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成功的定義

  中國人以物質定義成功

  用物質界定成功這種偏好,可能本身就受物質***即經濟發展水平***的界定。益普索公司指出,中國、印度、土耳其、巴西、南非這幾個名列前茅的都屬於新崛起國家,人均GDP比較低。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典等等,則屬於最富裕的國家,對物質反而看得最輕,也許人家在物質上已經很充裕、不再稀罕了。衣食足而知禮儀嘛。這讓我們想起了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級理論:人首先要滿足自己在溫飽等方面的基本生理需求;最高的需求,則是自我實現,即在道德、創造力等方面達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大家都在溫飽和安全等基本問題上掙扎,情感、自尊、自我實現等等境界還高不可及,只能由物質來界定了。

  然而,這樣的解釋僅僅能說明一部分問題。首先,按購買力計算,2012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9000美元,印度才3843美元,但中國人比印度人更注重物質。巴西、南非的人均G D P比起中國來也就高2000多美元,但用物質界定成功的比例,巴西低了23個百分點,南非低38個百分點。另外,韓國的人均G D P將近3 .2萬美元,西班牙則是3萬美元,雙方在同一水平上,但45%的韓國人用物質界定成功,西班牙則只有15%。阿根廷、俄羅斯的人均G D P不過是韓國的一半多,但用物質界定成功的比例都低於韓國十幾個百分點。是否儒家文化圈因受“實用理性”的塑造,相對更看重物質?也不盡然。日本比韓國的人均G D P大約高出12%,但用物質界定成功的比例低於韓國23個百分點,低於中國49個百分點。

  回顧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騰飛,中國創造了許多財富,但人們的物慾並沒有隨著財富的增長而降低。相反,人所創造的財富,正在把人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