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發現楚墓

  河南省文物局馬蕭林副局長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表示,河南是文物考古研究大省,有“老家河南,華夏搖籃”之稱,僅2016年的考古發掘專案就有152項。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

  考古發現楚墓

  “今年是第一次嘗試舉辦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選取2016年度河南省境內新發現的一些重要考古發掘成果,面向社會公眾進行一次彙報,讓我們的考古研究成果活起來,給社會公眾奉獻一場豐盛的文化大餐。”

  報告會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眾考古與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馬俊才研究員主持,4位青年學者在近3個小時的時間裡作了精彩紛呈的報告。

  寶劍一出 誰與爭鋒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志江以“寶劍一出,誰與爭鋒”為主題,講述了今年在信陽城陽城址18號戰國楚墓的考古發現。18號墓位於信陽市北部25公里的平橋區城陽城址保護區郭樓村南部,這是一座由於盜墓破壞才被發現的戰國時期楚墓。

  據介紹,18號墓為甲字形,坐西向東,分墓道與墓室兩部分。墓室東西長10.41米,南北寬7.7米,墓道長8.98米,寬3.66-3.80米,墓道深入墓室2.09米。至槨板,深4.5左右。墓葬總長17.27米,面積104.25平方米出土。

  2016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18號墓及其周圍的16號、17號墓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者採用多用影像方式記錄了工作過程,搞清了墓葬形制和葬俗。現場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緊密結合,例如專門邀請了中國科技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在發掘現場對出土物品進行檢測,隨後再確定如何處理出土物品,很好的儲存了出土遺物,取得了重要考古發現。

  槨室出土遺物以仿銅陶禮器為主,有鼎、敦、圓壺、鍅、尊缶、盥缶等,有的有彩繪,非常精美。還隨葬少量的青銅兵器,如戈、劍等。主棺內墓主人隨葬有***竹***木弓、青銅劍等。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判斷,這是一座戰國中期的楚墓。

  此外,這次考古可謂多方“全方位合作”,集結了動物考古專家、植物考古專家甚至還有法醫。對墓室中發掘出的動物、植物和人進行檢測、分析與鑑定。

  經初步鑽探,18號墓周圍還有一定數量的墓葬,該區域應該是一處重要的戰國時期楚墓分佈區,可稱之為郭樓墓葬區。

  武志江說,這一墓葬區的發現,豐富了對城陽城址佈局的認識。

  據瞭解,以往發現的墓葬都集中在城址西南崗地,且多為戰國中期楚國貴族墓。郭樓墓葬區位於城址東南,緊鄰淮河,多是中小型墓葬,不帶墓道。

  而18號墓雖然帶斜坡墓葬,但其墓葬形制、尺寸以及出土遺物的數量和精美程度都較西南崗墓葬遜色很多,推測這種差異或許暗示了郭樓墓葬區墓葬級別應較西南崗墓葬低。

  藩王玄宮,繁花似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孫凱以“藩王玄宮,繁花似錦”為題,介紹了滎陽周懿王壁畫墓的考古新發現。

  明代周懿王壁畫墓位於鄭州滎陽市賈峪鎮魯莊村,為配合鄭州新力熱電廠專案選址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6年7月至今對其進行考古發掘,後發現這裡是周懿王墓。周懿王墓由寢園建築、主墓、祔葬墓等多部分組成。

  周懿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子朱橚,明太祖建立明朝以後,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長久統治,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實行分封制,於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其九子為王,建藩於各戰略要地,朱橚被封為周王,建藩河南。

  經過發掘可見,這個寢園坐北朝南,由於早期破壞,目前僅見享殿建築基址和東配殿遺址。根據發掘情況可知,享殿形制應是面闊五間以綠色琉璃瓦覆頂的單簷歇山式建築,配殿可能是以灰瓦覆頂的琉璃剪邊式建築,即中間是灰瓦,而四周一圈是琉璃瓦式的建築。

  享殿後端為周懿王墓,坐北朝南。由長斜坡墓道和磚券墓室組成,墓室前部有琉璃瓦覆頂的單簷仿木門樓,墓門由青磚封堵,分內外兩層,其中外側封門牆底部正中有方形凹槽,豎置漢白玉描金墓誌一盒,根據志文得知,墓主為明代周懿王。

  而在這次發掘之前,關於周懿王墓的位置一直有多種說法,並沒有確切記載,而這次發掘就揭開了這一謎題,也使之前流傳的說法和推斷不攻自破。

  墓室內壁佈滿彩色壁畫,頂部畫面以雲氣、花卉、樂器為主要內容,東西兩壁畫面以雲氣、欄杆、荷花為主要內容,北壁目前僅清理頂部,畫面為歇山頂房屋建築。值得一提的是,在墓主人腳部的位置,壁畫描繪的是蓮花,推測可能是“腳踩蓮花”之意。

  祔葬墓則分列於主墓東西兩側,南北向排列。東側祔葬墓共7座,其中5座為豎穴土坑墓,1座為長斜坡墓道磚券墓,1座為帶有臺階的長斜坡墓道土洞壁畫墓。豎穴土坑墓坐東向西,足端壁龕中放置鉛製供器一套;西側祔葬墓由1座磚券墓室和4座***目前發現4座,部分位於廠房下***豎穴土坑墓組成,皆座西向東。

  孫凱表示,周懿王壁畫墓是國內首次通過正式考古發掘的明代親王級壁畫墓,級別較高;同時,周懿王墓的主墓和祔葬墓的排序方式是國內同類墓葬首次發現,為研究明代王墓制度提供了研究材料,意義重大。

  夏城商宮 絢麗文明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張家強以“夏城商宮,絢麗文明”為題,跟大家分享了鄭州東趙遺址的考古新發現。

  東趙遺址,位於鄭州西郊的高新區溝趙鄉東趙村南、中原區須水鎮董崗村西北,東距鄭州商城遺址約14公里,處於夏商文化分佈核心區域。東趙遺址新發現的“中城”,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城址中面積最大的,它與鄭州地區其他夏商遺址一起,孕育和繁盛了早期華夏文明。

  2012年10月,為配合“中原腹心地區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課題研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其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大、中、小三座城址,清理出城牆、城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疑似祭祀坑區、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遺蹟,出土了豐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夏、商、周時期文化遺物。

  2014年1月4日,正在進行的鄭州西郊東趙遺址考古發掘中,新發現大、中、小三座“疊套”在一起的古城裡,均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遺蹟出土。其中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中城”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新發掘出的卜骨坑、祭祀區、兒童奠基現象等,都是我國夏代考古史上首次或為數不多的發現。

  考古人員還在中城裡發現商代早期大型回字形宮殿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這是目前鄭州地區發現最大的、最完整的商代早期宮殿建築基址。

  石牌魏書 註解三國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鹹秋以“石牌魏書,註解三國”為主標題,彙報了洛陽西朱村曹魏墓的考古新發現。

  墓葬位於洛陽市寇店鎮西朱村南約650米,漢魏洛陽城南約18公里。墓葬地處萬安山北麓的緩坡上,西側距曹魏時期圜丘遺址約2.5公里。

  墓葬於2015年7月19日在西朱村村民遷墳過程中被發現,因存在被盜掘的隱患,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同時對墓葬周邊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勘探總面積140餘萬平方米,共發現大型兩座墓葬***編號M1、M2***,對遭到破壞的M1進行了發掘。

  M1為長斜坡墓道明券墓,東西向,方向274°,由墓道、甬道、前室、後室組成。墓壙周邊發現39個柱礎坑和3條排水溝,南北兩側的柱礎坑排列規律,基本南北對稱。墓葬土壙東西全長52.1米。在前室磚壁上發現有殘存的壁畫,壁畫儲存狀況較差。

  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鐵器、銅器、漆木器、骨器和玉石器等共計約500餘件,其中包括大量刻銘石牌,接近完整的約180件,另外100餘件石牌殘片還在修復中。石牌為平首斜肩六邊形,長約8.3釐米,寬4.6—4.9釐米,上部有一圓形穿孔,一面有隸書陰刻的文字,文字內容為隨葬品的清單,內容豐富,包括衣衾、葬儀、器用等十幾個門類。

  王鹹秋介紹,目前這兩座墓葬均未發現封土跡象,周邊無陵***墓***園遺址,結合M1所出土遺物,推斷兩座墓葬均為曹魏時期高等級貴族墓。“此次考古發現,為研究曹魏時期高等級墓葬的葬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出土的刻銘石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