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主出嫁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的稱謂。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稱,希望能幫到你。

  

  適 形聲字。本義是往,至。舊時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語·本命》:“女年十五許,有適人之道。”再如《孔雀東南飛》:“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已適”指已嫁出,“重適”則指改嫁。歸 形聲兼會意字,本義為女子出嫁。如:“秦伯歸五女。”至於女子出嫁何謂為“歸”,孔穎達《疏》有云:“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猶如回家。此詞在高中教材中出現過,明代歸有光之《項脊軒志》有云:“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出閣 閣,闈閣。古時稱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稂華可尚,出閣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為女子出嫁的通稱。

  公主是皇帝的女兒。公主出嫁又稱“出降”、“下嫁”或“釐降”;額駙娶公主則稱“尚”某公主。因為公主是“金枝玉葉”,地位比其夫***額駙*** 要高。

  公主婚禮主要由指婚、納彩、出降、合巹、歸寧等禮儀組成。 指婚之日,宗人府管理大臣將所選額駙帶至乾清門東階下,宣旨:“今 以某公主擇配某人。”額駙跪拜接旨。指婚後,額駙家擇吉日向皇家行納采 禮***又稱“一九禮”***。屆時額駙送彩禮至午門外恭進。據《大清會典事例》 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前,彩禮為“馱一、馬八”;後改為“羊九 只”。納采次日,皇帝於中和殿、保和殿懸彩設宴,款待額駙及其男性族人。

  額駙等先至慈寧宮外向太后行禮,再至保和殿向皇帝行禮,然後入宴。席間 演奏吉祥樂曲。宴畢,額駙等還要到皇后宮外向皇后行禮。同日,太后在慈 寧宮宴請額駙族中女眷,皇后率皇貴妃、妃嬪等與宴。

  出降前一日,內務府官員率鑾儀校抬送公主嫁妝至額駙家,額駙要率族人於乾清門外行三跪九叩禮迎接。嫁妝送到後,由內務府管領命婦負責陳設。隨同嫁妝送至額駙家的還有一名“試婚格格”***格格,滿語小姐之意***。試婚格格由皇太后或皇后於宮女中選擇精明貌美者充當,任務是在公主出降前先行與額駙同床試婚,以查驗額駙有無隱疾和性生活情況等;試婚後即遣人將查驗結果回報宮中。如無異常,公主出降便按期舉行;反之,則另議。 試婚格格在公主出降後一般留作額駙的側室,少數也有做公主女侍的。試婚之儀是清宮特有的習俗。此舉僅限於皇家公主下嫁,其他王公貴族禁行。

  公主出降這天,額駙家將準備好的“九九禮”抬至午門恭納。禮品為鞍馬18匹、甲冑18副、馬21匹、馱6匹、宴桌90席、羊81只、乳酒和黃酒45瓶。受禮後,皇帝、皇太后分別於太和殿和慈寧宮宴請額駙家男女族人。但從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出降日的九九禮及筵宴均被廢止。

  準備出降的公主身穿吉服;吉時到,先至皇太后、皇帝、皇后前依次行告別禮;如系妃嬪所出,再向生身妃嬪行禮。然後,公主在命婦引導下升輿出宮,赴額駙府邸。公主乘輿由內務府校尉抬行。其前有儀仗開道;其後,送親福晉、夫人、命婦等乘輿隨行;最後是護送的騎馬軍校。送親隊伍浩浩蕩蕩。至額駙府邸後,額駙父禮男賓於外廳,額駙母禮女賓於中堂,公主與

  額駙於洞房行合巹禮。禮畢眾退。

  歸寧是婚禮的最後一項儀式。婚後第9日,公主偕額駙入宮拜見太后、皇帝、皇后等,依次行謝恩禮。其日宮中少不得還要大張筵宴,熱鬧一番。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