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力量與色彩的表現

摘 要:凡高及後印象主義繪畫偏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審美原則,向後來的畫家展示了色彩自身所具有的強大的精神表現力,為他們的進一步的探索指明瞭方向。 
關鍵詞:情感;力量;色彩;表現 
        文森特·凡高的繪畫是以絢爛的色彩、奔放的筆觸表達狂熱的感情又不失引人深思的象徵內涵而為人們熟知的。凡高開始其藝術生涯的年代正是西方繪畫藝術在諸多層面都發生根本性變革的年代,而色彩的解放就是其中最明顯且極具本質影響的變革之一。印象主義畫派受西方現代光學發展的影響和啟發,主張室外作畫,注重外光分析,追求瞬間光色印象的表現,把文藝復興以來的靜態的色彩再現轉變為動態的色彩再現。而凡高從印象主義出發,並超越印象主義,將這種動態的色彩再現發展到由主觀體驗所控制的感情色彩的表現,從而成為現代繪畫色彩全面解放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環節和有著重要的影響及意義。 


        一、凡高繪畫中的色彩語言的形成 
  凡高油畫作品中的這種強烈的情感色彩也並不是在他剛開始其藝術生涯時就具備的,他對於自身這種感情色彩本質的覺醒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形成首先是與凡高那苦難的人生經歷、獨特的性格密切聯絡在一起的。  
  凡高1853年出生於荷蘭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他早年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他充滿幻想、愛走極端,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和失敗,最後他投身於繪畫,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     

  凡高在學畫的初期,感受到德拉克羅瓦繪畫的“頭腦裡的太陽和心中的風暴”的強大震動和滋養,他也分外敬重米勒,他樸素而充滿強烈的宗教意味和道德意識的繪畫藝術,引起了凡高的強烈的感情共鳴。在他學畫的早期就大量臨摹了米勒的印刷品。雖然後來的藝術風格已經與米勒大異其趣,但他仍然夢想著畫一件像米勒一樣深深觸動人們心靈的作品。《食土豆的人》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畫中表達了自己對跟他一樣生活在苦難之中的農民的同情和尊敬。在繪畫表現上重視農民形體和姿態的塑造、環境氛圍的營造,以粗獷的筆觸,濃重的色彩去填充他的畫稿。顏色由於反覆塗抹,顯得厚重混濁,缺乏透明度。 
        很明顯,這一時期光和色彩並不是他關注的重點,它所追求的這種“真實”也並不是學院式的視覺再現的真實,而是一種他的主觀感受的真實。就像在給他弟弟泰奧的信中所說:“如果我的人物是準確的,我將感到絕望,你應該明白,我不願意他們是學院式的準確……我就是要製造這些不準確、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變現實,是的,他們可能變成不真實的,你可以這樣說——但是比實實在在的真實更真實。”這些話告訴我們,凡高的繪畫從一開始就有著非常強烈的主觀表達的意識,這種主觀感情的表達並不是通過色彩來實現的,但這種情感傾向使他得以牢牢把握住自己以後的發展方向。 
        不可否認,凡高作品中這種強烈的情感色彩表達的形成得益於印象主義畫派的色彩理論和實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凡高在荷蘭期間——即在正式接觸印象主義畫派之前——就已經(即使僅僅是在直覺上)認識到色彩解放的可能性。“色彩自身就能表達某種東西”,這是1885年,也就是他創作《食土豆的人》的這一年,他在他所居住的荷蘭小村期間所寫下的。 
        1886年是凡高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他來到法國巴黎,被印象主義畫風中的那種明亮且極具動感的色彩所吸引。在印象主義繪畫光色理論和實踐的啟發之下,他逐漸改變了他的色彩感覺方式,由以前的那種傳統的靜態的色彩感覺方式轉變為印象主義畫派的動態的色彩感覺方式。色彩感覺方式的改變,大大地改變了他的繪畫作品的面貌。他興奮地說:“……法國的社會指導著我的思想,顯得這麼有益,非常有益,也有益於全世界。”他拋棄了荷蘭時期的那種灰褐色調子,畫面色彩開始變地鮮亮起來。原來畫面中一直保持著的黑色不見了,也沒有了灰色和褐色,畫面所呈現出來的是印象派並置筆觸的紅黃藍三個原色和由他們混合而成的綠色、紫色、橙色,特別注重色彩中的補色關係。 
        凡高從印象主義繪畫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但是他從來都沒有像印象主義畫家那樣完全沉溺於光與色的表現之中。就像我們前面所講的,凡高是一個有著強烈的主觀表達意識的藝術家,他的繪畫不是為了再現視覺的真實,而要表現他對事物的真實的感受和自己的感情。這種強烈的自我表現的願望和他心中所蘊藏的那股強烈的激情,使他必定要拋棄荷蘭畫派的那種灰色調子,也註定他會迅速遠離印象派。凡高几乎在接受印象派的同時就已經開始對印象派的繪畫理論產生質疑。他們在實現視覺的真實,追逐光與色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感情的表達,這與凡高那充滿主體意識的精神狀態相去甚遠。凡高的繪畫中獨特的審美力量並不單單是視覺印象的強烈,而還有蘊涵在視覺因素之中的情感體驗的深刻。在他給泰奧的信中曾明確提到這一點:“我在巴黎所學到的東西現在離開了我。我恢復了在我知道印象派之前我曾有過的理想,如果印象派畫家不久就指責我的創作方法的話,我不會感到驚訝。因為滋養我的創作方法的,與其說是他們,不如說是德拉克羅瓦的思想。因為我並不力求精確地再現我眼前的一切,我自由而隨意地使用色彩,是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凡高不再滿足於像一個印象主義者那樣僅僅去表現自己的感覺色彩,而是將色彩看作是非自然主義的表現因素的直接工具,看作是精神領域(訴說人類命運的真相)的預言者,試圖在色彩和感情之間找到一種契合的方式。 
        凡高通過各種色彩實驗來研究色彩強度增加和減弱的自然規律,但是他的目的並不在於這些研究和實驗本身,而是為了挖掘色彩自身所具有的那種強大的表現力。他對他的這種探索的前景充滿了希望,在給他弟弟的信中說到:“我相信,一個新的色彩家畫派將會在南方紮根,我越來越感到北方畫家們只是把他們的理想寄託在用筆功夫和所謂的繪畫性上,而不是依賴色彩本身來表達事物。” 

的確如他所說的那樣,一種新的和感情緊密結合著的色彩表現形式開始出現在他繪畫作品當中。他於這個時期所創作的《向日葵》、《夜間咖啡館》以及眾多的肖像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到這種強烈的情感色彩的存在。凡高從自然物象中抽取顏色,然後通過色彩的對比或交融,來增強色彩的精神性,使顏料和深藏於心的真實感情達到了直接的重合。這不只是一個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問題,而是色彩觀念從物到人的色彩本質的一種深刻變化。 
        二、凡高情感色彩語言的表現 
        從印象主義到後印象主義,凡高發展了一種有著清晰運動感的線條和強烈色彩的繪畫表現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情感色彩語言。因為,不論是古典主義對色彩的靜態觀念(固有色),還是印象派對色彩的動態觀念(條件色)的認知,都只是把色彩作為觀察的結果來表現,有意無意中阻隔了心與物的直接通聯,而凡高則把動態的色彩觀念引向觀察過程本身的表現,這樣,他就在繪畫中真正引入了心靈世界的直接表達。 
        凡高繪畫作品中的色彩具有明顯的象徵性傾向,這是他的情感色彩語言的特殊性之一,也是他與印象主義畫家在色彩運用上的本質區別。色彩在印象主義者那裡多半還只是一種物性表面的光色存在,只是對客觀世界的光色變化進行“準確”描繪的手段。他們看重的仍然是色彩視覺的真實,並不關注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及象徵意義。而凡高由於強烈的主觀表達意識的介入,往往使色彩具有某種暗示性的力量。凡高對於色彩的暗示性力量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這方面他可能是受到了德拉克羅瓦有關色彩理論和實踐的影響,他說:“我不知道在我之前是否有人談過示意性的色彩,德拉克羅瓦和蒙蒂切裡雖未談及過,卻實踐過。” 
        凡高對於色彩的這種暗示性力量的運用,突出地體現在他的那幅《夜間咖啡館》中,他說:“我在《夜間咖啡館》裡用紅色和綠色表現人類的可怕的情調。這些色彩,不是呆板的按照現實主義立場的字句來說,是眼睛的欺騙者;而是一富暗示性的色彩,他表現出人們火熱的情緒活動。”《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傢俱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鬥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方面是熟練地應用了透視技法,但更主要的是由於畫面中的極具暗示性、精神性的色彩關係的組織運用。凡高的創作始終是以一種感情上的“現實主義”為目標,是一種感情的集結和疏導,由此而產生的情感色彩形式往往顯得更為單純和強烈,因此具有更強烈的情感影響力。  
  筆觸和色彩的密切結合是凡高情感色彩語言的另一主要特色,他將印象派的色點發展成色線,他的這種色線不再僅僅服務於形體,它本身就是畫家的感情的一種直接的表現。他畫面中的無處不在的跳躍的、瘋狂轉動的筆觸和著那飽含感情的色彩,暴風雨般地鋪陳在畫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精神和視覺衝擊。           
        三、凡高的色彩表現對現代繪畫的影響及意義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凡高的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但凡高的繪畫中獨特的審美力量並不單單是視覺印象的表述,而是蘊涵在視覺因素之中的深刻情感體驗、表現,以求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 
  凡高在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基礎上把內在感情色彩本質釋放出來,把現代性的感情色彩本質呈現為獨特的個性色彩形式。情感色彩本質被他們在自由精神狀態下轉移到畫面上,用色彩情感律動主導著繪畫形式,通過色彩的單純化給予繪畫更恢巨集的風格,並以新的色彩觀念增加了色彩表現的精神含量,從而使後印象主義較之印象主義以前的繪畫色彩具有更強的精神震撼力。 
  綜上所述,凡高及後印象主義繪畫偏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審美原則,引發了兩大現代主義藝術潮流萌芽,即強調結構秩序的抽象藝術***如立體主義、風格主義等***與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主義***如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等***。在藝術史上,後印象主義被稱為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 
  同時凡高也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向後來的畫家展示了色彩自身所具有的強大的精神表現力,為他們的進一步的探索指明瞭方向。以馬蒂斯為代表的法國野獸派畫家以及德國的表現主義畫家在繪畫中更加全面地展開了對色彩的情感本質力量追求,從而實現了現代情感色彩本質的全面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