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學聽課記錄_高二化學聽課心得
高二的學習難度增大,教師需要通過聽課來記錄其他教師好的教學方法。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高二化學聽課記錄,希望能提供你需要的資料。
一、人格是創設良好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
教師在教學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潛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說服、教育能力,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制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烏申斯基說的:只有個性才能作用於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同時,有關研究也表明,教師的個性品質能影響學生智力的發展,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優良的個性品質,有利於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二、情感是維持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的條件
贊可夫的心理實驗表明,教師的良好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的不良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教書育人是一項觸及靈魂的工程,知識的瓊漿只有通過教法和情感等載體,才能輸入學生的心田。教師走進課堂穩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於創造一個安靜和諧的學習氣氛。我認為教師必須首先得“愉快”,一個“愉快教師”的感染力能營造積極活潑的課堂學習環境。
三、趣味是調節課堂心理環境的內在動力。
中學生意志力較差,情緒不穩定,注意力易分散,鬆懈懶散,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時要嚴謹而不嚴肅,風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於樂,營造深厚的學習氣氛,比如蔗糖作“黑饅頭”、“魔棒”點燈等等,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好的教學環境僅僅只是一個前提,一個課堂的主體還是課堂教學。我認為化學教學最基本的便是化學概念的傳輸。這個環節的好壞,直接決定於學生後面的應用與創新。我們應把概念的教學過程分為引入、形成、深化、運用四個層次,使學生能完全理解與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學的四個層次,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課堂教學中很關鍵、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給學生,這樣會使課堂顯得枯燥,而且學生得到的將不是理性知識,而是膚淺的,表面現象的認識,在頭腦中只是過眼煙雲,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學時我儘可能地做到啟發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思維,創設問題的情境,循序漸進的引入概念,並特別注意教學中多“導”,在“導”字上做文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由個別的具體的現象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事物本質,形成概念。中學化學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導”的方法:
1、言語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以及生活、生產實際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緩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觀法:主要通過直觀的實驗手段,展示實驗事實,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引入概念,如:碘的昇華——昇華的本質,苯與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結構不同於不飽和烴,幾個物質的導電性實驗現象——引入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
3、舊知識依靠法:通過複習舊知識或舊概念,結合有關的事例或現象引入概念。如回顧乙烯引入乙炔類似的性質,如Na的性質引入鹼金屬性質。
在教學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斷創新,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並以積極的狀態進入概念的學習。在教學中我還常用一幅圖畫、一首古詩、一條謎語、一則小故事等為引導,再加上生動、直觀的語言,形象的描述,恰當的比喻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然後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較、概括以及嚴密的邏輯推理學,使學生明白:為什麼引入這個概念?引入這個概念有什麼好處?由此建立一個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完成。如何準確形成概念?
我認為要給學生提供豐富、合乎實際的、能夠理解的感性材料,這是形成準確概念的前提。由於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與例項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侷限性,使學生易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敏銳的調查力,善於捕捉教材中的資訊,給學生提供儘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飽和烴與不飽和烴,因教材有一定的侷限性,僅限於鏈烴。我們需把這一資訊及時補充給學生,再如,教材對於溶液所舉的例項都是無色溶液,我們應及時補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學生的認識。
其次,我們還需用準確的語言敘述概念,避免因口誤而引入錯誤的概念。如弱電解質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電離的電解質,而不是在溶液裡不完全電離的電解質。
三、概念的辨析
我認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講到位,而且儘量用簡潔、明瞭的語言介紹概念,避免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這需要在復課時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著手於每一個概念的關鍵字、詞的含義,每一個概念的適用範圍。比如:電解質的定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關鍵強調解釋。再如同系物的是:結構相似,分子組成相差一個若干CH2原子團。應著力於強調解釋——結構相似。還有氣體摩爾體積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適用範圍上,一般地講概念是人們從某一角度下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概念有其自己的適用範圍,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注意好以下兩個關係:
1、處理好“一般”與“特殊”的關係。
如共價化合物中只有共價鍵,但共價鍵不一定存在於共價化合物中,再如能電離的離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處理好精確語言與模糊語言的辯證關係。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做好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原理應用和普遍性與教材和教學例項的共型性。應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數”或“許多”等的含義。如金屬氧化物大多數為鹼性氧化物,大多數有機物都是非電解質等等。
四、加強訓練
學生的能力並不完全隨著知識的獲得而自行產生,它是教師有意識培養的結果。我們應加強規律性認識通過凝聚和昇華,產生認識上的飛躍,並形成一定的觀點。這要求我們在訓練中注意選題與方法。我們應選擇一些有針對性和代表性的例題。這可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同時我應注意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熟練。
對於概念教學,雖是課堂教學中很關鍵,很重要的一步。但學生在學習中更為直接的應學會創造性思維。這也對我們化學教師提出高的要求,我們著重強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化學創造性思維是創造思維的一種。它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綜合,又是化學中發散思維與輻分思維辯證統一,它不同於一般化學思維之處在於它發揮了人腦的整體工作特點和下意識的活動能力,發揮了化學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的作用。我們應按最優化的化學方法與思路,不拘泥於原有理論的限制和具體內容的細節,完整地把握有關知識之間的聯絡。實現認識過程的飛躍,從而達到化學創造的完成。
我在化學教學中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一點初步嘗試。
1、創設情境,實驗設疑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
在講鹵素的氧氣這一節時,我們要講到Cu絲在氯氣中的燃燒,我們首先做Cu絲在氧氣的燃燒,使學生回顧初中時對燃燒的學習,那麼Cu絲在Cl2中會燃燒嗎?學生產生疑問,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初中時對燃燒的現象產生了定向思維,我們應在此時加以引導,通過實驗,擴充套件燃燒的概念。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原有的侷限,並運用已學的知識,重新給燃燒下個定義。再比如說,在學習苯這一節時,它們中的鍵是一種特殊的鍵,我們應利用這一節通過實驗鍛鍊學生敢於通過實驗進行直覺思維。苯的分子式C6H6,單從分子式看,它應為一不飽和烴,但此時很多學生會在大腦中立即與所學的乙烯、乙炔聯絡起來,此時,我們如提出疑問,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會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嗎?大多數學生會不自學的想到——當然可以了。但我們通過實驗可以發現苯卻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學生們很快就會意識到這與以前所學的不飽和烴乙烯、乙炔不同。從而使他們可以通過直覺判斷裡面沒有雙鍵或叄鍵。當教師引入苯的取代反應——單鍵的特性,與H2加成反應——雙鍵的特徵反應,使學生們在直覺中可推斷出苯分子中是一種介於單鍵和雙鍵的鍵。這樣不僅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也激發學生們培養自己思維的創造性的自覺性。
2、“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在心理學和教科學法的諸種專著中,都一致承認“一題多解”是培養和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之一。“一題多解”應該是發散思維在化學上的具體體現,其所使用的化學知識是多維的,而不是在一個認識水平上轉圈子,展開化學“一題多解”的教學要用啟發式,激發學生“一題多解”的願望;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興趣,講清“一題多解”的思路,佈置“一題多解”的作業,推廣學生中一題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質鑑別的習題中,一是發動學生各自尋求鑑別途徑,以培養、發展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這裡,主要通過教師命題,學生設計鑑別方案,教師審查,學生實際操作鑑別四個環節來完成;二是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教師提供命題並規定學生至少設計出若干種方案來,這時學生就必須充分運用發散思維,努力實現多種途徑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的目標,為了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昇華進入更高層次的水平,教師應及時對學生設計資訊進行反饋,彙集他們的設計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與學生進行共同探討,使全部資訊得到充分交流和傳遞。進一步啟發、誘導學生去揭示,發現不同途徑中所再現的知識點的內在聯絡及具體再現方法的規律性。同時在討論解題過程中,我們應善於發現學生中有創見的同學進行適當表揚,激發他們的學生興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學生學到從知識的港灣遊向大海的本領。
3、多種形式,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我採用比較多的是讓學生複述某一章,某一節,某一物質的主要內容與性質,在這過程中,他們不自覺的在大腦中進行了總結與歸納,並敢於大膽提出某些假設,我不斷地對他們的成績給予肯定,並大力表揚。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追求興趣,調動他們創造慾望和動機,無疑是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的結果。
高二化學聽課記錄篇***一***
授 課 教 師 |
學 科 | 化學 |
學 校 班 級 |
||
課題 | 分散系及其分類(第一課時) | 課型 | |||
新知識課 | |||||
教師教學過程記錄: 1、分散系: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所得到的體系。 分散質:被分散的物質 分散劑:分散其他物質的物質 2、分散系的分類(分散質直徑的大小) ⑴濁液:d>100nm ①濁液中的分散質是大量分子的聚集體 ②濁液中的分散質不能透過濾紙 ③分離濁液的方法是過濾 ***2***溶液:d<1nm ①分散質叫溶質,分散劑叫溶劑 ②溶質是單個分子、離子分散到溶劑中,故d<1nm,能透過濾 ③向蛋白質、澱粉等高分子溶液,由於溶質也是單個分子形式 均勻的分散到溶劑中,又具有穩定性,因此仍叫溶液。但是 溶質d>1nm,所以又具有膠體的性質 3、膠體:100nm>d>1nm 定義:指分散質直徑在1nm—100nm之間的一定數目分子的聚 集體均勻分散到分散劑中所形成的分散系。 4、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 答:分散質的直徑不同 |
教學點評:老師在講本節內容時,由於跟多的是需要記憶的,所以上課時會留一部分時間給學生理解記憶。 | ||||
聽課隨感:在上更多需要記憶的知識內容時,課堂上留少許時間給學生理解記憶會有很好的學習效果。 |
高二化學聽課記錄篇***二***
授 課 教 師 |
學 科 | 化學 |
學 校 班 級 |
||
課題 | 分散系及其應用(第二課時) | 課型 | |||
新知識課 | |||||
教師教學過程記錄: 4、膠體的性質 ⑴、膠體中膠粒的直徑在1nm到100nm之間,是一定數目分子的 聚集體(膠體中的分散質叫做膠體粒子,簡稱膠粒) ⑵、膠粒能透過濾紙,不能透過半透膜 ⑶、膠體較穩定(介穩狀態),因為膠粒因吸附電荷而帶電,且同 種膠粒帶相同電荷,要相互排斥。(膠體介穩的主要原因) ⑷、膠體做布朗運動(被動,受分散劑粒子的碰撞,次要原因) ⑸、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 讓一束光通過膠體時,在膠體內部會形成一條光亮的“通路”, 稱為丁達爾效應。 溶液不具有丁達爾效應 丁達爾效應可用來區分溶液和膠體 ⑹、膠體的電泳現象 給膠體通直流電,膠粒會向某一電極移動,這樣的現象稱為膠 體的電泳現象。 例:給Fe***OH***3 膠體通直流電後,觀察到陰極(與電源負極相 連的一極叫陰極)附近顏色加深。證明Fe***OH***3 膠粒帶正電, 膠體呈電中性。 ⑺、膠體的聚沉 像膠體中加入少量電解質溶液時,由於加入的陽離子(或陰離 子)中和了膠體粒子所帶的電荷,使膠粒聚整合為較大的顆粒, 從而形成沉澱從分散劑中析出,這個過程叫做聚沉。 |
教學點評: 本節課,老師主要是有條理的將膠體所具有的性質進行講述清楚。對膠體的每個性質都進行舉例說明,讓學生更易理解。 |
||||
聽課隨感:在講性質、理論的時候,舉例說明是簡單有效的讓學生更快理解的方法。 |
高二化學聽課心得
我認為任何一門學科的傳授都必須建立在有一個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我所指的課堂心理環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認知效率的師生心理互動環境,它是由學生學的心理環境,教師教的心理環境構成的。課堂心理環境融洽還是冷漠,活躍還是沉悶,將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產生積極或者消極影響。那麼對化學課堂心理環境應如何更好的營造與引導呢?在此我認為我們應做好以下三點:一、人格是創設良好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
教師在教學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潛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說服、教育能力,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制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烏申斯基說的:只有個性才能作用於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同時,有關研究也表明,教師的個性品質能影響學生智力的發展,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優良的個性品質,有利於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二、情感是維持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的條件
贊可夫的心理實驗表明,教師的良好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的不良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教書育人是一項觸及靈魂的工程,知識的瓊漿只有通過教法和情感等載體,才能輸入學生的心田。教師走進課堂穩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於創造一個安靜和諧的學習氣氛。我認為教師必須首先得“愉快”,一個“愉快教師”的感染力能營造積極活潑的課堂學習環境。
三、趣味是調節課堂心理環境的內在動力。
中學生意志力較差,情緒不穩定,注意力易分散,鬆懈懶散,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時要嚴謹而不嚴肅,風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於樂,營造深厚的學習氣氛,比如蔗糖作“黑饅頭”、“魔棒”點燈等等,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好的教學環境僅僅只是一個前提,一個課堂的主體還是課堂教學。我認為化學教學最基本的便是化學概念的傳輸。這個環節的好壞,直接決定於學生後面的應用與創新。我們應把概念的教學過程分為引入、形成、深化、運用四個層次,使學生能完全理解與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學的四個層次,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課堂教學中很關鍵、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給學生,這樣會使課堂顯得枯燥,而且學生得到的將不是理性知識,而是膚淺的,表面現象的認識,在頭腦中只是過眼煙雲,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學時我儘可能地做到啟發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思維,創設問題的情境,循序漸進的引入概念,並特別注意教學中多“導”,在“導”字上做文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由個別的具體的現象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事物本質,形成概念。中學化學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導”的方法:
1、言語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以及生活、生產實際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緩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觀法:主要通過直觀的實驗手段,展示實驗事實,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引入概念,如:碘的昇華——昇華的本質,苯與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結構不同於不飽和烴,幾個物質的導電性實驗現象——引入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
3、舊知識依靠法:通過複習舊知識或舊概念,結合有關的事例或現象引入概念。如回顧乙烯引入乙炔類似的性質,如Na的性質引入鹼金屬性質。
在教學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斷創新,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並以積極的狀態進入概念的學習。在教學中我還常用一幅圖畫、一首古詩、一條謎語、一則小故事等為引導,再加上生動、直觀的語言,形象的描述,恰當的比喻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然後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較、概括以及嚴密的邏輯推理學,使學生明白:為什麼引入這個概念?引入這個概念有什麼好處?由此建立一個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完成。如何準確形成概念?
我認為要給學生提供豐富、合乎實際的、能夠理解的感性材料,這是形成準確概念的前提。由於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與例項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侷限性,使學生易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敏銳的調查力,善於捕捉教材中的資訊,給學生提供儘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飽和烴與不飽和烴,因教材有一定的侷限性,僅限於鏈烴。我們需把這一資訊及時補充給學生,再如,教材對於溶液所舉的例項都是無色溶液,我們應及時補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學生的認識。
其次,我們還需用準確的語言敘述概念,避免因口誤而引入錯誤的概念。如弱電解質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電離的電解質,而不是在溶液裡不完全電離的電解質。
三、概念的辨析
我認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講到位,而且儘量用簡潔、明瞭的語言介紹概念,避免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這需要在復課時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著手於每一個概念的關鍵字、詞的含義,每一個概念的適用範圍。比如:電解質的定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關鍵強調解釋。再如同系物的是:結構相似,分子組成相差一個若干CH2原子團。應著力於強調解釋——結構相似。還有氣體摩爾體積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適用範圍上,一般地講概念是人們從某一角度下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概念有其自己的適用範圍,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注意好以下兩個關係:
1、處理好“一般”與“特殊”的關係。
如共價化合物中只有共價鍵,但共價鍵不一定存在於共價化合物中,再如能電離的離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處理好精確語言與模糊語言的辯證關係。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做好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原理應用和普遍性與教材和教學例項的共型性。應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數”或“許多”等的含義。如金屬氧化物大多數為鹼性氧化物,大多數有機物都是非電解質等等。
四、加強訓練
學生的能力並不完全隨著知識的獲得而自行產生,它是教師有意識培養的結果。我們應加強規律性認識通過凝聚和昇華,產生認識上的飛躍,並形成一定的觀點。這要求我們在訓練中注意選題與方法。我們應選擇一些有針對性和代表性的例題。這可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同時我應注意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熟練。
對於概念教學,雖是課堂教學中很關鍵,很重要的一步。但學生在學習中更為直接的應學會創造性思維。這也對我們化學教師提出高的要求,我們著重強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化學創造性思維是創造思維的一種。它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綜合,又是化學中發散思維與輻分思維辯證統一,它不同於一般化學思維之處在於它發揮了人腦的整體工作特點和下意識的活動能力,發揮了化學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的作用。我們應按最優化的化學方法與思路,不拘泥於原有理論的限制和具體內容的細節,完整地把握有關知識之間的聯絡。實現認識過程的飛躍,從而達到化學創造的完成。
我在化學教學中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一點初步嘗試。
1、創設情境,實驗設疑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
在講鹵素的氧氣這一節時,我們要講到Cu絲在氯氣中的燃燒,我們首先做Cu絲在氧氣的燃燒,使學生回顧初中時對燃燒的學習,那麼Cu絲在Cl2中會燃燒嗎?學生產生疑問,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初中時對燃燒的現象產生了定向思維,我們應在此時加以引導,通過實驗,擴充套件燃燒的概念。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原有的侷限,並運用已學的知識,重新給燃燒下個定義。再比如說,在學習苯這一節時,它們中的鍵是一種特殊的鍵,我們應利用這一節通過實驗鍛鍊學生敢於通過實驗進行直覺思維。苯的分子式C6H6,單從分子式看,它應為一不飽和烴,但此時很多學生會在大腦中立即與所學的乙烯、乙炔聯絡起來,此時,我們如提出疑問,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會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嗎?大多數學生會不自學的想到——當然可以了。但我們通過實驗可以發現苯卻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學生們很快就會意識到這與以前所學的不飽和烴乙烯、乙炔不同。從而使他們可以通過直覺判斷裡面沒有雙鍵或叄鍵。當教師引入苯的取代反應——單鍵的特性,與H2加成反應——雙鍵的特徵反應,使學生們在直覺中可推斷出苯分子中是一種介於單鍵和雙鍵的鍵。這樣不僅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也激發學生們培養自己思維的創造性的自覺性。
2、“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在心理學和教科學法的諸種專著中,都一致承認“一題多解”是培養和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之一。“一題多解”應該是發散思維在化學上的具體體現,其所使用的化學知識是多維的,而不是在一個認識水平上轉圈子,展開化學“一題多解”的教學要用啟發式,激發學生“一題多解”的願望;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興趣,講清“一題多解”的思路,佈置“一題多解”的作業,推廣學生中一題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質鑑別的習題中,一是發動學生各自尋求鑑別途徑,以培養、發展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這裡,主要通過教師命題,學生設計鑑別方案,教師審查,學生實際操作鑑別四個環節來完成;二是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教師提供命題並規定學生至少設計出若干種方案來,這時學生就必須充分運用發散思維,努力實現多種途徑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的目標,為了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昇華進入更高層次的水平,教師應及時對學生設計資訊進行反饋,彙集他們的設計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與學生進行共同探討,使全部資訊得到充分交流和傳遞。進一步啟發、誘導學生去揭示,發現不同途徑中所再現的知識點的內在聯絡及具體再現方法的規律性。同時在討論解題過程中,我們應善於發現學生中有創見的同學進行適當表揚,激發他們的學生興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學生學到從知識的港灣遊向大海的本領。
3、多種形式,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我採用比較多的是讓學生複述某一章,某一節,某一物質的主要內容與性質,在這過程中,他們不自覺的在大腦中進行了總結與歸納,並敢於大膽提出某些假設,我不斷地對他們的成績給予肯定,並大力表揚。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追求興趣,調動他們創造慾望和動機,無疑是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的結果。
以上幾點,泛泛而談。因年齡與經驗有限,難免有些觀點過於膚淺。我覺得做為一名合格的化學教師一定要善於學習與總結,認真分析教材,教法與學生,因材施教,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實現素質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高二化學聽課記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