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食有關的民間故事

  每個人都抵不住美食的誘惑,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八大碗”的由來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難勝,勞累疲憊,退踞海灘稍憩,頗覺腹中空空,飢餓難忍,便分頭尋食充飢,哪知一眼望去的海灘薄地,荒無人煙。除曹國舅一人未回其餘個個掃興而歸。

  曹國舅一人不辭勞苦,騰雲駕霧,行至內地,一股奇香撲鼻,不覺垂誕三尺,立即尋香進入凡間一莊上,喬裝農家村夫在莊主宅院窺視,只見四方桌上八人圍座、猜拳行令、暢懷痛飲、誘人的菜餚一個接一個地上。國舅尋思道:我原乃朝廷國舅,宮廷菜餚我享用得發膩,農家菜餚我未曾見過,何不先讓我大飽口福,忽想眾仙友腹空我不可獨享,繼而採帶了七樣菜餚,又想起仙姑不食葷,所以又為其獨帶了—素菜—青菜豆腐,計八大碗並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後定當圖報。

  八仙狼吞虎嚥更覺奇香無比,酒足飯飽之後精神倍增,再戰龍王大獲全勝。

  以後人們為討吉慶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一直流傳到今。

  :上海鹹雞的由來

  “上海鹹雞”又名“鹽擦雞”。

  相傳在清朝末年上海松江地區,有一個養雞戶,遇上鬧雞瘟,養雞戶為了不蝕本急不可待,便將養的幾百只雞全部殺死。那麼多的雞一下子怎麼賣得完,他只好用鹽抹擦雞身,將雞醃製處理過夜。第二天早晨上街賣雞,可無人問津。養雞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待到下午,在朋友的勸說下,養雞戶擺起桌子板凳,索性將雞做熟了賣。他架上鐵鍋燒開水,把雞放入水中煮,到了晚上,田地上的農民收了工,見養雞戶擺在桌上的雞油光錚亮、香氣撲鼻,掛牌上又寫著“三個銅板一盆雞”,農民們都覺得很合算,打上二兩酒,三、兩人圍上一桌吃喝起來。“好,好!果然不錯,是下酒的好菜!”喝酒人嚷嚷起來。經過一段時間,養雞戶生意紅火,驚動了一家酒樓的老闆。養雞戶告訴老闆此雞的製作方法,並與老闆訂售雞的合約。

  酒樓老闆製作此雞時,由於雞經過湯煮,鹽份在水中流失,於是再用鹽擦,補救雞味效果,取名為“鹽擦雞”。

  “鹽擦雞”經過長時間在民間流傳,依然保持原有的風味,是四季食用佳餚。

  :送信兒的臘八粥

  北京有句俗話:“送信兒的臘八粥”,農曆臘月初八家家戶戶喝“臘八粥”,就意味著最早送來了過春節的資訊。從這以後,北京民間“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因此,老北京人流傳著一種民謠,“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裡裡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舊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臘月初八食粥這一習俗,最早來源於佛教。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遊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尋長老,訪異人,苦修行,探求入生的真諦。他來到了印度的摩揭陀國,這裡地處荒僻,人煙稀少,天氣酷熱,他又累又餓,支援不住暈倒在尼連河畔。這時,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從此經過,急忙將自已隨身所帶的午餐拿出來,又取來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熱後,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幾天來家裡吃剩下的各種粘米、糯米和豆類混合在一起的雜貨飯,裡面還有牧女從附近山上採來的各種乾果。這對於多時不見水米的釋尼牟來說,真可謂是美味甘露,霎時元氣恢復,精神振奮。食畢,他又在尼連河裡洗了個痛快澡,頓覺全身舒適,然後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農歷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到臘月初八,群僧集會,誦經演法,還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種米豆乾果粥敬佛,以示紀念。

  臘八粥在宋人筆記中亦多有記載。吳自牧《夢樑錄》卷六雲:“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具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而在紀念佛祖成道這一天,寺院還互贈粥品,廣結善緣,又稱為“佛粥”,對此詩人蘇東坡曾有“今朝佛粥更相饋”的詩句。《燕都遊賢志》中還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的記載。可見,臘八粥起初是佛門節令不可缺少的祭祀食品,後來從佛教寺院逐漸發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後流傳到民間。相傳“黃帝始烹谷為粥”,《禮記》也有“食粥天下之達禮也”的記載。《太公金匱》裡還記載了武王伐紂時,洛邑雪深丈餘,姜太公使人獻粥以禦寒的故事。看來,粥的起源在商周之前。到了漢唐以後,隨著農業的發展,農作物品種逐漸增多,粥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唐時除有米粥、慄粥、豆粥、麥粥外,還有胡麻粥、長生粥和防風粥。而臘八粥這一古老的齋食,正是綜合各種粥的長處,隨著佛教的流傳,逐漸發展起來的。

  臘八粥雖不象山珍海味那樣珍貴,卻是人們十分珍愛的食品。明清時期,北京城內外寺廟林立,一到臘月初八便竟相熬粥以敬佛,其中雍和宮更以臘八進粥為一年中之盛事。雍和宮的喇嘛每年在臘月初八夜裡熬粥供佛,朝廷還“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熬好的臘八粥除供佛外,還要供給皇宮內院及皇帝食用,所以顯得格外隆重而又熱鬧。直到清代慈禧太后時,她所享用的臘八粥已再是“大鍋飯”,改由壽膳房飯局特製,熱鬧自然也減去了幾分。

  在民間,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也做臘八粥。“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帝京歲時記勝》***,而且“竟巧爭奇,較之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燕京歲時記》***。許多臘八粥都是“雜諸豆米,其果實如榛慄菱芡之類,矜奇鬥勝,多至數十種,皆漬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有的人家還把臘八粥塗在四合院中的棗樹及其它果樹上,傳說棗樹“吃”了臘八粥,來年能結出更多的果實。在這裡,臘八粥又成了人們祈望豐收的象徵。

  煮食臘八粥,由於我國各地出產穀物蔬果不同,所以出現南鹹北甜中辣的特點。北方人愛用江米、粘黃米、小米、赤豆、豇豆等為原料,山東人喜加大紅棗、花生米,東北人喜加松子仁、榛子仁,而北京人喜加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葡萄乾、栗子、熬成粥後加適量紅糖或白糖食用。南方人喜用粳米、蠶豆、芋艿、白果、青菜、肉丁等,外加少量鹽、桂皮等鹹味臘八粥。而地處陝西、河南的中原人,多喜歡新增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有些地方還加臘肉、羊肉,味道多呈辣味。在關中地區,人們又常以八種蔬菜做成臊子,澆在麵條上食用,謂之“臘八面”。潼關一帶則重放辣椒油,並取“辣”“臘”諧音,當地稱“臘八湯麵”。

  從營養和保健的角度看,由於粥內加入了大量谷豆果仁同煮,有條件的家庭還放入了核桃仁、栗子、桂圓、蓮子、花生米、紅棗、黃豆、豌豆、綠豆等,在“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寒冬臘月時,喝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仔細品嚐不同味道的乾果、雜豆,既是暖意盈懷消寒的佳品,又可增進食慾,滋補身體。粥內多種谷豆蔬菜果仁同煮,可起互補作用,特別是蛋白質中的八種氨基酸特別全,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鈣、鐵、磷等也非常豐富,提高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由於粥爛易消化吸收,特別適合老人、兒童、孕婦、病人的食用,對人體具有健胃、養血、補氣、安神等功效。冬季常食這種臘八粥,不僅能驅寒保暖,而且養人補體,延年益壽,大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