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滿足所以更成功
常常想想自己沒有什麼,同樣是人,為何會有差別,會有高低不等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可以說是多想想自己的短處,自己的不足方面。反省,才會進步;自滿,永遠是止步。
大凡成功人士,無不從“不知足”起步,在他們的眼裡,沒有“知足常樂”這個詞。
“你現在已經很不錯了,知足常樂吧!”“我已經盡力了,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知足常樂吧!”“行了,我已經比同伴們做得好了!”“別人還不如我呢,知足吧!”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用這樣的話去安慰別人、安慰自己。知足常樂,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享受現在的快樂,不因為得不到所追求的而不快樂,這一點不錯。但是,對於一個不滿足現狀,一直追求向上的人來說,知足常樂就是個偽命題。因為“知足常樂”會讓人生停滯不前,使人不思進取。
1837年,格羅弗•克利夫蘭出生於新澤西州的科德威爾市的一個牧師家中,他在九個孩子中排行第五,接下來的幾年,他的父母又為這個家族添了四個孩子。因為家中人口多,只靠父親的收入難以維持生活,克利夫蘭的童年很艱苦。每天放學後,克利夫蘭都和哥哥姐姐們一起有很重的家務要幹,而且還要去打零工,他經常去一家商店當店員幫助賣貨,這也讓他得到了生活的磨鍊。少年時代的艱苦生活,造就了克利夫蘭堅毅剛正、孤傲倔強的性格和很強的獨立性與責任心。16歲時,父親去世了,哥哥姐姐們已經各自成家,克利夫蘭只得離開學校,幫助母親掙錢養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兄長的安排下,在紐約一個盲人學校擔任文學助教,同時教閱讀、寫作、算術和地理。工作不是很累,還有些收入,對於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能有這樣一份工作已經不錯了,但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克利夫蘭覺得不能在這裡浪費自己的青春歲月。一年後,他辭了職,離開了家鄉,一個人去外地發展。
不久,他又找到了一份做編輯的工作,月薪十美元,外加食宿。這份工作比較穩定,工資也還說得過去,自己也比較喜歡,他穩穩當當地做一名在別人眼裡很是羨慕的編輯。這對於一個只有中學文化的他來說算不錯了,但克利夫蘭覺得自己的人生可能還有另一番天地。於是,他利用業餘時間去一家律師事務所學習法律。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勤奮好學,彌補了自己缺乏正規教育的缺陷。經過四年的刻苦學習,克利夫蘭取得了律師資格,從而進入了一般人很難進入的律師事務所。他吃苦耐勞,積極肯幹,加上雄辯的口才,很快就當上了律師事務所主任。這時,他的年薪已經是六百美元,而且每年還能加薪一百美元。律師的身份、不錯的收入,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比較滿足了。但克利夫蘭沒有滿足現狀,他覺得自己還能做得更多更好。於是,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通過競選,克利夫蘭當上縣裡的副檢察官、警長,作為正直、誠實、肯幹的公務人員,他很快就獲得了好名聲。此後,他當選市長、州長,直到兩度出任美國總統。他是第一個民主黨人在內戰之後選舉出來的總統,也是美國唯一一位離開白宮,並且四年之後再次任職的總統。
美國成功學的奠基人和最偉大的成功勵志導師、成功學之父奧裡森•馬登說:“如果一個青年人的境遇不逼迫他工作,讓他感到生活上的不滿足,那麼他就不會再努力奮鬥。”因為出身貧窮,因為沒有學歷,克利夫蘭一直努力地往前奔,不管做什麼都專心致志,銳意進取,他聰穎好學、勤于思考,許多歷史學家稱他為那一時期美國公民的象徵。正是因為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克利夫蘭才不斷努力,最後成為幾代人學習的榜樣。
不滿足是人類進取之本。只有不滿足才會激勵我們去追求完美,只有進取心才會促使我們改變現狀,只有不斷進取,才能完成崇高的使命,創造人生的輝煌。翻開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大凡成功人士,無不從“不知足”起步,在他們的眼裡,沒有“知足常樂”這個詞。人生對他們來說,就是攀登一個又一個的高峰,實現一個又一個一級比一級高的目標的過程,是不滿足造就了那些偉大的精英們,不滿足成為人類進步的動力。
其實,面對成績,不滿足讓自己更加充滿鬥志。因為不滿足,所以才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