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的現實生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哲學不僅彰顯了人的現實生命,而且在理論與實踐、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意義上,進一步將捍衛人的現實生命進而將實現人類解放視為自身的事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脫離感性活動的純粹“精神”存在物***一***

  在馬克思看來,人不是抽象之物,而是立足於實踐活動的人的現實生命。馬克思對於“人的現實生命”的理解主要表現在身心統一、能動與被動相統一的感性活動、基於生存實踐的多重性和矛盾性、現實的歷史性、與他人共在的社會性等幾個方面。以此視角回溯以笛卡爾的“我思”為起點、經由康德的批判哲學和費希特的知識學所確立的西方“主體性”原則會發現,人變成了非現實的抽象主體;在深層上,主體性原則所體現的一系列思維方式源於傳統形而上學。

  與馬克思所彰顯的人的現實生命不同,傳統形而上學家們所強調的主體性為我們顯現的是另一種抽象、虛幻和無根的“主體”的“人”的觀念。在他們的視野中,人的現實生命不再是以真實的“肉身”為載體和基礎的身心統一的整體,而變成了不需要“肉身”的幽靈。人的現實生命不再是他的感性的現實生活過程本身,而變成了脫離或鄙棄感性活動的純粹“精神”存在物。作為“完整的人”之豐富多彩的整體性存在僅僅被歸結為“理性主體”精神,而抽象理性得以可能的感性實踐活動則成為遭人鄙視的動物式的活動。人的現實生命不再是多重性和矛盾性的豐富多彩的存在物,而被簡化和還原為單一的、抽象的“理性本質”。人的現實生命不再是處於現實的歷史之中的、歷史性存在物,而變成了超越時間、流變和有限性的“非歷史”或“超歷史”之物。人的現實生命不再是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與他人“共在”的社會存在物,而是脫離社會的、孤立的進而遮蔽他者的封閉實體。

  伴隨著人的這種抽象、虛幻和無根的形象,西方主體性哲學植根於傳統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同樣自行呈現出來,這主要包括主體“自我”相對於客體“非我”的“終極化”和“實體化”思維,“主體”確證自身的“理性化”“同一化”和“科學化”思維,以及由主體的單極中心地位所造成的主客二元對立思維。而形成這種思維方式的深層原因,在於它和傳統形而上學的繼承關係,即經過主體性原則的確立,主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存在,接替了傳統形而上學中“神”的位置,將自身顯現為最高存在者,也就是“給出第一原因意義上的論證者”;主體性原則體現著對“無條件總體”或“超感性世界”的“根之神話”的迷戀和尋求。與這一尋根的、成神的“主體”相對,馬克思所捍衛的人的現實生命,因為自身的肉體存在,因為自身的感性活動,因為他的有限性、時間性和歷史性而充當著它的卑微者和凌弱者的角色。在此意義上,主體不是凸顯了而是遮蔽了人的現實生命,不是抬高了而是無限貶低了人的現實生命。

  “虛無化”人的現實生命***二***

  就理論層面而言,當人不希求於“成神”的自我欺騙,當西方主體性哲學給有限的人制造的無限的神聖形象被視為異化物而遭到現當代哲學的持久批判與揭穿之時,當主體作為一種虛假的、無根的“最高價值”自行貶值或廢黜之時,人的現實生命就會陷入無限放逐的“虛無化”境地。這是西方形而上學思維的“歷史必然性”,當所有的個人都被作為形而上學的意識形態或作為意識形態的形而上學“傳喚或呼喚”“招募”或“改造”為超感性的、普遍性的、永恆絕對的“主體”時,人的現實就必然蘊含著“無化”的虛無主義結果。形而上學就是虛無主義的本質領域和發生領域,“在其中命定要發生的事情是:超感性世界……必然喪失其構造力量而成為虛無的。我們把超感性領域的這種本質性崩塌稱為超感性領域的腐爛”。對“超感性領域”的迷戀使西方主體性哲學成功超越了“感性”並“無化”了人的現實生命。對此問題的批判在某種意義上亦成為馬克思、海德格爾、弗洛伊德、拉康、阿爾都塞、德里達等眾多當代思想家所思考的主題之一。

  就現實層面而言,在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征程中,具有啟蒙功能的“主體”跨出人之現實生命的疆界,以“現代”“人類”“統治階層”和“西方”的虛幻姿態,無限制地行使著自身對作為“客體”的“傳統文化”“自然”“普通公民”和“非西方”的單極性征服邏輯,導致人的現實生命陷入史無前例的虛無化境地之中。西方引領的現代化世界籠罩在一片因勝利而招致的災難之中,亦使人的現實生命陷入史無前例的虛無化境地之中。西方哲學視野中的主體性,由此成為一種在臣服和支配之間做出的抉擇:當極少數作為特權階層的資產者以真理和解放的名義發出指令進而通過絕大多數人的行動獲得了對自然界和傳統的統治權時,這些當權者也就獲得了支配、控制、宰制芸芸眾生的社會權力。解放與奴役的辯證法、個體“運用自己的理性成為自律的主體”和其“被他人控制而遭受不可名狀的死亡之虛無化”之間的辯證法,其致命性缺陷由此在西方現代化程序中赤裸裸地展現出來。

  捍衛人的現實生命***三***

  馬克思哲學不僅彰顯了人的現實生命,而且在理論與實踐、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意義上,進一步將捍衛人的現實生命進而將實現人類解放視為自身的事業。

  就理論層面而言,對西方主體性哲學之理論與現實困境的指認有利於通過與當代西方學術的批判性對話,深化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批判向度與其現代性批判、資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路徑在深層上是勾連在一起的:對人的現實生命的關懷,在於期許人能夠從一切理論的與現實的異化形象之中擺脫出來,從而獲得人自身的尊嚴和幸福。沿著這一系列批判向度,馬克思開啟了不同於理論哲學傳統的、指向“現實的批判與現實的解放”的實踐哲學,賦予了後者以優先性。

  而馬克思實踐哲學所蘊含的人的解放的終極關懷,不僅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思想史上的不朽地位和永恆魅力,影響和啟發著中西方一代代學人的良知和鬥志,而且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的不可逾越性。就此而言,對人的現實生命的彰顯和捍衛不僅構成了眾多現當代西方思想家的思考主題之一,而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亦構成國內一批批學者持續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這些都為我們深化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亦使我們在面對西方兜售建立於抽象人權基礎上的意識形態時,不再盲目推崇或沉默失語,而是能夠以越來越自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從容應對。

  就現實層面而言,在當代中國政治和社會現實中這一指認則有助於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道路自信與國內外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之後的今天,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在自己的道路上鞏固著國內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領導權,同時在國際上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這一切都得益於我們牢牢堅持以“人民當家作主、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要內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今天,我們既深刻地認識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又堅持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這一道路的奮鬥目標,將人民視為創造輝煌的主體;我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人之現實的社會歷史性存在的身份認同之本,進而在不斷堅持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以日益強勁的綜合國力和意識形態與文化軟實力重新屹立於世界。當西方世界以抽象的自由民主為意識形態籌碼對廣大第三世界“發號施令”從而行使其文化霸權和經濟霸權戰略時,甚至當堅持某國優先的西方保守主義勢力不斷抬頭的時候,我們以“一帶一路”倡議擁抱全球化;以不斷自覺增強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為中華兒女亦為世界人民謀求著現實的幸福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