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歷史人物故事
歷史故事即生動又有趣,符合現代初中生的心理狀態,而且也更符合現代初中思維發展的需要,同時,巧妙地講解歷史故事也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最後,講故事的題材也進一步符合歷史課程的需要。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乾隆為何看重和珅
歷代被處死的貪汙犯中,和珅的死是最從容、最雅緻的一個。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上午,皇帝派人送來一條白練。和珅見到白練之後,索筆題詩一首:
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
他時水泛含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
一個在臨死前能寫出這樣充滿禪意詩句的人,應該是個有一點深度,有一點悟性,有一點定力的人。目光銳利的乾隆本也不會讓一個平庸之輩處於離自己最近的位置上。
事實上,對和珅的全面定位應該是政治家、經濟官僚、詩人、學者、藝術鑑賞家和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在乾隆後期,他在整頓國家財政制度、管理文化事務,特別是外交事務方面,都做出了相當傑出的貢獻。他主編了《四庫全書》《大清一統志》《三通》等大型叢書,《紅樓夢》能流行於世,據說他的功勞尤大;因為精通多種語言,所以和珅實際上充任了當時的外交部長,曾多次負責接待朝鮮、英國等國的使臣。英使馬戛爾尼曾評論和珅說,和珅在談判中“保持了他尊嚴的身份”,“態度和藹可親,對問題的認識尖銳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僅這些才能,已經足以使乾隆離不開他。更何況和珅還有另一項為皇帝所急需的天賦,那就是理財。
除了不死讀書、興趣廣泛、注重人際溝通技巧外,和珅身上還有許多其他的“現代氣質”,比如財富觀念。
傳統士大夫往往拙於理財,而和珅卻有著天生的商業頭腦。傳統社會中的財富觀念是靜態的,人們有了錢,第一選擇永遠是買地,把流動資產化為固定資產,“入土為安”。而和珅卻深通現金流動起來後的巨大威力。在不動產與現金面前,他顯然對現金更感興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莊頭許五德與他人發生矛盾,託和珅幫忙打官司,並答應“事後或送地六十頃,或銀一萬兩”。和珅聽後明確表示,“不要地畝,要銀一萬兩”。他的貪汙受賄所得,一小部分用於擴大不動產,更多的部分,則用於各種工商業投資,其範圍涵蓋了金融、地產、礦山、物流、醫藥、商業等許多行業。他在北京城內擁有當鋪12座,其中永慶當、慶餘當、恆興當、恆聚當等,都是典當業巨頭。他還經營印鋪、賬局、瓷器鋪、藥鋪、古玩鋪、弓箭鋪、櫃箱鋪、鞍氈鋪、糧食店、酒店、槓房、石灰窯等。此外,他家還專門備了80輛大馬車,從事運輸業。這些行業的收益率,當然遠遠高於地租。就是那些不動產,他也儘可能選擇用來出租。據後來抄家官員統計,和珅僅在北京就有出租房屋35處,“一千零一間半”,“每年共取租銀一千二百六十八兩三錢,取租錢四千四百九十二吊二百四十文”。***故宮博物院《史料旬刊》***可以說,只要是賺錢快的行業,就有和珅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採礦業由於風險巨大,管理複雜,投資多,見效慢,一般人不敢經營,和珅卻敢於嘗試。他看中煤礦業是朝陽產業,曾投巨資在門頭溝和香山兩地開了煤礦。和珅巨大家業的積累,貪腐所得當然是大頭,但是他自己的投資收益也並非無足輕重。
傳統士人往往恥於談錢,和珅卻有著強烈的契約意識,在金錢面前親兄弟明算賬,雖然至親好友也毫不含糊。他的外祖父伍彌泰官至大學士,向他借過2000兩銀子,他擔心外祖父不能及時還賬,逼著老頭拿自家地契抵押,“取田契價值相當者署卷歸償”。***《郎潛紀聞》***他嶽祖父英廉的孫子向他借錢,也是拿地契為抵押品才借出去的。***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檔案《內務府來文》***他親舅舅明保向他借了15000兩白銀,他規定每月一分起息,連本帶利滾到21450兩。他貼身家人傅明向他借銀1000兩,答應如到期不能還清,便從其“每月工食內坐扣”。不久傅明身亡,和珅並不念其效勞一生而免除債務,而是令其子花沙布代替還債。並且每月規定按7釐起利,加上以前所欠利銀200兩,共計1200兩。因為對金錢的熱愛,和珅甚至親自擔任家裡的會計和出納:“和相……出入金銀,無不持籌握算,親為稱兌。”***《嘯亭雜錄》***
成為乾隆皇帝的私人助理後,他的經營天才迅速得到了體現,並迅速得到乾隆的重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出任內務府大臣。在此之前,這個負責皇室財政的機構經常是入不敷出。“本府進項不敷用時,檄取戶部庫銀以為接濟。”而他就任之後不久,就面貌一新,不但彌補了以前的赤字,還出現了盈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加派他充任崇文門稅務監督,在他的經營下,這個稅關收入一下子躍居全國30多個稅關的前幾位。這兩炮打響,乾隆對和珅的理財本領愈加刮目,所謂“晚年依毗益篤”。所有與財政有關的部門漸漸都劃歸和珅一人把持,他先後任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管理戶部三庫、內務府大臣。“伊竟將戶部事務一人把持,變更成例,不許部臣參議一字。”
篇二:管仲茅草換黃金
公元前656年春季,中國大地上即將爆發一場大規模的南北戰爭。以齊國為首,成員國包括魯、宋、陳、衛、鄭、曹的北方聯盟軍,大張旗鼓南下,討伐南方第一大國:楚國。
當時的盟軍總司令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總參謀長是齊國國相管仲。看著這陣勢,南部的楚國心裡有點發虛,派了使者去盟軍陣營做解釋工作。楚國使者裝成很無辜的樣子問:“我們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國家,沒怨沒仇的,打我幹嗎呀?”
盟軍的總參謀長管仲接見了南方代表,他說:“你們楚國惡意扣押自己國家的特產物資——白茅草,造成特有原材料短缺,陰謀破壞祭神儀式,弄得每次舉行祭神大典的時候,沒法過濾酒水。”
後來,憚於國際輿論和楚國的險峻地形,南北雙方沒有開戰,齊楚兩國籤個和約就完事了。不過,這場戰爭卻可能會哄抬一種商品的物價——白茅草。這麼一道程式,讓白茅這種“無人知道、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草,身價百倍。宗教意義上的身價,導致經濟意義上的身價抬高,以至於差點成為周朝南北開火的藉口。藉著一根草,做政治軍事上的炒作,做經濟上的炒作,齊國的炒作功夫算是做到家了。
齊桓公時期炒作白茅草,還不止上面一回。周朝混到春秋時代,面臨一個財政上的難題:經費不足。偏偏那個時候挑起重擔的是齊國,齊桓公精心包裝了一個樹立自己品牌的口號:尊王攘夷。攘夷不難,加強軍事力量,拳頭狠一點,狠狠揍幾個小無賴國家就行;尊王不容易啊,大家都愛欠周朝俱樂部的會費,真金白銀的事,總不至於齊國替兄弟國家墊付吧?也不至於開著戰車去催會費吧?
齊桓公正為這事愁著,管仲出主意了:“這個容易,江淮一帶有種草本植物學名叫茅草。我們請周朝天子派軍隊將這一塊地段暫時控制起來,然後釋出訊息:周朝要去泰山舉辦祭神會議,要參加會議的,自帶江淮之間的特產茅草織成的墊子來坐,會場不備凳。進入會場前要嚴格檢查墊子,不是我們要求的貨,敬請離場,開除會員資格。”
此令一出,各國紛紛派人去江淮間取茅草織墊子。趕到茅草產地時,周朝的軍隊早在那裡候著。要取茅草,行,拿黃金來。既然天下人都來取,價格也該貴點,一捆茅草就100兩黃金吧。茅草比黃金還貴,三天之內,天下的黃金向周天子手裡集中,他賺得缽滿盆滿,周王朝居然7年不用收會費。
管仲不僅炒茅草,連石頭也能炒,炒出金燦燦的黃金來。某年,齊桓公哭窮:“我想攢點錢去交會費,有法子嗎?”國務卿管仲想出一個石頭變金子的主意:“我們在陰裡這地方搞個大工程,建個摩天大樓,這樓呀,三重門,九道城門。這是天下第一城,品牌打出去了,然後雕刻天下第一城的紀念品——石璧,按照尺寸賣,一尺的賣一萬錢,八寸的賣八千錢,七寸的賣七千錢,以此類推制定銷售價:然後和周王室串通好,讓天下諸侯去周朝紀念堂觀禮,規定:凡是參觀者必須得佩戴我們齊國生產的石璧。”
觀禮是一場程式,石璧是這場程式必不可少的軟體,軟體權由周天子和齊國聯手操作,賺錢的事,周朝天子幹嗎不答應?於是,一場觀禮,幾塊沒有多少附加值的石璧,天下黃金紛紛向生產石璧的齊國集中。齊國政府手裡有了黃金,國內8年免稅。
管仲是位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的經濟專家,他為齊國制定的經濟政策,不只是取得貿易順差而已,而是把別人的經濟命脈掐住,牽著國際市場的鼻子走。
有一回,齊桓公問管仲:“楚國產黃金,我國產鹽,燕國也產鹽,你說這經濟格局該怎麼利用?”管仲說:“資源多了是好事,但管理利用不好,再好的資源也要變賤,我有個法子,能把楚國的黃金變到我們這邊來,咱們齊國的男子不耕種就有飯吃,咱們齊國的女子不用織布就有衣穿。”
在管仲的建議下,齊桓公下令集中全國力量砍柴煮海水製鹽,一面燒製一面儲存,從頭一年的十月到第二年的正月,國庫裡儲存了36000鍾食用鹽;與此同時,用行政命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制鹽,杜絕政府以外的民間生產食鹽行為,集中一切生產優勢,坐地逼著鹽價上漲。不久,鹽價上漲十倍。這些高價鹽肯定不能留在國內消費,要把它們放到國際市場上去。對於魏國、趙國、宋國、衛國這些國家而言,鹽是戰略物資,又要消耗,又要儲存,沒它的話,全國人民都會浮腫,用鹽量尤其大。
齊國的高價鹽流入以上這些把鹽看作親爹的國家,一下子換來11000斤黃金。齊桓公拿著這些黃金儲備問管仲:“接下來咋辦?”管仲又出了一個主意:凡是來納貢的繳稅的,都得用黃金,不是黃金我不收,這時齊桓公手裡的黃金價格因此而往上躥。
篇三:狄仁傑不好奇
一次,君臣議政後退朝。武則天離開御座,叫住欲轉身離去的狄仁傑,君臣站在朝堂上聊天。武則天著實誇讚了一番狄仁傑在地方任職時的政績,忽然話鋒一轉,問狄仁傑:“你在州縣幹得那麼好,你知道朝堂上有多少心懷叵測之人在打你的小報告,惡言貶低你嗎?他們都想通過我的手整治你。”狄仁傑心中一凜,一時不明白皇帝是何用意。武則天目光灼灼地望著狄仁傑,又說道:“你要想知道朝中都是誰在打你的小報告,我就告訴你。”
狄仁傑此時才明瞭女皇的用意,遂一揖到地:“我不感到好奇,也不想知道。”
武則天很驚訝:“你不相信我?”
狄仁傑急忙解釋道:“不是我不相信陛下您,而是我不相信我自己。”
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
狄仁傑婉拒武則天“我不好奇”,其實是容人的大智慧,也客觀上避免了臣僚間無休止的暗鬥。同時,也用自己的方式鞭撻那些心術不端之人,言簡意深。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