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資本論》體系結構可概括為:“一個起點、一個基礎、一條主線、三個過程、十個方面”,在此分享讀書心得筆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剩餘價值理論符合社會主義實踐規律
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沒有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及實行社會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場經濟中把握社會主義方向,實行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體制。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餘價值。科學地運用剩餘價值理論來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並不是剝削,並不是背離了社會主義消滅剝削的本質。因為剩餘價值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被我們集中起來了,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關係國計民生的大的工程專案的開發和發展都是離不開這些集中起來的資金。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對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說明了剩餘價值論是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理論基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前提,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途徑。
馬克思在剩餘價值理論中指出利潤全部被生產資料的佔有者獨佔了,工人僅獲得作為勞動力再生產的補償的工資,這就是資本主義剝削存在的原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剩餘價值理論應結合社會主義實踐進行研究。社會主義社會承認勞動者對勞動力資本的所有權,工人的勞動力資本也參與到了利潤的分配中,並且在不同的所有制制度下利潤也不僅僅是隻被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所獨佔。
通過理論的內在邏輯推導可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和剩餘價值等經濟範疇仍然存在,並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促進作用。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不同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集體和勞動者之間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平等合作關係。
篇2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對資本經濟執行體系作了詳細、科學的論述,深層次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為我們研究認識資本主義執行規律,瞭解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等起到重要作用。《資本論》是研究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鉅作。
一、《資本論》研究物件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物件,馬克思已給出答案:“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據此,《資本論》體系結構可概括為:“一個起點、一個基礎、一條主線、三個過程、十個方面”: 一個起點即商品;
一個基礎即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一條主線即剩餘價值及其規律的揭示;
三個過程即“一卷講資本的生產過程,二卷講資本的流通
過程,三卷講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十個方面包括: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個別資本再生產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地租理論,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資本主義經濟執行規律中,關鍵點就是商品,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家之路就是商品經濟。而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是認為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的執行基礎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創立並完成的,包括以下內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等範疇,是馬克思用來說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質。剩餘價值及其規律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資本積累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從而實現資本規模擴大用於再生產,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從巨集觀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著重揭示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件和規律。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以產業資本為研究物件,考察不同產業部門間的競爭如何使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闡明商業資本的作用和工商業資本家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規律,其中,商業資本就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商業利潤是從事商品經營所獲得的利潤,是商業資本從產業資本那裡瓜分到的一部分剩餘價值,是由產業資本家轉讓給商業資本家的。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從借貸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來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質;利息就其本質而言,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也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關係。
地租理論認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於使用土地而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各種收入及其源泉對“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三位一體公式進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內容的錯誤,進而追溯其理論淵源,集大成地完成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精確的剖析力為我們展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執行藍圖,並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本質及執行規律。理解這些關鍵知識點,對我們把握資本主義的弱點和宿命,堅持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積極作用。
篇3
剩餘價值廣泛應用於第三產業等領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許多非產業部門的收入也是由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轉化來的,並且認為只有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但是在現代看來,隨著社會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勞動概念內涵的擴大,原來一些被認為不創造價值的眾多行業和職業的勞動者都開始發生變化,例如,第三產業經研究被認為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範圍由原來的體力勞動創造剩餘價值逐步向體力、腦力勞動者共同創造價值方向發展,並且腦力勞動者由於從事的是一種高階的複雜勞動所以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社會主義對社會總產品進行的各項扣除和個人消費品的分配,目的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到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被分割為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借貸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點來掩蓋分配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在現代,剩餘價值的分配形式開始趨於多樣化。資本主義社會,在承認剩餘價值率就是剝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須看到有些職工在取得勞動收入即工資的同時,通過剩餘價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購買股票的股息收入。這些收入雖然是他們的非勞動收入,但不能說是剝削收入。
儘管剩餘價值理論在當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第三產業方面的理論存在了一些滯後性,但是剩餘價值理論仍不失為一個優秀的理論指導我國社會建設,因為剩餘價值理論是應社會歷史條件產生的,也必須隨社會發展而發展。
仔細研讀《資本論》使人獲益匪,感觸良多。《資本論》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理論及流通理論,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也為提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及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鑑。《資本論》雖然論斷了資本主義必將衰落而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終極結論,但在當今世界中,資本主義資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認為是最科學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制度“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來到這個世界,必將為更科學、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為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