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視電影相關的論文

  下面是關於電視電影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當代電影美術設計

 

  近年來,中國電影數量和票房的暴漲讓世人為之驚異,同時國產電影在各大國際電影節的頻頻亮相,也讓海內外的觀眾漸漸熟悉和了解中國電影。但是與中國電影產業的迅速發展相比,中國電影走向國際的步伐卻依然遲緩。究其原因之一,在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下,一味的模仿使得本國電影喪失了民族的特性,商業化的運作也使得影片藝術水平降低。如何在進軍世界電影市場的同時不喪失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和取得一定的商業回報,在這一方面,中國電影亟需借鑑成功經驗。電影作為視覺藝術,其視覺呈現尤為重要,因為我們在鏡頭上所看到的任何造型,無一不是經過選擇和設計才出現在畫面之中的,因此電影美術設計成為了一部影片最終呈現樣貌的先決因素。我國的電影美術設計,從最初繼承中國傳統戲曲佈景到如今有意識的探尋不失民族色彩的國際化道路,其中的飛躍和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在銀幕影像世界裡,“鐫刻山河,雕鏤人心”進而使人性之大義通達天下四海,為電影美術之大任。其造型設計,巨集應蔚為壯觀,微至心中涅;其創作思維應凌遲作品情思,蘊意應豐沛厚重。電影美術設計的主要工作是為影片提供符合劇情和人物性格,具有時代和地方特點的典型環境和適應特別需要的特殊環境。

  一、電影美術設計在《集結號》中的表現

  優秀的影片離不開美術,因為電影美術能夠將情與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如在影片《集結號》中,電影的上半場以黑白畫面為主,白色的雪花與黑色的環境共同營造出一幅詭異的畫面,給人強烈的精神震撼; 後半場畫面轉為鮮豔的黃色和綠色。無論是黑白畫面還是黃綠畫面都屬於美術範疇。此外,影片中的燈光、道具的設定都蘊涵著美術的意味,可以為影片增色不少。電影中的美術設計不僅需要與影片的主?}相一致,還需要將影片的內在精神發揮到極致。這樣的美術設計無論在整體上還是在區域性上,都經得起揣摩,不僅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契合點,也能夠更好地為電影藝術服務。如影片 《集結號》為使觀眾體驗當時的情景,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影片在人物造型、服裝道具、性格特徵、畫面鏡頭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恰當的色彩處理。如服裝的色彩必須符合時代特徵,使人物在性格上符合踏實、樸實的軍人特徵。雖然電影與美術存在諸多差異,但在影片 《集結號》中,美術設計師卻將色彩運用滲透到了演員性格之中,找到了電影與美術之間最佳平衡點,既塑造出了樸實自然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也傳達出了最真切的影片訊號,更帶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與衝擊,而這些都與電影美術設計分不開。

  二、電影美術設計在《我的父親母親》中的表現

  影片《我的父親母親》藉助獨特的色彩力量,給觀眾帶來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感官藝術衝擊力。首先,氛圍營造。為了區分現在與回憶兩種環境,導演分別用單調的黑白色與豐富的彩色兩種色調,形成強烈視覺對比,暗示女主角對愛情的執著。在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是母親穿著粉紅色棉襖,圍著大紅色圍巾,在山村奔跑。荒涼的秋天因為這一抹鮮豔的色彩增添了一絲溫暖和獨特。到了冬天,從紅棉襖到紅髮卡的搭配,與天地間的皚皚白雪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營造了一種渴望愛情又希望渺茫的氛圍。另外,黃色也在影片中發揮了重要的氛圍營造作用。隨處可見的大量的黃色***秋天的黃葉、渾黃的道路***,載著父親的離開以及母親深情的目送,濃濃的愛意透過色彩直達人心,昇華了影片的藝術效果。其次,象徵意味。色彩的巧妙利用能夠大大提升畫面的現實感,使電影畫面產生濃郁的象徵意味,讓觀眾從中感受角色的情感。在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紅色強調的是一種熱烈中的哀傷,黃色象徵一種溫馨中的憂鬱,黑白色彩的對比是為了反映現實中的矛盾與衝突。在父親為實現給學校翻新的願望四處奔波最終不幸去世時,母親內心是崩潰的,但電影卻立刻轉入到回憶的畫面,用耀眼的“紅色”展現往日情節。這種強烈的對比,反映出主人公心底快樂與痛苦的巨大落差,而這恰恰是母親內心的矛盾感情世界的真實寫照。這種別出心裁的表達方式和獨特的色彩運用,將觀眾成功引入電影鏡頭中,去感受角色的情感,提體味其中的苦與甜。

  在電影藝術中色彩既是一種造型手段,也是一種視覺語言形態。色彩不僅可以對影片主題進行說明,增加影片內容的寓意性,而且還具有表情達意等豐富的藝術意蘊。如果表現力豐富的色彩不能正確運用,會產生喧賓奪主的現象,影響影片的視覺效果。由此可見,只有色彩與影片融為一體,形成色彩結構,使色彩成為影片內容,才能使色彩的意義真正得以體現。

  中美電影中英雄主義對比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電影一誕生,就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影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通過展現真實的貼近生活的場景,其物質形式與藝術形式在相互影響中不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能動的反映生活、對客觀世界做出不同的審美評價,所以在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國家,電影已成為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載體,體現著不同的價值觀念。看過中美各種各樣的電影,最受大家歡迎,以及最具表現力的應該是對“英雄主義”的表達。“英雄崇拜”幾乎存在於古往今來所有的社會文化中,英雄主義的核心在於評價英雄的社會價值,體現著一定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追求,而且每個社會所樹立的英雄形象,又會成為大眾追捧的物件,影響社會的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分歧就在於怎樣的人能被視為英雄,中美兩種不同的文化在對英雄主義的表現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在本文中我們會通過對中美兩國電影的對比來看中美兩國不同的“英雄主義”觀。中美兩國按照各自的文化價值體系創造了各自的英雄。

  一、美國電影中英雄主義的表現方式

  美國文化中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個人主義。美國人崇尚自由,個性,所以美國的英雄主義電影主要以個人英雄主義為主,電影大多描寫具有過人才華或超級英雄的形象,比如《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當幸福來敲門》《蜘蛛俠》《全能超人》等,這些正是美國人個人主義價值觀在電影中的深刻表達。

  《阿甘正傳》中阿甘是個智商只有75的低能兒。在學校裡為了躲避別的孩子的欺侮,聽從一個朋友珍妮的話而開始“跑”。他跑著躲避別人的捉弄。在中學時,他為了躲避別人而跑進了一所學校的橄欖球場,就這樣跑進了大學。阿甘被破格錄取,併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從幼年時智商僅有75分、且又患有腿疾備受夥伴欺凌的傻小子,到後來箭步如風的橄欖球健將,阿甘的人生充滿波瀾。越南戰場上不畏艱險、冒著槍林彈雨拯救戰友性命的他受到了美國總統的接見,並被授予榮譽勳章。退役後因信守對其已故戰友的承諾而加入捕蝦行業的阿甘,幸運的成為了百萬富翁,還收穫了甜蜜的愛情和婚姻。阿甘純潔、善良、甚至有些***最終獲得了耀眼的成就,這不能簡單歸結為他的幸運,誠實善良、踏實守信、堅毅執著等人性中最為熠熠生輝的品質,造就了他的英雄形象。

  與《阿甘正傳》類似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同樣是一位平凡人物的傳奇人生。銀行家安迪***Andy***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安迪被判無期徒刑,這意味著他將在肖恩克監獄中渡過餘生。然而,監獄中的安迪並沒有自暴自棄,他開始了煉獄般的自我救贖過程。在強權統治的黑暗監獄裡,他憑藉自己的能力、智力和經驗獲得了獄友的尊重,並最終越獄成功,重獲自由。這不影片塑造了一個面對殘酷的考驗,不放棄希望,努力抗爭,堅持到底,終將贏取生命的輝煌的英雄形象。

  從這兩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出美國電影中的英雄主義形象都有著追求自立、自尊、自強的個人主義奮鬥精神,強調以個人成功、幸福和自由為人生奮鬥的核心目標,美國電影中的英雄形象總是面對考驗,從不畏懼,憑藉清醒的頭腦做出理智的判斷,通過個人不懈的奮鬥贏得最終的勝利。其英雄人物所懷的英雄主義情結擺脫不了兩種基本模式:即為維護自身權利而抗爭和為實現心中理想而奮鬥。

  二、中國電影中英雄主義的表現方式

  縱觀中國電影史上關於“英雄主義”影片,不乏英雄題材的優秀電影,從特殊歷史時期的戰爭題材電影《小兵張嘎》《集結號》《智取威虎山》到演繹一代武俠宗師的《葉問》《一代宗師》到最近的《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釵》等系列電影都打造出了讓觀眾熱血沸騰的英雄形象。

  《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就是典型的中國電影中所刻畫的英雄形象。1947年冬天,東北民主聯軍203小分隊在首長少劍波的帶領下,奉上級的命令,進入匪患猖獗的林海雪原保護百姓的安全,偵察兵楊子榮和衛生員白茹火速趕來支援。為了將土匪一網打盡,楊子榮決定混進土匪窩“威虎山”打聽訊息,經歷了重重困難的楊子榮終於被土匪頭子奉為“威虎山老九”。進入土匪窩的楊子榮冒著生命危險千方百計的給大部隊傳送情報,通過情報,少劍波得知在座山雕壽辰“百雞宴”時,是一舉殲滅土匪的好機會,便與楊子榮裡應外合的把土匪全部剿滅。楊子榮臨危不懼,機智沉著,抓住敵人虛弱的本質主動進攻,處死了威脅其安全的灤平;又按計劃佈置好“百雞宴”將匪徒全部集中在威虎廳用酒灌醉。這時,追剿隊和民兵及時趕到,與楊子榮裡應外合,全殲了頑匪,避免了一場戮戰,保護了臨海雪原百姓的安全。

  《金陵十三釵》同樣是以南京大屠殺為北京的一段感人故事。故事的主角並不是我們一貫標榜的正面形象,而是一直受到人們道德譴責的十三名妓女。1937年南京淪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暫時未被佔領,教會學校女學生、秦淮河畔風塵女子、軍人和傷兵,還有一個美國人約翰,都先後進了教堂,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他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暫時的寧靜很快被打破――日軍衝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殊死抵抗的軍人在千鈞一髮之際開槍救女學生,英勇犧牲。後來,日軍又強徵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誰都知道,這將是一條凶多吉少的不歸路。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準備集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為首的xx們救下。最後,這13個平日裡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裡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這些平時受到別人蔑視的女性在腥風血雨的戰爭中,挺立在別人的絕望智商,以其英勇的精神,拯救別人於水火之中,以犧牲個人生命的精神,表現出令人敬畏的英雄主義光輝。

  和美國電影中擁有強健體魄的英雄不太一樣, 中國電影中地英雄更多的表現內在品質, 很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和他人的責任感。在《智取威虎山》和《金陵十三釵》中楊子榮和十三釵的英雄主義情懷都有捨己為人的大無畏精神。楊子榮為了林海雪原百姓的安全,為了避免一場戮戰,深入虎穴;金陵十三釵為了保護弱小的女學生們毅然決然走向日軍的魔窟。他們不是實現了個人理想,不斷完善自我獲得成功的英雄,而是為了他人甘願犧牲的英雄,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中國電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更高大,但是也更令人難以企及。

  中美電影英雄主義差別的根本原因是價值觀念的不同。中國曆來推崇集體主義,而反映我國文化的電影作品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電影中的英雄主義往往強調個人從屬於集體,也就是說英雄個人往往要為集體利益作出讓步和犧牲。而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美國則強調個人的成就,個人成就的取得往往依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取得,而不以犧牲他人為代價。因此,美國電影中的英雄往往也是評聘英雄,任何一個人通過個人的努力都可能實現,上到社會精英,下至平民百姓,而這也是“美國夢”的精髓所在。

  儘管中美電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由於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的差異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卻也有相通的地方。英雄們都有過人的品質,比如:智力、能力或毅力等,他們在面對挫折時能夠毫不畏懼,經歷一番考驗最終才能成為人們認可的英雄。無論美國電影還是中國電影中的英雄主義,都給人們視覺享受的同時,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真善美的社會,為大家塑造了一個榜樣,對觀眾有了極大的鼓舞,使人們也朝著這個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