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陵墓石雕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據原石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想知道更多關於的相關資訊嗎?那就隨小編來看看吧!

   簡介

  霍去病墓石雕是一組紀念碑性質的大型石刻群,存於陝西興平縣道常村西北,系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屬官 左司空 署內的優秀石刻匠師所雕造。

  據《史記?衛驃騎列傳》記載,霍去病18歲任剽姚校尉,受漢武帝重用,參加了反擊匈奴的戰爭,後升任驃騎。從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至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五年之內,六次出擊匈奴均獲勝。漢武帝曾因他屢建奇功,為他修建宅第,他說出了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的千古名句。這位青年於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特地在茂陵東面不遠處,選定霍去病的墓址,建大冢似祁連山,來紀念元狩二年霍去病在河西戰役中取得的關鍵性勝利。並令中府工匠為他雕刻巨型石人石獸置其墓前和墓上以表彰他的功勳。

  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馬踏匈奴、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二、野人、野獸食羊、臥牛、人與熊、野豬、臥蟾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兩件。

  另外還有更多的巖塊是未加雕鑿的。這些豎石分別安放於墳墓前面,叢立於墳冢之上,石雕、豎石、墳冢、草木共同組成了一個藝術綜合體。這種獨具匠心的墳墓設計,既有天然的背景,又有人工的雕鑿,分散的作品和人化的自然烘托了主體雕刻馬踏匈奴,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群體。

   建築特點

  霍去病英年早逝,24歲便撒手西歸。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在惋惜之餘,為了表彰霍去病的顯赫戰功,在茂陵東側為霍去病修築了一座形如祁連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連山一帶戰無不勝,威震匈奴。又在墓前佈置了各種巨形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這在西漢時期的墓葬中,是一個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18米,高約25米。霍去病墓是現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佈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現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馬踏匈奴、臥馬、臥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種類和佈置方式,有別於後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表現手法

  這些石雕採用了線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順其自然,以關鍵部位細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物件的神態和動感,給我們留下了一組年代最早、數量最

  臥象

  多、風格粗獷古樸、氣勢豪放的陵墓石雕藝術珍品。這些石雕從形式到內容構成了一個具有內在聯絡的整體,其中“馬踏匈奴”為主題雕像,其餘則圍繞這一主題,與墳墓所象徵的環境結合起來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現山野川林的荒蠻艱苦,或體現戰鬥的激烈殘酷,或表現西漢軍旅的英勇矯健等等。

  石雕散置於封土之上,遠望如山石,近看神態十足,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儲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藝術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馬踏匈奴”主像,它藝術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擊匈奴的豐功偉績。長1.9米,高1.68米,用灰白紅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是昂首站立,長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長鬚仰面蹙眉掙扎的匈奴人像。高大的戰馬氣宇軒昂,四蹄踏翻凶惡敵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這組石雕都是用一塊整石採用線雕、圓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選擇和雕刻手法與形體配合,有的注重形態,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備。猛獸則表現凶猛,馬則表現為注目前方,牛、羊則表現溫馴,神態各異。這些雕刻手法多樣,構思精巧,寓意深刻。

  霍去病介紹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貴族侵擾的著名青年軍事家。三歲從軍抗擊匈奴,因勇冠三軍,被武帝封為“冠軍侯”。霍去病在短短的6年中,6次出擊匈奴,為保衛國家、掃除中西商貿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障礙做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軍追殲匈奴主力,直抵狼居胥山***在內蒙古烏蘭巴托以東***,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