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的讀書方法
讀書要有目的、方向和立足點
徐復觀說,讀書光有興趣是不行的,興趣不加上一個目的,是不會有收穫的。他說,為了某個追求而開啟書本和漫無目標的讀書,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讀書一定要有一個要達到的目的、要有一個方向和立足點,否則就像一個流浪人,錢到手就花掉;縱然經手的錢不少,但到頭來還是兩手空空。
要讀通幾部大部頭作為最基本的東西
徐復觀在一篇文章這樣寫道:“讀了四十多年的書,當然涉獵的範圍也相當的廣泛。但我現在知道,不徹底讀通並熟讀幾步大部頭的古典,僅靠泛觀博覽,在學問上是不會立下根基的。這即是我在回憶中所得的經驗教訓。”不僅如此,他還強調,對每一門學問,若沒有抓住最基本的東西,一生總是門外漢。這話實在是經驗之談。
讀一流學者的一流書
徐復觀稱自己在浪費了無數精力以後,對於讀書慢慢地摸出了一點自己的門徑,那就是決不讀二流以下的書。徐先生說:“隨便在哪一部門裡,總有些不知不覺的被人推為第一流的學者或第一流的書。這類的書,常常部頭較大,內容較深。當然有時也有例外的。看慣了小冊子或教科書這類的東西,要再向上追進一步時,因為已經橫亙了許多庸俗淺薄之見,反覺得特別困難;並且常常等於鄉下女人,戴滿許多鍍金的銅鐲子,自以為華貴,其實一錢不值;倒不如戴一隻真金的小戒指,還算的一點積蓄。這就是情願少讀,但必須讀第一流著作的道理。”
不讀與自己研究無關的書
徐復觀先生在讀書上有一個“怪論”——不讀與自己研究無關的書。一般人總是說:開卷有益。但徐復觀先生卻說:“非萬不得已,不讀與自己的研究無關的書。”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徐復觀以自己為例,他說:“我從前對魯迅的東西,對河上肇的東西,片紙隻字必讀。並讀了好幾本厚厚的經濟學的書。中間又讀了不少的軍事著作;一直到民國四十一年還把日譯拉斯基的著作共四種,拿它摘抄一遍。但這些因為與我現時的研究無關,所以等於浪費。我一生的精力,像這樣的浪費太多了。垂老之年,希望不再有這種浪費。”徐先生的這話對於資訊時代如何讀書是大有裨益的。
多讀原典
徐復觀先生力主多讀原典。他說:“讀中國的古典或研究中國古典中的某一問題時,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到的後人的有關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關研究,先看一個清楚明白,再細細去讀原典。因為我覺得後人的研究,對原典常常有一種指引的作用;且由此可以知道此一方面的研究所達到的水準和和結果。但若把這種工作代替細讀原典的工作,那便是一生居人胯下,並貽誤終身,後人的研究,再細讀原典,這對於原典及後人研究工作的瞭解和評價,容易有把握,並常發現尚有許多工作須要我們去做。這幾年來我讀若干頗負聲名的先生們的文章,都是文采斐然。但一經與原典或原料對勘,便多使人失望。至於專為稿費的東西,頂好是一字不沾。所以我教學生,總是勉勵他們力爭上游,多讀原典。”
要讀西方的哲學著作
徐復觀有一個比喻,說是人腦好比是一把刀,而西方的著作就像是用來磨刀的磨刀石。讀西方的哲學著作好比一把刀在極細膩的砥石上磨洗。凡是偉大的著作,幾乎都在告訴讀者一種達到結論的方法,因而給讀者以思想的訓練。康德的著作是這樣、黑格爾的著作是這樣,羅素的著作也是這樣。這就是說,西方的哲學著作的確能起到磨礪思想的作用。為什麼這樣講呢?徐復觀說,西方的哲學著作在結論上多感到貧乏,但在批判他人,分析現象和事實時,則極盡深銳條理之能事。另外我們在研究中國文化的時候也需要讀西方哲學。要了解西方文化中有哪些基本問題,及他們努力求得解答的經路。因為這和中國文化問題,常常在無形中成一明顯的對照。
要做摘抄
徐復觀先生在讀書方法上有一個訣竅,那就是做摘抄。為了教中國文學史徐復觀摘抄了三十多萬字的西方倫理思想史,為的是中西打通。徐復觀說:“我讀書的一個重要門徑便是摘抄。一部重要的書,常是一面讀,一面做記號。記號做完了便摘抄。我不慣於做卡片。卡片可適用於蒐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應該精讀的古典上便沒有意思。書上許多地方,看的時候以為已經懂得;但一經摘抄,才知道先前並沒有懂清楚。所以摘抄工作,實際是讀書的水磨功夫。再者年紀老了,記憶力日減,並且全書的內容,一下子也抓不住,摘抄一遍,可以幫助記憶,並便於提挈全書的內容,匯成幾個重要的觀點。這是最笨的功夫,但我讀一生的書,只有在這幾年的笨工作中,才得到一點受用。”
讀後要消化、反芻
徐復觀先生特別重視讀書之後的消化、反芻。他說,讀書如同吃東西。“正吃東西時,所吃的東西並未發生營養。營養作用是發生在吃完後的休息或休閒的時間裡面。書的消化,也常在讀完後短暫的休閒時間;讀過的書,在短暫的休閒時間中或以新問題的方式,或以反芻動物樣的反芻的方式,若有意若無意的在腦筋裡轉來轉去,這便是所讀的書開始在消化了。並且許多疑難問題,常常是在這一剎那之間得到解決的曙光。”所以一個人讀了書後腦筋裡應該有幾個問題。若是腦筋裡沒有問題,這說明書還是沒有讀進去,須得再仔細得讀。
——他的讀書未必適合所有人,但絕對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