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曆史資料

  關於廣西的歷史資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資料,供大家參閱。

  廣西曆史事件

  1、從秦漢至明清時期移民對廣西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一. 隨著民族的遷徙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銅鼓鑄造技術逐漸向外傳播。大致在春秋晚期到戰國初期廣西的駱越人吸收了鑄造銅鼓的技術,逐漸產生了使用銅鼓的習俗。自從春秋晚期田東的駱越人使用萬家壩型銅鼓以來,歷經戰國時期田東、賀州的石寨山型銅鼓,西漢時貴港、西林的石寨山型銅鼓,兩晉南朝時期的冷水衝型銅鼓,隋唐時期的北流型、靈山型銅鼓,到宋元明清時期的麻江型銅鼓,連綿不絕,使廣西成為名副其實的“銅鼓之鄉”。

  二. 秦漢時期,隨著大批漢人的遷入以及廣西與中原間經濟、文化交往的頻繁,中原漢文化迅速在廣西地區傳播,使廣西出現了一批國內知名的學者。同時,廣西的地方民族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三. 三國兩晉南朝時期,北方和中原戰亂頻繁,南方則相對較為穩定,以致從東漢末年以來,避亂南遷的漢人不斷增加,包括士族和普通勞動者。這些南遷的漢人,不僅把漢族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傳播到嶺南地區,同時也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推廣到落後的南疆來。主要表現在鐵器的較廣泛使用、農具的改進、多季稻的推廣和糧食產量的提高等方面。

  四. 牛耕的推廣和耕地面積的擴大,是隋唐時期廣西農業發展的主要標誌之一。中原的牛耕技術自北而南、自東而西傳入廣西,極大地促進了廣西農業的發展。在桂東和桂東南地區,早有北人流寓,牛耕較為普遍。在柳州地區、西原地區***左江一帶***、百色地區,牛耕也廣泛使用。

  五.到了南宋時期,廣西出產的鐵在南宋統治區已佔有一定的地位,有的地方製作的鐵器質盆很好,很有地方特色。使用鐵製生產工具的增加,大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宋代廣西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北人遷入廣西的人數增加,嶺北文化對廣西的影響加強。所謂“衣冠禮度並同中州”、“風聲日益變”、“俗化一變”、“而民又一變”等等,其實際內容固然是指在嶺北文化的影響下廣西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自然也包括社會生產在內。北人南遷的增多,是宋代廣西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宋代廣西社會經濟之所以得到發展,還由於宋代嶺北的人們遷入嶺南的增加了,嶺南受嶺北先進經濟文化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度。北人南遷,不僅使桂東南地區受中原的文化影響加強,就是桂西地區也不例外。.主要表現在:農業方面,耕地面積增加,屯田盛行,水利發展,農作物生產得到較大發展;

  手工業方面,紡織業、採礦冶煉業、造紙、釀酒、陶瓷業、木材加工和建築業都有了較大發展;

  商業方面,桂林、南寧、柳州、梧州成為廣西四大工商業城鎮,農村圩市蓬勃興起,水陸交通相當發達。

  清代首先,移民的遷入徹底改變了廣西的民族構成、人口數量及其地理分佈的格局。

  其次,移民的大量遷入極大地促進了廣西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移民不僅帶來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帶來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第三,大量漢族人口徙居廣西,有效地鞏固了祖國的西南邊疆,使廣西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廣西作為中國中央政權直接轄區的地位沒有中斷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歷代漢族人口的不斷遷入定居形成了對中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巨大向心力。

  第四,大量移民的徙居還促進了廣西的文化發展,改變了廣西各地的文化面貌。***教育、語言、習俗等***

  改土歸流結束了壯族地區過去長期處於土司割據統治的封閉局面,大批漢人進入壯族地區,使壯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交往增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壯族人民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

  其次,大批漢人尤其是漢商的進入促進壯族地區的商業貿易往來,不少漢人遷入壯族地區圩鎮經商,大量收購壯區土特產和礦產。

  第三,大量的漢人進入壯族地區,加強了兩民族之間的交往,增強外界對壯族人民的認識,也擴大了壯族人民對外界的瞭解,開拓了壯族人民的眼界,增長了壯族人民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