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直播視訊地址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後,將進入高度約380公里的執行軌道,之後將與在軌執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自動交會對接。你想看一看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2017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視訊,一起來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進步吧。

  2017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視訊

  “天舟一號”暫未對接,暫無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視訊直播完整版,屆時小編繼續為大家跟蹤報道,歡迎收藏本頁面,下載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視訊直播完整版。

>

  

  點選進入【CCTV央視直播】>>>

  2017天舟一號發射成功視訊實時畫面高清直播完整版錄影回放

>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20日至24日擇機發射:新技術 太空進入百兆寬頻時代

  在2016年的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中,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長達30天的太空生活中,可以即時觀看《新聞聯播》,收發郵件,與家人視訊通話,而將來航天員還可以在太空發微信、刷微博,這些都得益於應用在載人航天器上的新技術—空間乙太網通訊技術,通俗理解就是在太空有了網際網路。而這次的天舟一號,將實現天地一體化互聯互通,使太空裡的網速提高到了百兆寬頻的水平,這將為未來航天員在太空自由地使用網際網路打下基礎。

  天舟一號飛船上的測控與通訊分系統,根據不同的訊號頻率及用途共分為七大鏈路,正是通過這些鏈路,飛船能夠實現與地面測控系統以及其他航天器進行資訊互動,比如向地面傳送遙測資料、高清影象、話音等。

  天舟一號是我國第一個要實現天地一體化網際網路絡的航天器,而天地一體化,簡單來說就是航天員在太空中使用網際網路,上網感受和在家是一樣的。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科研人員在天舟一號上安裝了最新研製的乙太網交換機,這就相當於給太空裡的飛船開通了百兆寬頻。

  更快的網際網路訪問速度,不僅使未來航天員的太空生活更加方便,而且為地面接收飛船資料拓寬了路。在天宮二號裡,我們通過安裝在艙內的攝像機可以觀察航天員的太空工作和生活。現在在天舟一號上總共安裝了四臺攝像機,我們同樣可以看到艙內外情況,不同的是,這回我們能看到的可是高清影像。

  天舟一號到底長什麼樣

  央視記者李廈:我身後的就是“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了,我們可以看到它是一個兩層式的結構,上面這一段是它的推進艙,而下面這一段則是用來裝貨的貨物艙。“天舟一號”飛船它的總高度接近於11米,最大直徑3.35米,總重量達到13噸。這比我國此前建造的天空實驗室以及神舟系列飛船都要大,是我國目前為止製造過的最大、最重的航天器。

  目前我們的神舟飛船,一次除運送航天員外,還能攜帶300公斤物品。但未來航天員要在空間站長期工作生活,就必須儲備大量的食物、水、氧氣和備份材料,這就需要更大的貨運飛船一次性把幾噸重的貨物送上去。“天舟一號”全長10.6米,最大直徑3.35米,滿載貨物的總重13噸,這麼巨大的身材就是為了能夠向太空運送更多的貨物。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天舟運載能力也是根據咱們空間站的規模來設計出來的,是以最小的結構重量達到最大的裝貨能力,所以說咱們“天舟一號”的裝貨能力有一個指標,叫載貨比,咱們將來可以達到0.48。

  載貨比是指貨物重量佔整個飛船的總重量的比例,是考核貨運飛船的一個主要指標,載貨比數值越高,說明飛船運載貨物的效率越高,0.48這個數值也超越了歐洲、日本等國家的現役貨運飛船,使“天舟一號”的運載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同時,為了滿足未來空間站建設的需要,“天舟一號”還採用型譜化方案,模組化設計,形成全密封、半密封和全開放貨運飛船3種型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比如說全密封的這個,運載能力比較強,生活物資可以大量通過密封艙來運輸。還有一個就是半密封半開放的貨運飛船,把貨物艙分成兩半,開放的貨艙可以裝一些空間大型的維修備件,比如說太陽帆板。 還有一種全開放的貨運飛船,整個的貨物艙,整個可以是開著口的,就沒有密封艙了,可以裝空間站大型的試驗的裝置。這樣的話不同的型譜,不同的貨運飛船,就滿足了將來不同的需要。

  我國首個太空"快遞小哥"上天 帶了啥祕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4月19日釋出,經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4月20日19時41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19日下午,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開始加註推進劑。

  天舟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由於它只運貨,不送人,所以被形象地稱為太空“快遞小哥”。它採用兩艙式結構,直徑較小的是推進艙,直徑較大的為貨物艙。其最大直徑達到3.35米,飛船全長10.6米,載荷能力達到了6.5噸,滿載貨物時重13.5噸。如果此次滿載的話,它很可能將成為中國發射進入太空的質量最大的有效載荷。甚至比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還大,後者全長10.4米,直徑同為3.35米,質量為8.6噸。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長征七號火箭的頂端待發。

  天舟一號的主要任務是為天宮二號“送貨”,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天舟一號還搭載了非牛頓引力實驗等10餘項應用載荷,將在軌開展空間科學及技術實***試***驗。

  在這些貨物中,除了維持天宮二號執行的各種補給***包括推進劑***外,還有大量太空實驗裝置和載荷。由於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是固定的,如果要運送更多的貨物,就必須在保證飛船良好效能的同時,儘量減少“自重”。

  天舟一號的“腰部”是一個個連線框。“為了使各部分牢固連線,連線框一般都很厚實。”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主任設計師王為介紹,科研人員經過多次試驗驗證,通過數控加工模擬技術,將連線框設計成鏤空形式,將非受力部分的“贅肉”精準去除,只保留結構受力部分,相當於為天舟一號進行了“抽脂”,保證連線框在足夠結實的前提下重量減少50%左右。

  天舟一號的外部是一種壁板結構,雖然設計厚度僅為3毫米左右,但在科研人員看來仍有“減脂”的餘地。由於壁板面積很大,即使只去除A4紙那樣薄薄的一層,整艙的重量也會下降不少。“在不影響飛船效能的前提下,我們通過嚴格控制加工溫度、切削速度等引數,將壁板變薄,使天舟一號的自重減輕了30公斤。”王為告訴記者,省下的這些重量,又可以多運送好幾臺裝置。

  為了使艙內空間利用更加合理,進而裝載更多的貨物,天舟一號的貨艙被自己的“骨骼”——貨架分割成了許多區域。在貨架的設計上,科研人員選用了輕質高強度材料。“貨架面板”儀器板使用的是鋁合金蜂窩板,“貨架框架”立樑使用的是碳纖維材料。“經過多次工藝攻關後,天舟一號的整體結構變得又輕又強壯,確保能將貨物完好無缺地送達天宮二號。”王為說。

  那麼這樣一個大塊頭的“快遞小哥”怎樣確保運送貨物的安全呢?

  “天舟一號塊頭雖大,卻有一顆細膩的‘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載人航天器總體研究室副主任張健說,飛船內壁四周全部設定為貨架,中間留出一條矩形通道供航天員通行,航天員身處貨架通道中,可以隨意走動、轉身、取放貨物。

  為提升天舟一號承載量,飛船內部採用了高效承載貨架設計。張健說,表面上看,這些貨架和普通的儲物格類似,但其細節和構型都經過科學分析論證。貨架採用基於蜂窩板、碳纖維立樑的樑板結構,形成大量的標準裝貨單元,傳力效果好。

  由於天舟一號運送的物資中有許多精密儀器裝置和航天員用品,裝載物資的貨包必須具備保護功能。貨運飛船機械總體主管設計師郭軍輝介紹,新研製的高科技貨包外觀呈清新的乳黃色,採用新型抗菌防潮防黴布料,可確保貨物在貨包中存放一年。此外,針對不同體積、形狀的貨物,還進行了定製化和系列化設計。

  “在貨包的內部設計上,依然有貼心的安排。”郭軍輝說,為避免貨物直接與貨架結構相連線,貨包裡面還有一層新研製的防火防潮且防震的泡沫或氣囊袋,這種“貼心”的“軟包裝”設計為裝載物件提供了柔軟、高阻尼、分散式的系統支撐。

  “100多個大小不一的貨包,將確保天舟一號的貨運物資完好地運送到天宮二號。”郭軍輝說。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抓總研製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等飛行產品,自2月中旬起陸續進入發射場,按照飛行任務測試發射流程,於4月17日完成了總裝測試等技術區各項工作。

  天舟一號發射在即 將進行3次“太空加油”

  南海之濱的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在海風輕拂之下已透著幾分燥熱,在這裡,中國航天精兵又一次吹響了“集結號”,而這次他們肩上的重擔是實施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任務,決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603698,股吧***空間實驗室任務的收官之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一共有4次飛行任務,已圓滿實施了3次。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開局之戰。兩個多月後,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升空。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精確入軌並於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的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實施返回。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披露的資訊,第四次飛行也就是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將於近期開展。

  作為中國首個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主要承擔向空間實驗室運輸貨物和推進劑太空在軌補加的工作。就其承擔的貨運任務來看,天舟一號的運載能力堪稱強大。這一點表現在其大容積上。它採用兩艙構型,由貨物艙和推進艙組成。其總長為10.6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重約13噸,太陽帆板展開後最大寬度14.9米。其體積比天宮二號和神舟飛船都要大,實際上,它是目前我國體積最大、重量最大的航天器。

  天舟一號不僅自身具備獨立飛行3個月的能力,而且還有對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實施推進劑在軌加註的重要使命。據介紹,天舟一號攜帶約2噸重推進劑包括氧化劑和燃燒劑,不僅量足夠,而且還有備份。

  天舟一號運載火箭安全效能高位再攀升

  即將承擔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的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它們一起組成了空間實驗室的貨物運輸系統。

  長征七號是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可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貨運飛船,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載荷。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此外,長征七號的安全性也有進一步提升,具體來說,現役其他運載火箭可靠性達到97%,長征七號進一步提升到98%。

  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按流程完成了出廠前的所有研製工作,從天津港***600717,股吧***啟程後,經海路運輸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並隨後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目前,發射場設施裝置狀態良好,各項準備工作有序進行。

  天舟一號“太空加油”將書寫中國航天傳奇

  按計劃,天舟一號發射入軌後,將與在軌執行的天宮二號先後進行3次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多領域的實驗專案。

  第一次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預計於發射入軌兩天後進行,二者組合體隨後在軌飛行兩個月。期間,計劃完成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同時測試貨運飛船對組合體的控制能力。

  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俗稱“太空加油”技術,是天舟一號核心目標任務之一,是空間站建設的標配。由於空間站在太空軌道執行會受到殘存大氣阻力的影響而逐漸降低軌道高度,為了保持原有高度,就必須消耗燃料推動其上升,這就需要貨運飛船為空間站進行燃料補充。天舟一號將通過一些特有的介面將燃料加註到天宮二號中,創造中國航天新篇章。

  上述任務完成後,天舟一號將與天宮二號分離,之後從另一側與天宮二號進行二次對接。完成繞飛試驗以後,天舟一號將與天宮二號再次分離,各自獨立飛行3個月。這期間,天舟一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搭載的空間科學試驗。之後,按照計劃,天舟一號第三次實現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交會將用約6個小時完成,將是一次名副其實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除了空中加油和交會對接實驗之外,天舟一號還開展多項科學實驗研究及技術驗證試驗。全部完成上述任務後,天舟一號將受控離軌,隕落至預定安全海域。

  我們相信,天舟一號與長征七號構成的中國載人空間站貨運系統將是引以為傲的夢幻組合,它們攜手將實現中國空間站新的關鍵技術突破,取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