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支招高二生物該怎樣學

  生物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自然科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相比,更接近於文科,它既需要嚴密的邏輯分析能力,又需要牢固的記憶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是否掌握恰當的記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關於預習

  預習是無師自通的橋樑,是思維習慣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夠增加上課的目的性,提高時效性;還能培養自學能力,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可分為課前預習和階段性預習,粗預習和精預習。搞好預習首先“要做好筆記”。預習時應該在書上做出眉批,在筆記本上列出提綱和寫出聽課要注意的問題,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規定一些常用符號”***如△、☆、*、、、等***來提示自己,以達到在學習和複習中提醒自己注意,便於向老師提問或者避免遺漏知識和犯同樣的錯誤;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發現問題。預習的關鍵要善於“想”,即發現和提出問題,如“新舊課之間有什麼關係”、“和過去的什麼知識類似”“能闡釋哪些熱點問題”等等,這一過程中有利於培養了同學們的思維品質;最後,要“持之以恆”,搞好預習還必須有決心、恆心、自信心。要把“課前預習”這個起始階段搞得深入、紮實,使之在整個學習過程的良性迴圈中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當然,學習不是一蹙而就的,還需要堅持一定時期才能見到效果。

  二、關於上課

  上好課是學習的重要階段,是提高成績和培養能力的瓶頸。上課的關鍵是“專心”。“心”專在哪裡?一般來說專在看***書,黑板、螢幕***,聽***老師講解難點、重點所在和同學們發言***,積極參與***積極動腦與老師形成零距離互動、將你預習時確定的聽課重點與老師的講解結合起來***。

  “看、聽、參與”等形式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東西就是都必須動腦,這是貫穿整個上課全過程中的一條主線,也是衡量專心不專心的唯一標誌。主動思考要求①注意知識的積累②增加感性材料的儲備③學會一些思維方法***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具體化等***④將自己置身於教學情景之中。

  三、關於實驗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慾後,如何進一步引導他們去觀察、去探索?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做些簡易實驗,來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規律。例如講完“葉的蒸騰”作用後,就讓學生自己做了一個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葉幹上的實驗,啟發他們想一想: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哪裡來的?這是什麼作用?由於學生是帶著問題去做的,因此實驗時就格外認真,甚至做不成功不罷休。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關於複習。

  學習具有實踐性、個體性、反覆性的特點,反覆性以及愛賓浩斯遺忘曲線要求學習過程應該及時複習。及時複習可以使知識的漏洞得到及時彌補,使對知識的理解得到昇華,實現對知識的再認識、再提高,特別是使思維的深刻性得以發展。複習包括:及時複習、階段複習、總複習。進行及時複習,應著重抓好以下個環節:

  1、“憶”:即回憶學習了哪些知識,如本課的重點是什麼、教師是如何分析和解決知識的、教學內容的知識網路圖等等,要達到在大腦中要象放電影一樣能把它再現出來。

  2、讀:讀書、讀筆記並同回憶進行對照,這樣就不僅加深了記憶而且保證了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3、思:把新知識進行歸納形成一個小系統,讓知識各就各位。然後納入到所學知識的大系統中,形成一個知識網路或知識座標。複習的這幾個環節是統一不可分割的,學習中要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不可孤立的強調一個方面,否則就達不到好的效果。當然要想學好高中生物課,除了掌握上述一般方法以外,最重要的一點還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如果你渴望獲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就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英國哲學家艾蒙斯說:“習慣要不是最好的僕人,便是最壞的主人。”

  可見習慣有好有壞之分,好習慣會使人獲得成功和幸福,壞習慣會導致人生的失敗與不幸。因為好的習慣是成功的捷徑,壞的習慣卻將人帶入迷途。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按照學習高中生物課的一般方法和培養成良好的學習生物課的習慣並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夠從這種好習慣上獲取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精神財富,在好的學習方法的指導下,在學海中揚帆起航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