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技巧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登山是一項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戶外活動,也需要一些技巧。下面小編整理了登山技巧和注意事項,希望對戶外運動愛好者有幫助!

  登山的主要技巧

  登山杖:“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在戶外活動中,適當地利用裝備,有時候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戶外愛好者來說,在徒步的時候如果能有兩根登山杖與你同行,能為你帶來不少便利。

  1、最好有兩根可以自由伸縮、攜帶方便、有防震功能的專業登山杖。如果沒有,當然也可以就地取材地用樹枝、木棍代替。

  2、當你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前進的時候,登山杖可以保持你的身體平衡,避免一些摔倒或磕磕絆絆的發生。

  3、過河的時候,登山杖等於你的身體又增加了支點了,有利於在湍急、溼滑的河流中保持平衡。

  4、上坡的時候,登山杖可以幫助你的腳助力,下坡時可以幫助減少膝部的震動,減少對身體的傷害。

  5、走在有灌木叢的山路上時可能會有蛇,這時可以用登山杖在前面探路,起到打草驚蛇的作用。

  6、休息時可以用登山杖把地席支起來做一個簡易的遮陽棚來遮避太陽。

  7、冬天的時候,經過有雪的低矮樹木時,可以用登山杖把樹枝上的雪打下來,這樣雪就不會掉在身上了。

  知道自己的位置與方向:安全第一是戶外輕鬆徒步的前提。在野外,如果不小心迷路了,可不是一件小事。為了避免迷路,除了跟經驗豐富的領隊、嚮導活動外。作為每一個參與者在徒步的時候,還需要多留心,清楚自己的位置與方向。如果隊伍中這樣細心的“識途老馬”有好多,一旦迷路也一般能回到來時的路上。

  1、在前進的時候,隨時要注意所經過的明顯得自然標誌,如河、湖、巖壁、形狀比較有特點的山頭等,這樣一旦迷路也可以根據這些明顯標識來找回來時路。

  2、我們徒步的地區,大都有當地人活動,可以根據小路的大小或有無經常走動的痕跡來進行判斷。如果你徒步的路線曾經是熱點路線,可以留意路上是否有一些先行徒步愛好者留下的路標。

  3、如果沒有攜帶指南針,在有太陽的時候,結合時間,可以通過看自己的影子,來知道自己大概的前進方向。

  4、每個地區太陽下山的時間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可以向當地人諮詢一下當地太陽落山的時間,根據時間及時地尋找營地或準備休息,徒步的時候要儘量避免走夜路。

  戶外徒步運動與膝蓋保護:俗話說“人老腿先老”,腿最早出毛餐在膝蓋上。很多驢友因為不夠重視膝蓋的保護而疼痛倍受折磨,玩戶外的年頭越長,越覺得膝蓋寶貴的不得了,膝蓋是人體最薄弱的關節,連線的卻是最長的骨頭和最強的肌肉,每日我們奔波於城市堅硬的水泥路面上,週末到群山峻嶺中ZNFB,膝蓋都是承受壓力最大的環節。

  登山的注意事項

  1.最重要的一條:下山一定不要跑,不要跳,速度要慢,要小心。下山猛衝對膝蓋是最致命的,大部分殘廢的猛驢都是因為這個。正確的下山方法是:重心偏後並稍降低,前腳站好才把重心移過去***不是重心放在前腳上往下砸***,永遠要有一隻腳支撐在地面上。

  2.儘可能減少負重。出發之前一定量力而行,即使是去爬座小山,直立行走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也是很正常的。一般情況下負重超過體重的1/4重量,下山就要從保護膝蓋的角度控制節奏了,即使是特殊情況,負重也儘量不要超過體重的1/3。

  3.開始爬山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包括拉伸,讓關節、肌肉、韌帶等得到良好的預熱。也可以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關節潤滑夜的分泌。

  4.使用護膝和登山杖。登山杖要選時最好是兩根,上臂儘量多的分擔腿的負重。

  5.是什麼體力就先爬什麼樣的山,挑戰新難度要循序漸進,建議出發之前正確評估自己的體力和戶外能力,想想能不能跟上同行者的速度或者程序安排,最好不透支自己的膝蓋。

  6.穿適合爬山的鞋,並且記住一般鬆軟的土地、草地、碎石坡、雪地對膝蓋都相對友好,不過要注意防滑,還有走碎石路的時候一定要照顧走在你下面的人,不然就太孫子了。

  7.不要“鎖關節”。當大腿過度勞累的時候,走路時就會不自覺的鎖關節,就是把腿部伸的筆直,這樣可以減輕大腿肌肉的負擔,暫時放鬆肌肉,但是卻很容易造成膝勞損,膝衝擊傷,腳踝勞損和腳踝扭傷。

  登山穿越的技巧

  1、青石板路

  路面特點:主要就是古香路,是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人工鋪設而成。由於年代久遠,走的人比較多,這種青石板路的路面已經變得非常光滑。一旦遇到雨雪容易發生事故,輕則跌跤、崴腳,重則骨折重傷。

  行走經驗:雨後,上山時除了穿防滑的鞋以外,心情還要放鬆。行走時重心不要太靠前,重心方向要和地面的石板垂直,儘量使用登山杖。背大包時包的重心應該是中部偏下,手儘量扶著巖壁或樹木。下山時一定要用登山杖,重心略微前傾。腳的落點儘量踩在石板之間的縫隙,或者路旁的草木上。兩個人之間一點要拉開距離,避免一個人跌倒後剷倒好幾個。雪後,最好用四齒的冰爪,如果不用冰爪,腳一定要落在路旁樹根或草木上,登山杖必不可少。

  2、跳石

  路面特點:所謂的跳石就是沒有明顯的路,所謂的“路”主要由山谷溝壑經長期雨水沖刷和山洪暴發形成。在這種路面上行走,需要在石頭上跳來跳去前進,細紗、小溪、巨石參差交錯,“殺機”四伏。

  行走經驗:克服對跳石的恐懼心理是最主要的,這就要求注意力集中。雨季,大雨來臨之前、大雨剛過時不要去峽谷跳石,小心山洪暴發。準備好一雙底厚一點硬一點的登山鞋,在跳石之前要先檢查鞋帶是否鬆動,然後要把揹包肩帶和腰帶拉緊,讓揹包緊貼背部,以免跳躍時揹包晃動、重心不穩導致失足。跳石時眼睛要注意觀察前方的情況,準確判斷下一個落腳點,注意觀察某些石頭上留下的長期作為落腳點的暗痕。

  3、土路

  路面特點:這種路面很常見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石頭風化和沒有植被覆蓋的山皮經過人們的長時間踩踏形成的。也許你覺得這是最好走的路,有什麼可注意的!那是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雨季時這種路面就是傳說中的爛泥路,非常容易跌倒,傷到膝蓋。

  行走經驗:大雨後經過太陽的曝晒,土路表面已經被晒乾,但實際上已經吸足了水分,這個時候上下山時很容易出現危險,走這種路面時鞋底一定要抓地,要充分利用登山杖作為支點,以免不注意一腳踩進很深的爛泥裡。另外,春秋兩季晝夜溫差大,雨雪天后土路路面非常容易結冰,危險係數比較高,遇到這種情況上下山時要充分利用登山杖和可以攀扶的東西,注意攀扶物體時要先確保該支點是牢固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4、灌木叢

  路面特點:灌木叢包括很多種,大致可以劃分為自然灌木叢和人造灌木叢。自然灌木叢主要分佈於茂密叢林中,灌木種類較多且較為低矮,一般土質溼滑鬆軟,可能會有沼澤,危險性較大;人工灌木叢主要分佈氣候較為乾燥的山麓坡地,是人為栽種防風固土用的,所在地一般土質乾燥、含沙土較多、貌似堅硬其實一踩就滑,部分割槽域存在流沙的情況。

  行走經驗:走灌木叢要帶上眼鏡、帽子、拉上衝鋒衣的拉鎖,隊員之間至少要保持1.5米的距離,防止前面的隊友帶倒的樹枝反彈回來傷到自己。時刻提醒後面的隊友注意距離過遠容易迷路。徒步經過自然類灌木叢時最好有輔助裝置及經驗豐富的領隊或當地嚮導探路先行,要注意灌木多帶短刺、蚊蟲較多,建議穿高幫防滑鞋底、紋路大且凹凸較深的叢林靴,要穿長袖、長褲,注意臉部的保護。人造灌木叢較自然灌木叢灌木高且多刺,建議準備手套***最好皮質***、長袖高領防刮衣褲和防滑抓地能力好的登山鞋,在徒步此類灌木叢時儘量走土質不滑、較寬的路,最好扶著枝幹新鮮且可以支撐手力的活樹枝,換手扶枝要牢固,落腳要穩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