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備考經驗借鑑

  你是不是在準備高考?死記硬背總也記不牢固。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望對你有幫助。

  之複習方法

  一、注重主幹知識的跨度與深度,形成專題知識網路和認知規律

  中國古代史可將“統一的多民族的發展”作為主體內容;中國近代史前期可將“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作為主體內容;中國近代史後期可將“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的勝利”作為主體內容;中國現代史可將“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如何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作為主體內容;世界近代史可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作為主體內容;世界現代史可將“世界格局和國際關係的演變”作為主體內容。

  在進行主幹知識專題複習時要把握好專題的跨度與深度。所謂跨度,即以社會形態、歷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發展演變為線索加以總結。所謂深度,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科學闡釋社會形態內部的相互關係以及事物發展演變的本質、趨勢和規律等。例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跨度是指它形成、確立、鞏固、強化、滅亡的過程,深度是指用歷史的、階級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價以及闡釋它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係,分析它對古代、近代社會的影響。由此可見,跨度側重於史實,深度側重於對史實深層次剖析的能力;跨度在於認識現象,深度在於挖掘本質;跨度重在敘述過程,深度著重探索規律。

  二、關注學術觀念,構建新觀念專題

  文科綜合考試命題人員大多為高等學校歷史領域的研究專家,他們對歷史學科體系和學科知識的某些領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題的過程中,必然滲透他們關於歷史學科體系和學科知識的學術觀點。

  近代化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的歷史,其內容包括政治民主化程序,經濟上工業化程序,思想文化的科學化、大眾化程序。其中政治民主化程序和經濟工業化程序是其核心,重點是把握人類歷史縱向發展的歷程。如2007年文綜全國卷Ⅰ第16題,此題考查清末新軍的主要特點,新軍是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仿效近代西方軍制編練的,是近代化在軍事方面的表現。如對政治民主化程序的考查,2008年全國卷Ⅱ第13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第15題考查中國近代化運動中革命派和維新派對於實現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標的根本分歧,第22題考查韓國民主體制確立的經濟基礎。對經濟工業化程序的考查,2008年全國卷Ⅰ第14題考查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第19題考查工業社會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之答題技巧

  一、簡答題的種類

  簡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簡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絡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複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簡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簡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簡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簡。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二、簡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簡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簡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選例並圖解如下:

  [例題]根據史實說明近、現代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原因。中國各種主要政治勢力對兩次戰爭的態度如何?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高考試題均由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和求答項構成。但在題文中有時有合理省略的情況,合理的省略無損於題意。

  2.簡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係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專案。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