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男人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特徵

  原地區,地處黃河中游,為周和三晉所在,服飾雖有繁簡不同,然而西周以來質樸的曲裾交領式服裝始終居於主流。這種衣式,通為上衣下裳連屬,衣長齊膝,曲領右衽。中原地區自春秋以來流行一種以帶鉤、皮革帶束腰的習俗,在出土人像上即可見到。而腰帶的束法,一為用帶鉤鉤住革帶另一端小孔內,另一種方法為用帶鉤鉤住革帶另一端所附環上。帶鉤材質有金、玉、銅、鐵、骨、木、陶等等,形制繁簡不一,做工精細的有錯金雕鏤嵌玉,款式極為講究。

  齊魯地區地處黃河中下游,當地女性好綰偏左高髻。長裙收腰曳地,窄長袖,異於中原三晉地區女式“深衣”,文彩分為紅黃黑褐條紋。山東長島發現的戰國齊國貴族墓所出土的女性陶俑髮式則有高髻、雙丫髻、後垂髮三種;上衣為窄長袖,交領右衽,多為淡青色,亦有黃色、紅色;下衣為長裙,似與上衣連屬,多飾紅、黑直條紋,沿直條加施白點,有束紅、白腰帶者。同一墓葬出土的銅鑑上的人像服飾,狩獵者為上衣短袴,挑擔者為齊膝長袍,樂舞者、御者、烹人等均長衣曳地,亦有身後拖“燕尾”的,此類出土文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穿著特點。

  北方地區如中山國和燕國,服飾類似三晉地區。戰國中晚期中山國王墓出土銀首人形銅燈可見人首雙目嵌黑寶石,粗眉,脣上留齊整短髯,似男性形象。頭髮後梳,攏於腦後為大髻,以鱺韜為蝶結,頭頂又戴一填玉,有纓沿左右耳前下結頜下;衣著寬大袖口的交領,右衽“深衣”,曲據纏身多層,呈“燕尾”曳地,腰帶用帶鉤和環配系,衣上花紋間填朱、黑色漆,有較寬的“純”,既有齊衣晉帶的特徵,又具有北方格調。陪葬坑內所出4個小玉人,女性發型梳理成牛角形雙髻,頗似侯馬晉國人形陶範上的月牙形冠飾;兒童則頭頂結一圓形髻;衣式或矩領右衽,或上衣下裙齊足,下露內裙一部,有腰帶,裙上均有大小相間方格紋。

  春秋戰國服飾分析

  戰國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吻合。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形式。戰國時期的帶鉤比西周初時有很大進展,質地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貴重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嶄新手工藝,外觀更加精緻華貴。戰國時期的冶鐵業比較興旺,除可以製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外,工藝也屬上乘,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上雕刻有花紋,深受人們的喜愛,為它取名"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成份以裝飾取代了實用。

  《史記》中記載,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樁有影響的事情。即趙武靈王實行的軍服改革,後來人們稱之為"胡服騎射"。其形制為身穿袴褶,短身廣袖,形若袍式,腰帶上以金玉為飾有帶鉤。後人評價這件服飾史上的創舉是實踐出真知。如果沒有戰爭的實踐,如果趙國在當時不是處在弱小地位,就不會有軍服改革。因此,有人說趙國後來由弱變強,這次果斷革服是重要條件之一。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饐靴。窄袖利於馳,短衣長饐利於涉草。"此文說明革新後的服飾面貌,形象地描述了胡服的形式和它的功用。可見,歷史上對這次大膽的胡服革新漢裝的創舉是肯定和讚許的。戰國七雄之中,秦國由於地處偏遠的西北地帶,所以在服飾上和禮儀上與其他六國相差較多。從記載得知秦的鬥士早期以旄頭作首服***即耗牛尾的毛作裝飾***,武將用絳帕***紅巾***包頭,秦孝公用幘***古代一種頭巾***。而其他六國較之秦國地理環境有利,而在服裝上多有奢侈,另外服飾上也有差異。據記載,楚國有一種珠履***在鞋上綴寶石***;齊國有千金白狐襲,而趙國則有數百婢妾服用綺縠襦裙和方履。此外楚制長冠、法冠、趙制高山冠等,均被後人延續傳用。以上諸項僅從文字記載中得知,而形象記載只能從漢以後的畫像中才能見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