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吞活剝的成語故事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唐朝時期,河北棗強縣有一個叫張懷慶的武官,喜歡附庸風雅,文學水平卻比較低。為了追求虛名,他常常弄虛作假,把別人的好詩句改頭換面後說成是自己的“創作”。
有一次,張懷慶看了李義府的詩後,覺得很好,就在每句詩前添了兩個字,讓原詩該頭換臉,變成一首七絕充當自己的作品:“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迴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
除了偷李義府,張懷慶還特別喜歡抄襲另外兩位名士張昌齡和郭正一,玩的也是和五絕變七絕類似的小把戲。張懷慶剽竊他人詩作的行徑,實在只能用“簡單粗暴”來形容。曾有人編了兩句話諷刺他,道是“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這事最早記在唐人劉肅寫的《大唐新語·諧謔》裡,不過劉肅記下的那兩句話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到了宋代計有功編《唐詩紀事》,卻認為被“活剝”的應該是張昌齡。
張昌齡是唐初詩人,年輕時就以文辭出名,考中進士後,考功員外郎王師旦卻不肯給他官做。唐太宗一向惜才,就問到底是什麼原因,王師旦解釋說:“張昌齡文風浮靡,華而不實,不是好苗子。如果任用了他,年輕人就難免因羨慕而效仿,如此一來,我怕會影響全國的風氣啊!”唐太宗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沒有再追究下去。後來翠微宮建成,張昌齡藉機獻上《翠微宮頌》,唐太宗非常欣賞,讚歎他是個寫文章的好手,於是下令提拔他,讓他專門替自己寫詔書。而被“生吞”的郭正一,也是當時以文詞聞名的朝中要人。此人妙筆生花,文思泉湧,在唐高宗時候曾得到重用,當時的詔書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的手筆。
——《大唐新語·諧謔》
【求解驛站】比喻機械地套用別人的言論、文辭、經驗、方法,也形容囫圇吞棗、食而不化。
【活學活用】我們絕不可~地搬用他人的經驗,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妙語點撥】張懷慶憑藉著“生吞活剝”的卑劣手段,居然“千古留名”了,可惜留的是不雅之名。記得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說:“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據孔乙己看來,讀書人的事只算得“竊”。然而,放眼當下,有部分作家不僅連“剽竊”“抄襲”都不肯承認,他們還美其名曰為“借鑑”“吸收”“引用”。相比於“生吞活剝”的張懷慶,這些人“抄襲”的手法高明很多。當一個國家在文壇上盛行抄襲之風時,便是其文化走下坡路之際。
【近義】食古不化、囫圇吞棗
【反義】融會貫通
相關人物介紹:
張懷慶,唐朝初年人士,官任棗強縣縣尉。作有《竊李義府詩》。
《竊李義府詩》
[唐]張懷慶
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
照鏡自憐迴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
體裁:七絕
出處:全唐詩:卷86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