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書齋勵志對聯拾趣

  文人學士“唯有讀書高”。試問讀書何用?有求官的,有救國的,有創業的,也有消遣的。從他們撰寫的書齋聯語中大致能看出其旨意,略舉數副以資談趣。

  南宋樓大防,孝宗隆興進士,官至樞密院參知政事,其書齋聯是:

  門前莫約頻來客;

  座上同觀未見書。

  他惜時如金,不願“頻來招惹那些俗氣的客”聊天扯淡;但若有奇書異卷,必定要邀請同仁友好共賞。書齋主人對待客人的兩種絕然不同的態度,正體現出樓大防讀書求友的一片苦心。

  比他稍晚的大詩人陸游的書齋聯語是:

  萬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曉送流年。

  史載陸游自幼好學不倦,他自稱“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問他讀書何為,回答十分乾脆:“一身報國有萬死!”晚年罷官家居,七八十歲了,還研讀《資治通鑑》,蠅頭小字,日課二萬言,“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為鬼雄”***《書憤》***,真是一位讀書到老不疲、愛國至死不渝的英雄豪傑。

  與陸游的讀書救國觀所見略同的明朝末年崇禎進士金聲,字正希,在未達時,極端貧困,題書齋聯曰:

  窮已徹骨,尚有一分生涯,餓死不如讀死;

  學未愜心,正須百般磨練,文通即是運通。

  寫得刻骨銘心,悲憤至極。清兵入關,金聲組織義師抗清,兵敗被俘,堅貞不屈,慷慨就義。可惜他“文通”而未“運通”。

  古人讀書做官論者更多。朝廷科舉取士,讀書人若能金榜題名,春風得意,則是夢寐以求的快事。清朝乾隆進士彭元瑞寫的書齋聯最有代表性: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原來各省鄉試在八月,正是桂花飄香時節。禮部會試在二月,正是杏花開時。學而優則仕,靠廢寢忘食讀書而能中舉,升官發財,是舊中國知識分子的正道。彭元瑞一舉得中,後步步高升,官至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果真如願以償,圓了書齋聯語之夢。他是幸運者。

  也有讀書消遣論者。晚清徐照,浙江桐鄉人,其書齋聯:

  志不求榮,滿架圖書成小隱;

  身雖近俗,一庭風月伴孤吟。

  可能是仕途不順而流露出來的文化人士孤芳自賞的高傲神氣。還有,與李鴻章同鄉同學的道光秀才朱景昭也寫過一副書齋聯:“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熱;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娛。”所謂“不因人熱”,委婉含蓄,即不願攀援權貴,寧可躲在僻靜的書齋讀書自娛消遣。據說他後來還是做了兩江總督李鴻章的幕僚,因人而“熱”起來了。

  有一書齋聯很富韻味:

  認天地為家休嫌室小;

  與聖賢共語便見朋來。

  廖廖數語便向人們展示了一片博大的空間,吞天地氣,讀聖賢書,聯意與“室小乾坤大,寸心天地寬”有異曲同工之妙。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自題書齋聯為:

  咬住幾句有用書可以充飢,

  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

  清代鄧石如題的碧山書屋聯:

  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上聯集“日”、“霞”、“雪”、“雲”、“月”、“煙”、“雨”、“峰”、“瀑布”等自然景觀,描就了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萬里長卷;下聯以“詩”、“畫”、“文”、“史”、“箋”、“帖”、“經”、“賦”、“離騷”等藝術品類匯成中華文化的洋洋大觀,氣派非常,內蘊豐厚,可稱傳世佳作。

  包世臣自題書齋聯很有自己的風格:

  幸有兩眼明,多交益友;

  苦無十年暇,熟讀奇書。

  語言樸實,說理性強,作者意在道破人生求知的艱辛。確屬一副難得的佳聯。

  以上就是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網,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 ,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