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家黃道婆的人生
黃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 ;具體內容如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黃道婆,又稱黃婆,生於南宋末年,原是松江府烏泥涇鎮***在今上海徐彙區***人。她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為生活所逼,十二三歲就賣給人家當童養媳。她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紡紗織布,擔負著繁重的勞動,還要遭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她忍受不了這種非人的生活,一天半夜,偷偷地逃了出來,躲進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隨船飄泊到海南黎族地區。
黃道婆出現在了崖州***今海南三亞西北***崖城鎮內草村,她的衣服又破又舊,站在一個黎族老大媽家的屋簷***yán***下渾身發抖。守門的黃狗汪汪吼叫,嚇得她膽戰心驚。正當她想拔腿逃走時,老大媽開門出來,看見她可憐的模樣,就把她拉進屋裡,給她換上黎族人穿的桶裙,讓她喝幾口山蘭玉液驅寒,然後便問起她的家世來。
黎族老大媽聽了黃道婆的哭訴,流下了同情的眼淚。從此,大媽就認她為女兒,在生活上給予她無微不至的照顧。
由於海南島盛產木棉,黃道婆從黎族人民那裡學到了精湛***zhàn***的紡棉織布技術。黃道婆看見黎族婦女的紡織技術和工具都比她家鄉的先進。在她家鄉江南,棉子要用手剝,效率很低;彈花只用小竹弓,彈出的棉絮不夠鬆軟。而黎族婦女使用的紡織工具踏車,既輕巧,又靈活,織出的布精細美觀。心靈手巧的黃道婆很快就掌握了黎族的紡織技術和工藝,織出的花布色彩鮮豔,上面有各種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等花紋圖案,做成桶裙、被面令人賞心悅目,村裡人都非常讚歎。
黃道婆的名氣很快傳向四方。有一天,一個外地商人竄進她家,蠻橫地要用高價收買她的紡織精品,說是要作為貢品獻給皇帝。黃道婆見來者不善,婉言謝絕道:“我織布自己穿還不夠呢,哪有多餘的東西出賣?”
商人威脅說:“你寧願自己沒有穿,也不能不獻給皇帝!不拿出來你擔當得起罪責嗎?”
黃道婆毫不客氣地回答:“你們有錢人以為出了錢就什麼事情都能辦到嗎?你要把貢品獻給皇帝,請你自己去織吧!”
大媽也在一旁幫她說話,那商人惱羞成怒,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黃道婆在海南黎鄉生活了三十多年,雖然吃穿不愁,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家鄉。元朝至元年間***約公元1295——1296年***,她帶著黎族人民創造的先進紡織工具和技術,依依不捨地告別了黎族同胞,乘船回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松江烏泥涇。
黃道婆重回故鄉的時候,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紡織技術還是很落後。黃道婆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與當地群眾一起,對當地落後的紡織技術和工具作了大膽改革。
在剝除棉籽方面,黃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攪車介紹過來。攪車是由裝在機架上的兩根碾***niǎn***軸組成,兩軸靠搖臂向相反方向轉動,把棉花喂進兩軸間的空隙碾軋,棉籽就被擠出來,棉纖維***皮棉***被帶到前面。攪車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彈鬆棉花的過程中,黃道婆把彈花用的弓從一尺多長改成四尺多長;用繩弦代替線弦;不用檀***tán***木做的椎子擊弦彈棉,代替了手指彈拔。這樣彈出的棉花均勻細膩,提高了紗和布的質量。在紡車方面,黃道婆跟木工師傅一起,經過反覆實驗,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dìng***棉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在黃道婆的帶領下,烏泥涇從事紡織業的人越來越多。烏泥涇的棉紡織技術和新裝置傳遍了江浙一帶,使松江一度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
黃道婆回鄉後沒幾年就離開了人世。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