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是哪朝人

  文徵明,是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徵明,也叫文徵明,明朝人,剛開始字徵明後來改為徵仲,祖籍在衡山,所以他又號衡山居士。他不僅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還是江南四大才子中的一位,他在當時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被人們稱為文筆遍天下。文徵明在書畫這方面的造詣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可以說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不管是詩,文還是畫,沒有一個不精通的,所他被人們稱為是四絕的奇才。

  文徵明在寫字方面的造詣不得不說是來源於他學到老活到老的精神。文徵明對《千字文》進行臨摹,每天都抄寫10本,並且以此作為練字的標準, 後來他的書法果然有了很大的進步。

  文徵明在一生中對於自己的寫字從來沒有疏忽大意的時候,即使是平時回覆別人給他的信,他也是字字珠璣,稍有不滿意的地方,就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從來都不厭其煩,也正是這種心態,使得他到了老年,字型不僅沒有退化,反而在不斷進步。

  雖然文徵明的才華過人,但是在當時他所處的明朝並沒有收到皇帝的重用。文徵明在秀才進行歲考的時候,從年少時一直考到53歲,都沒有能通過。

  一直到文徵明已經白髮蒼蒼的54歲之時,才被李充嗣,也就是當時的工部尚書推薦到京城,然後通過了吏部的考核,成為了翰林院待詔,俸祿甚是低微,但他的畫受到民間很多人的喜愛,他也因此受到同僚額排擠,被迫辭職遠離官場。

  文徵明的故事

  在明代時期,很多人都非常追捧文徵明的書畫,因為其造詣非常高。所以,在書畫市場,文徵明作品是價值連城的。為了取得這種價值連城的作品,很多人都會想盡辦法去尋找,而自己親自去向文徵明請求贈予或者交換的人也是數不勝數,所以文徵明的家門口經常會出現門庭若市的情景。

  不過,文徵明對於索求其書畫的人是有很高要求的,如果他認為對方不值得得到自己的書畫,那麼即使對方願意付出高額代價,文徵明也不會答應其請求。如果他認為對方是值得擁有其書畫的,那麼即使對方只能拿出很普通的交換物,文徵明也會欣然答應其請求。

  有一則“文徵明拒畫”的故事很能體現文徵明的這一特點。據悉,有一位非常普通非常平凡的人請求文徵明賜予一份書畫作品,而對方所能拿出的交換物只是幾個箬餅。這種餅的價格自然是比較便宜的,與文徵明書畫價值是天差地別的,可是文徵明卻收下了這幾個餅,並且非常高興地把自己的一份書畫作品交給對方。

  可是,當一位地位很尊貴的人物唐王也要求交換他的作品時,他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位唐王的交換物是非常誘人的,是數笏黃金,但這位大才子卻絲毫不為所動,把那位請求者阻擋在門外,即使他在門前徘徊多日,也沒能令文徵明回心轉意。可見,文徵明是很珍視自己的作品的,但又不會用世俗眼光去衡量作品價值。

  文徵明的字

  在明代,文徵明是最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之一,他最精於小楷,而其他字型也是很優秀很出色的,是明代書法界大師級人物。文徵明的後半生耗費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在書法創作上,他不僅自己每日勤奮地書寫練習,而且還四處蒐集著名書法家的作品來學習,在用心臨摹王羲之等名家作品的同時也融入了更多獨特特色,所以其書法自成一派,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但又能從中感受到濃郁的晉唐風範。在明朝,如果要推薦一個書法水平最高的人物,那麼文徵明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當文徵明潛心書法之時,他已經歷經了人生諸多波折,所以也算是看盡了人世滄桑,心態已經非常成熟穩重了,所以他書寫的文字是沒有年輕人那種激昂的熱情與火氣,而是有一股儒雅氣息,能夠感受到一種歷經歲月洗禮的穩重老成風範。

  文徵明在不同年齡階段所創作的書法具有不同的特色,這與其心態密切相關,同時也與其書法功底密切相關。在書法風格形成之前,文徵明主要是在學習諸家長處,為此他總是揣摩名家筆意,臨摹名家墨寶;在經過了充分的博採眾長之後,文徵明又從博採階段轉而向自創風格階段發展,所以他才能變成明朝第一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