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飯的禮儀

  在很早以前,我國古代就已形成了一系列的飲食禮儀。因為古人把飲食看作是禮儀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所以,飲食必須遵守一定的禮儀規範。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首先,中國古代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

  禮產生於飲食。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規格上都有嚴格的規定。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

  《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其次,古人講究飯菜的擺放方式和賓主的坐席。

  自周代開始,在貴族階層設宴招待賓客的場合,尤其講究餐具、菜餚的擺設規則,相關記載見於《禮記·曲禮》、《禮記·少儀》等史料中。席間,他們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飯菜要這樣擺放:左邊依次為帶骨的熟肉、主食***飯***,右邊依次是大塊的熟肉、酒和飲料;在最裡邊放醬酪調料,外邊放烤肉,右邊放著蒸蔥;乾肉鋪類的菜餚,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若是乾魚,則以魚頭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著賓客的右方。

  為什麼要有這些講究呢?原來這是為了敬客、尊長,以及食用方便。這些擺設次序,在家裡以尊長的座位為準;宴請客人時,則以最尊貴的客人所坐席位為準,宴飲開始之前,要進行進食的禮儀,賓先主後說一些互相激勵祝福的話。然後再行祭食的禮儀,以報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再次,古人喝酒時也有很多禮儀。

  無酒不成席。傳統禮儀中,有專門的筵席禮儀。酒在筵席中不僅是禮的需要,更起著樂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禮”、“借酒助興”、“以酒作樂”等說法。《尚書·酒誥》就有如下規定:“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眾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周朝對此有更細緻的

  規定:進門不脫鞋,邊喝酒邊聊天是為“禮”,脫鞋席地再喝,是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這叫做“漚”;大家一起喝,是為“沉”,喝得出不了門,叫“湎”。君子可以“禮”、“宴”,可以“漚”,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說前三種做法符合禮節,後兩者是喝酒時應該嚴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總是離不開酒,自然喝酒時的禮儀規範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禮儀後,便接著行飲酒的禮儀。主人舉杯向賓客敬酒,叫“獻”;賓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飲酒,再勸賓客飲酒,這叫“酬”。飲酒時,要小口細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則就會大出洋相,甚至召來殺身之禍。

  最後,用筷禮儀也是古人飲食禮儀中的主要內容。

  筷子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一大特色。古代用筷禮儀很多,客人不得持筷過“河”夾菜,也就是不要將筷子伸得老遠去夾飯桌對面的菜餚,寧可不吃。

  用筷子給別人夾菜也要看具體情況。雖然用筷給客人夾菜可以表示尊重和熱情,不過,當主人老是用自己的筷子給人夾菜時,雖熱情有餘,但會令有的客人難以接受。“袁府盛宴佳餚美,總統筷上口水鮮。”說的就是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時在宴席上的尷尬事,雖說“禮多不為怪”,但這種不衛生的“禮”顯然難以令人接受。

  另外,除了自己要講究飲食禮儀外,古人還注重加強對子女飲食禮儀的教育。至今,香港有句俗語:“餐頭食飯教仔女”,其實就是根據《禮記》中有關飲食禮儀的內容得來的,意即要教導子女,就要從飲食禮儀開始。這種做法,是否值得現在的我們學習借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