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婦女的妝容講究大全

  現代的女性對於個人的整體妝容及服飾越來越重視,願意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在自身的裝扮上。而在唐朝,美女如雲的朝代女性對於化妝及髮飾更是不亞於今,就讓我們看看與現在的女性有何不同吧。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唐代婦女的妝容講究,希望你喜歡。

  唐代婦女的妝容講究

  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後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唐代婦女黛眉名目甚多,從細而長的“蛾眉”到寬二闊的“廣眉”,應有盡有。《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的眉飾,就是一種廣眉。所謂“花鈿”是兩眉之間的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臥殿簷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鈿除了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製造者。至於面靨,是因為有個貴婦,面頰上有塊斑痕,特點此作為掩飾,眾人覺其妍麗,便競而效之,遂成一時風氣。左1圖為“花鈿妝”婦女;左2圖為“黛眉妝”婦女;左3圖為“花黃妝”婦女。左4圖為“面靨妝”婦女;左5、6圖為“花鈿妝”婦女。

  唐代婦女髮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遊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髮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髮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髮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

  唐代普遍講究穿衣打扮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李巨集對古代服飾很有研究,並且她也《武媚娘傳奇》這部熱播大戲。“很華美,很時尚,看得出,該劇的服裝造型師是下了功夫的。”李巨集介紹:“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家中貧富,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唐朝牛僧孺的《玄怪錄》中記載了一位平民婦女的衣著:“小童捧箱,內有故青裙、白衫子、綠帔子”。再有《仙傳拾遺·許老翁》中說,唐時益州士曹柳某妻,“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羅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

  “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長袖上衣,式樣為窄袖短身。唐代各種文獻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裝,上衣多稱作“衫子”“衫”,如“藕絲衫子柳花裙”“紅衫窄裹小擷臂”“香衫窄袖裁”等。衫一般指單衣,到了冬天,則改用夾衣,也成為“夾衫”。

  李巨集說,當時“衫”的樣式隨著年代的不同流行趨勢也不同。初唐時期流行窄袖衫,詩詞中就有“紅衫窄裹小擷臂”等描述;中晚唐時期,吹來一股西域風,漸漸流行“廣襦”***衫的一種***,袖寬可達四尺,常是宮廷貴婦出席重要公開禮儀活動時穿著,這一點劇中范冰冰的著裝也有體現。

  衫的領子樣式也很複雜,根據出土的唐代陶俑、壁畫等文物可以看出,有直領對襟、交領、圓領對襟、圓領斜襟等多種形式,領型不同,暴露的幅度也大不相同,但不會像電視劇裡那樣不分場合總露著,也不會露那麼多。

  這就要發揮“帔”的作用了。“帔”常用輕透的紗、羅製成,相當於現代的披肩或者圍巾,長約兩米,那時婦女常旋繞於臂頸之間,半掩半露,更顯出一種含蓄美。

  再有就是“裙”,唐朝女子上身著“衫”,下身則穿“裙”。短衫長裙,裙腰繫得很高,在腰部以上,甚至繫於腋下,顯得裙子很長,樣式有點像韓劇裡的韓服。

  唐代著裝講究場合禮儀

  在電視劇《大明宮詞》裡,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曾披著一件羽毛縫製的大氅向武則天“顯擺”,其實這只不過是現代人的想象。當時人們的著裝是很講究場合禮儀的,一向“傲嬌”的太平公主不太可能去穿一件舞姬穿的“工裝”。同樣的,武媚娘打馬球時一定會穿適合運動的窄袖“胡服”***相當於現在的運動裝***,而不可能穿“廣襦”、披“紗帔”,不然就顯得太“二”了。

  穿著不得體會被嘲笑

  再有就是當時的人對著裝很重視,穿著不得體是會被嘲笑的。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描寫一個入宮後受冷落直至孤獨老去的宮女,她剛入宮時“臉似芙蓉胸似玉”,後來“紅顏漸老白髮新”,但因為長期不跟外界往來,不瞭解“流行趨勢”,還穿著她年輕時的衣服“小頭鞵履窄衣裳”,豈不知十幾年過去,這一身兒早已經“out”了,難怪詩人接下來會說“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髮型、妝容也很講究

  李巨集介紹說,唐代女性不僅著裝講究,髮型、妝容更是繁複,並且鼓勵“創新”。光髮髻就有鸚鵡髻、花髻、倭墜髻、墜馬髻等數十種之多,女人化妝再簡單也少不了這些程式: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描斜紅——塗脣脂。“春陰撲翠鈿”“眉間翠鈿深”“鵝黃剪出小花鈿”等詩句都是對唐代婦女貼花鈿的描寫。另外,唐朝的紡織染色技術已經很發達,女性大多喜愛色彩絢麗的裙子。後宮佳麗三千,身上裙子赤橙黃綠青藍紫,頭上髮髻高聳,髮飾叮噹作響,臉上妝容“濃妝淡抹總相宜”,那場景,確實夠讓人眼花繚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