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海戰的歷史介紹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國
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二個主要戰役。這個戰役是在平壤激戰的第三天,即1894年9月17日打響的。
黃海海戰,與陸地上的平壤之戰是相聯絡的。在日本陸軍進攻朝鮮的時候,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主要任務:一是由日本本土向朝鮮戰場運送陸軍;二是從海上牽制北洋海軍,使其不能全力支援平壤之戰。因此,在平壤陷落之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始終採取的是迴避方針,不肯與北洋海軍正面交鋒。
當時,北洋大臣李鴻章所堅持的方針,是保守的、消極的方針。他的方針主要有兩條:一是保船,二是避戰。極力反對丁汝昌和北洋艦隊廣大愛國將領“主動出擊、尋敵決戰”的戰略方針,並把北洋艦隊遊弋海上的活動範圍,嚴格限制在大同江口至威海衛一線。丁汝昌主動出擊的主張,在李鴻章的壓制下,是很難有所作為的。由於李鴻章戰略上的錯誤,使日本海軍“以海上應援陸軍”的作戰計劃得以順利實施,為日本陸軍攻佔平壤、控制朝鮮製造了有利條件。日本陸軍攻佔平壤後,日本海軍立即變“迴避作戰”的方針為“主動攻擊”的方針了。因此,平壤陷落的第三天,即9月1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便在鴨綠江大東溝附近的海面上挑起了一場激烈的海戰——黃海海戰。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艦隊護送招商局輪船運兵至鴨綠江口大東溝登陸。不料這一軍事祕密事先已被日本從美國人那兒得知。17日上午北洋艦隊準備返航時,突遭日本聯合艦隊襲擊。丁汝昌立即下令迎戰,列成人字隊陣的北洋艦隊,以定遠、鎮遠居中直撲敵艦。戰鬥開始時,定遠發炮震塌飛橋***一說被敵炮擊塌,不確***,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被摔傷,隨之信旗被毀,各艦失去指揮。
日艦利用航速快、速射炮位多的優勢,避開北洋艦隊定遠、鎮遠兩主力艦,繞向北洋艦隊側後,以左右舷炮轟擊兩翼小艦,而以首炮狂轟定、鎮兩艦背後,致使北洋艦隊隊形混亂,陷入被動局面。致遠號和經遠號重創後在管帶鄧世昌和林永升指揮下,奮力衝向敵艦,直至中魚雷相繼沉沒。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艘北洋主力艦,在被敵艦分隔包圍的逆境中,反而越戰越勇、拼死搏鬥。定遠號管帶兼總兵劉步贍,負起全部督戰的重任,鎮定自若地指揮戰鬥,給予敵旗艦以致命的重創。戰鬥持續了約五小時***12時50分海戰開始***,日本艦隊首先撤離,北洋艦隊亦返回旅順。是役北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被擊沉,揚威、廣甲自毀,另有六艘受創,死傷管帶以下官兵一千餘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鬆島及赤城、吉野、比睿、西京丸受重創,死傷艦長以下官兵六百餘人。
經此一戰,日本控制了制海權。
延伸閱讀:
這場歷時五個小時,被西方人稱為“近數十年歐洲各國所未有”的黃海大海戰,不論其兵力之多,時間之長,以及戰鬥的激烈,的確都是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的。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共損失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廣甲五艦,死傷兵員約八百餘人。日本聯合艦隊官兵死傷約三百人。中日雙方損失比較,在兵員傷亡方面,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約為三與一之比;在艦船損失方面,北洋艦隊先後沉沒軍艦五艘,合計九千一百九十六噸。其他各艦也均程度不同的遭受創傷。日本聯合艦隊五艘軍艦受重傷,但未沉一艘。
由此可以看出,黃海海戰的結局,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非完敗。日軍獲勝,但非完勝。特別是日艦遭定遠、鎮遠的沉重打擊,餘悸未消。因此,黃海海戰後,日本聯合艦隊並沒有發動主動進攻。但是,海戰後,日本帝國主義極力大肆宣揚什麼黃海海戰是日本海軍的“大勝”、“奇捷”,用以欺騙世界輿論。而清政府中的一些投降主義者,則故意誇大損失,散佈失敗主義情緒,瓦解鬥志,渙散士氣,為妥協求和製造輿論。有些甲午中日戰爭史的論著,也簡單地把黃海海戰說成是中國大敗,把北洋海軍描寫得漆黑一團,一無是處,誇大了中國海軍的陰暗面,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