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禕怎麼死的

  費禕是蜀漢四相之一,諸葛亮去世之後,基本就是費禕和蔣琬在掌權。那麼?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費禕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費禕是蜀漢四相之一,諸葛亮去世之後,基本就是費禕和蔣琬在掌權,但是可惜最後費禕被刺殺而死,這個諸葛亮的接班人就這樣被殺害了。

  253年正月初一,蜀漢大費禕在漢壽大會諸將,舉行歲首宴會。正值新春佳節,費禕不覺間多喝了幾杯,歡飲沉醉,並未防備。不料此時左郭修突下毒手,在酒席宴間拔出利刃,將費禕當場刺死。費禕被刺的訊息震驚三國,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他可是當時蜀漢政權的一把手。郭修又是何許人也?他為何要刺殺費禕?這樁震驚三國的謀殺案到底有著怎樣的內幕呢?

  據孫盛的《魏氏春秋》記載,郭修***一說叫郭循***一向有功績德行,在隴西一代頗具盛名。後來姜維攻略隴西,郭修被俘被迫投降蜀漢,後被封為左之職。但郭脩一直不願成為蜀臣,總想找機會刺殺劉禪,利用平日向劉禪道賀的時機,一邊拜一邊趨前,希望接近劉禪,卻總是被其左右阻隔,因此難以得手,於是郭脩選擇刺殺蜀漢權臣費禕。

  費禕被刺死後,郭修自然也難逃一死。訊息傳到曹魏,魏主曹芳下詔褒獎,稱讚郭修“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費禕被刺案似乎很簡單,魏國降將郭修心懷故國,不惜捨生取義的行為。但細細推敲,卻可以發現一些不同尋常的蛛絲馬跡,而這些線索紛紛指向蜀漢衛姜維。

  費禕在執政期間,秉承防守的原則,對內休養生息,對外保境安民。但他的這種政策卻遭到衛姜維的反對。姜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姜維每次想大舉北伐,都被費禕裁製,只不過給他一萬人。

  費禕還對姜維說:“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這自然招致了姜維的不滿,姜維其實並不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其實他心有城府,頗有心計,據記載“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姜維一心執著於功名,暗中招募死士。武將想建功立業,就必須上戰場。可以說費禕的保守政策,限制了姜維的一展雄才、建立功業的野心。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凶手郭修當年是姜維俘獲的,而姜維也生活在隴西一帶,可以說和郭修有同鄉之誼。另外,郭修在蜀漢內部升遷極快,不太可能跟姜維的提拔、保舉無關。我們不妨大膽推測,好養死士的姜維在俘獲郭修後,將他招募到自己的陣營,再利用他降將的身份刺殺,這樣自己也能撇清嫌疑。

  後來的事實證明,費禕被刺殺後,姜維獲利最大。“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也就是說費禕在春天被刺,當年夏天姜維就率數萬人北伐,注意不再是一萬人了。短短一行字,似乎不難發現姜維那迫不及待北伐,以求建立功業的心情。費禕死後的第十年,蜀漢滅亡,期間姜維竟然進行六次北伐。可見費禕一死,姜維是最大的受益者。

  姜維連年征戰,耗損國力,將蜀漢政權徹底拖垮。263年,曹魏18萬大軍西征,後主劉禪出降,此時蜀漢全國僅有90萬人,10萬軍隊。費禕和姜維並無私怨,但政見不同而產生的仇怨有時可能會超過私人恩怨。

  費禕生平事蹟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曾經提到費禕這個人,費禕是何許人也,也許有不少人有疑問,其實費禕是蜀漢四相之一,是三國時蜀漢名臣,其他三人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董允。

  深得諸葛亮所器重,曾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羊茞等人以辭鋒論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至,始終不為所屈。孫權甚異其才,自禮遇之,費禕也因常使吳。北伐時為中護軍,又轉為司馬。當時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坐常爭論,費禕常為二人諫喻,兩相匡護,以盡其用。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再遷大,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性格謙素甚廉,家無餘財。後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死後,葬於今廣元市昭化古城城西,墓碑為清朝光緒年間昭化知縣吳光耀所立,墓誌銘為其長女所書。

  費禕,字文偉,江夏鄳縣人。費禕少時喪父,跟隨族父費伯仁生活。伯仁之姑,正是益州牧劉璋之母。劉璋遣使迎接費伯仁,費伯仁便帶著費禕遊學入蜀。後來劉備平定蜀中,費禕便留在益土,並與汝南人許叔龍、南郡人董允齊名。其時許靖喪子,董允與費禕正要一起到功出席葬禮。董允向其父董和請求車駕,董和便遣一乘開後鹿車給二人。董允見此,面有難色,費禕卻從容走前先上鹿車。及至喪所時,諸葛亮及國中諸貴人均已齊集,而備有車乘的人甚少,董允神色猶未泰,而費禕卻晏然自若。駕車人回來後,董和問及備細,知其如此,於是向兒子道:“我常常以為你跟文偉***費禕字***之間的優劣未可分別,但從今以後,我對這個問題不再有疑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