進入幽邃的幻境,藝術上的“閒寂”之風雅也在其中了。芭蕉在奧洲小道旅行,置身於景色優美而沉寂的意境,心神不由為之清淨,於是作了一首名句:“一片閒寂中,蟬聲透山岩”。這首徘句的“閒寂”精神,與《古池》是相通的,都是體現了芭蕉的“閒寂風雅”的典型佳句。芭蕉是俳人,也是禪僧,他的禪文化精神流貫於他的俳論和俳作。這些“俳禪一如”的俳句,不僅貫穿了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精神,而且體現了流行於其時的日本化了的禪文化的精髓。
日本文化和美學研究者葉渭渠認為,芭蕉的藝術觀以及基於此的藝術 實踐,一是源自於日本傳統的“真實”、“物哀”、“幽玄”的 文學思想,二是受中國老莊思想和朱子學世界觀的影響。芭蕉將老莊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朱子的“天道既人道”思想移在徘句上,在把握主客合一的基礎上,尋覓俳句的人生救濟的至高之道。在表現上,他的俳句深受漢詩內在張力的表現的影響。他的“閒寂”看似消極無力,但內裡卻蘊藏著無限的力量。
松尾芭蕉一生寫了一千多首俳句以及諸多俳論,他發現了禪文化中存在的美,創造並完成了一個時代的日本美。正如川端康成所說,芭蕉在俳句方面對傳統美的傳承與創造,的確是個“登峰造極者”。人們尊他為“俳聖”,這是當之無愧的。從芭蕉的俳句、俳文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日本的“閒寂”的風雅之美,並進一步領會到這種美只有在永恆的孤絕精神之中才能產生,而這種孤絕的精神只有在自然、自然精神和藝術三者渾然一體中才能放射出光芒。
空寂和閒寂作為審美理念,其意義是非常曖昧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精神的主流,空寂和閒寂在文化和藝術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諧道兩個領域,構建了幽玄美和風雅美的世界。
4 結語
藝道文化是日本獨特的文化之一,體現了日本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技藝之稱為“道”,不僅意味著藝技達到至高至純的技法,而且還蘊含著深刻的文化精神內涵***下轉第145頁******上接第141頁***和具有某種普遍意義的哲理。日本藝術家把佛教的苦行和禪宗悟禪引進藝道之中,通過反覆的實踐和體悟獲得藝術技巧的成熟,從而達到化境。在日本藝術精神中,藝術顯現禪意禪趣之境是重要的審美原則之一。日本各門類藝術在自身的歷史發展中都 總結出某種 經驗性的理論,也陸續形成一些藝術美學特徵。最典型的是“空寂”和“閒寂”兩大範疇。作為美學範疇,空寂和閒寂是日本傳統審美意識同佛教禪悟相結合的產物,是禪宗“無”的觀念在藝術創造和審美領域的延伸,充分顯現了日本民族的審美趣味和欣賞的審美情態。千利休的茶道和松尾芭蕉的俳句充分表達了禪意和禪趣的精神追求,也蘊含了空寂的幽玄美和閒寂的風雅美的審美特徵。
參考文獻
[1] 鈴木大拙.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書店,1989.
[2] 藤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3] 邱紫華.東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 葉渭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5] 葉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