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品種最小的鼠

?,下面小編來為大家解惑。

       

  巢鼠,又稱燕麥鼠,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鼠之一,身長只有6釐米左右,體重5~7克,輕若無物。

  巢鼠尾巴細長,多數接近體長或長於體長,具有纏繞性,可以在茂盛的禾草中靈活地攀爬。巢鼠產於歐亞大陸北部。體型比小家鼠更小,外形與小家鼠相似,與小家鼠最主要區別是上頜門齒後方無缺刻。巢鼠的毛色變化較大,常隨著環境、氣溫、溼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色,臀部周圍毛色比背部毛色更為鮮豔,耳殼具三角形耳瓣,能將耳孔關閉。

  巢鼠在我國也有分佈,在淮河以北或長江以南,或山區、或平原均有分佈,但數量稀少,主要以蘆根等禾本科植物的根莖和昆蟲為食。由於體型小,常用的一般鼠夾不易捕獲。夏季主要築巢於雜草和作物的莖上,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個盤狀巢或在地下挖洞。巢鼠在3~10月間繁殖,懷孕期18~20天,每年繁殖1~4胎,每胎5~8只。巢鼠對農林業雖然危害不大,但在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傳播上有一定意義。已知它是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及鼠疫傳染源之一。

  簡介

  巢鼠,又稱燕麥鼠、圃鼠、矮鼠等,因其在植物杆上造巢,故而得名。除了跳鼠科的北方蹶鼠以外,它們在齧齒類中是最小的代表***Mohr,1954,頁28-30***。分佈地區很廣,從中國的華南、華東、華北直到最北的地方都有;不過其密度是有差異的***東北獸類調查報告,1958年***。

  巢鼠雜食性。喜食玉米、穀子、大豆、稻穀,也吃漿果、茶籽等。在作物成熟前以吃植物的綠色部分為主。其後則啃食糧食。盜食小麥時先將麥穗咬斷,吃掉一部分,其餘拖入巢內。曾有報道可捕捉蝗蟲、蜻蜓,巢內亦曾發現昆蟲殘片。巢內貯存物有草根、芹菜等多種植物。飼養條件下也吃肉皮和糖水。

  通常夜間活動,有時晝夜均活動。白天常見幼鼠在巢內,而母鼠出洞。體小靈活,性喜攀登,常利用尾巴協助四肢在作物穗上或枝條間攀緣覓食。偶爾也可在淺水中游泳

  。巢鼠產於歐亞大陸北部。它的天敵: 貓、貓頭鷹和蛇等。巢鼠是體型最小的鼠類之一,身長5.5-7.5釐米,體重只有5-7克。巢鼠的尾巴具有纏繞性,可以在茂盛的禾草中靈活自由地攀爬。巢鼠產於歐亞大陸北部。

  特徵

  體型比小家鼠更小,外形與小家鼠相似,與小家鼠最主要區別是上頜門齒後方無缺刻,臀部周圍毛色比背部毛色更為鮮豔。耳殼具三角形耳瓣,能將耳孔關閉。

  形態

  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黃色調,腹毛及四肢內側和尾的腹面均純白色;而採自黃山和祁門的標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顯沙黃色,臀部略呈棕黃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淺灰色,毛尖灰白色。

  外形

  外形:屬小型鼠類,體型比小家鼠更小,耳殼短而圓,向前拉僅達眼與耳距離之半,耳殼內具三角形耳瓣,能將耳孔關閉。尾細長,多數接近體長或長於體長。

  毛色

  巢鼠的毛色變化較大,常隨著環境、氣溫、溼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色。我們採自繁昌縣的一隻標本,背毛呈深黃色,臀部毛色更為鮮豔,呈棕紅色,且具光澤。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黃色調,腹毛及四肢內側和尾的腹面均純白色;而採自黃山和祁門的標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顯沙黃色,臀部略呈棕黃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淺灰色,毛尖灰白色。

  頭骨

  頭骨:頭骨狹小,腦顱較隆起,顴弓細弱,顴弓比小家鼠窄,鼻骨比小家鼠短小,鼻骨後緣達不到前頜骨後緣連線,無眶上嵴和顳嵴,頂骨和頂間骨的聯合縫在中部平直,麗側成兩鈍角而小家鼠頂骨和頂間骨的縫不平直而成一銳角。

  牙齒

  牙齒:門齒後方無缺刻,上頜笫一臼齒具3橫嵴,第一橫嵴上有3個齒突,中齒突最大,外齒突最小,內齒突仲向下方。第二橫嵴與第一橫嵴棚似,第3橫嵴3個齒突較發達,但齒突問距離較小,因而齒突高度顯得較短。第二上臼齒與第一上臼齒相似。第三上臼齒較小,第三橫列齒突不明顯。

  棲息地

  巢鼠在安徽省不論是淮河以北或長江以南,或山區、或平原均有分佈。但數量稀少。由於體型小,我們常用的一般鼠鋏不易捕獲,據潁上縣群眾反映,巢鼠有時築巢於蘆葦上,蒙城、太和群眾反映,巢鼠常棲居於麥田中,作窩於麥秸之上。從我們捕捉的幾隻標本來看,其中3只是從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地的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捕捉的,1只是在東至縣剛剛開墾的湖灘草地中捕捉的,還有1只是在繁昌縣江灘葦地捕捉的。巢鼠在本省雖然分佈廣泛,但數量稀少。在十數年鼠類調查中,僅捕獲到數只標本,這可能與我們捕鼠工具有關係。巢鼠體型小,而我們用的鼠鋏較大。巢穴築於草叢中,材料因地而異。巢球狀,是葉片造成,每個巢由20~30片葉子精巧搭築。營巢時用牙齒將葉片撕成許多細條,順從葉子的趨勢捲曲;巢壁分為3層,外層粗糙,中層較細,內層細軟。有的用草莖架在一起,內襯細軟草葉。巢距地面約40cm,通常只有1個出口。從洞口的開閉,可判斷是否有鼠。有鼠則出口封閉。繁殖期鼠巢擴大。巢的數量分佈不均勻,一般每平方米為1~6個,數量高時,達8、9個。冬季巢鼠在草垛造窩或地下挖洞……草垛中的巢呈盤狀,體積小,巢壁厚,中間有凹陷。如被破壞即在窩下用草重建圓團狀的地面巢。有洞口3~5個,洞道簡單或複雜。複雜的洞穴有倉庫,可儲0.5~1.5kg貯糧。春、夏季節巢鼠會將其廢棄,另築新巢。

  食性

  從東至縣湖灘捕捉的1只巢鼠胃內容物看,主要為蘆根,荊三稜等禾本科植物的根莖。在祁門和黃山闊葉林內捕捉的2只巢鼠,胃內容物主要為茶籽、毛慄、苔蘚、地衣等,另外還有昆蟲幾丁質外殼。

  洞穴

  據杜增瑞等***1959***報道,夏季巢鼠在雜草和作物的莖上把許多草莖架在一起,用植物葉子造一個球形巢,大小與拳頭相似,只有一個巢口。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個盤狀巢或在地下挖洞。

  繁殖

  每年3~10月為繁殖期,妊娠期為18~20天。每年可產1~4胎,每胎產5~8仔。幼鼠出生後8~9天睜眼,15天即可獨立行動。種群數量高峰與農作物的成熟期基本一致。據東北獸類調查報告報道及杜增瑞等***1959***報道,巢鼠在東北每胎以6-9只居多。A.Ⅱ.庫加金***1959***報道,巢鼠在蘇聯3-10月間繁殖,懷孕期18-20天,每年繁殖1-4胎,每胎5-8只。

  分佈

  本種廣佈於歐亞大陸,國內見於南北各地,如東北三省、河北、陝西、甘肅、碣建、廣東、廣西、臺灣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標本採集於繁昌縣、東至縣、祁門縣及黃山芙蓉居和大別山山地的霍山青楓嶺。

  科屬

  鼠科有500,是哺乳動物的第二大科,其成員非常多樣化,可以分成幾個亞科,其中多數成員屬於鼠亞科。鼠科中鼠屬的黑家鼠、褐家鼠和小鼠屬的小家鼠隨著人類到達了世界各地,是最成功最常見的哺乳動物,一般視為害獸,也被培養出白化品種供醫藥試驗用。除了人為擴散的種類外,鼠科的自然分佈則只限於舊大陸,其中有不少種類分佈侷限,也有一些種類瀕於滅絕或者已經滅絕。鼠科有兩個分佈中心,

  刺鼠一個分佈中心是亞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帶,其中以南洋群島屬種最為豐富,另一個分佈中心是非洲,其種類少於上一地區。這兩個地區分別擁有各自的屬種,只有小鼠屬mus等極少數為兩個地區所共有。除了隨著人類傳播的幾種家鼠以外,鼠科只有姬鼠屬和巢鼠屬兩個屬可見於歐洲和亞洲北部,擬家鼠等少數種類分佈於亞洲其它地區以外,鼠科的其它種類均侷限於這兩個地區,其中巢鼠屬僅巢鼠一種,分佈於歐亞大陸廣大地區,體小輕盈,是體型最小的齧齒類之一,尾部具纏繞性,可以在禾草上攀爬,又稱舊大陸禾鼠,與新大陸倉鼠類真正的禾鼠相對應。鼠科成員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形態和習性都比較多樣化。典型的鼠科成員形態和習性與家鼠類似,但也有些則有較大區別,如澳洲的澳洲水鼠體型較大,體重可達一公斤,半水棲性,以魚和其它水生動物為食;澳洲的竄鼠為雙足跳躍行動,主要生活於荒漠地帶,類似美洲的更格盧鼠;非洲的刺鼠、琉球群島的琉球刺鼠和從睡鼠亞科移入的刺睡鼠***刺毛鼠***等身上的毛成為了有保護作用的棘刺;還有不少種類適應樹棲生活。鼠科中光是鼠屬一個屬內就有水棲、樹棲以及有刺成員等多種不同的成員。鼠屬是齧齒類最大的一個屬,也是最混亂的一個屬,有人認為超過180種,是哺乳動物的最大一屬,也有人將一些成員合併或移出,只剩下分佈基本限於東南亞和大洋洲的大約80種,種類少於食蟲目麝鼩屬,但即使這樣,仍然是齧齒目的最大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