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的典故介紹

  施姓後裔生活在浣紗溪畔。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溪。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西施原本是一個浣紗女,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通俗意義上的洗衣女。但是由於西施天生長得美麗,而且浣紗的姿態格外優美動人,自然名聲遠播。西施與范蠡相遇,感覺自己遇到了對的人,無奈被自己愛的人是一個愛權力過於自己的人。

  越王勾踐在被吳王奴隸三年後,回國便臥薪嚐膽,商量復國大計。在如此危難的國難之際,西施一個弱女子忍辱負重,以自己報效給越國,和鄭旦美人一起被越王勾踐當作求和禮物送給吳王夫差。而越王則準備積蓄越國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一舉消滅吳國。

  西施憑藉自己傾國傾城的美貌,和她那高超的琴棋,以及天籟的歌聲和絕美的舞姿,致使貪圖美色的吳王每天都沉迷於後宮和酒色,終日不理會朝政。吳王夫差對於西施是十分寵愛的,他一見到西施,可謂是驚為天人,完全被西施迷住了。

  吳王還為西施建了許許多多的宮廷,來賞賜西施。所以吳國的實力一日不如一日,逐漸衰退。於是乎,後來西施和宮外的越國裡應外合,在一系列的計謀部署下,越王勾踐終於一舉滅了吳國,一報當年的恥辱,也不負越國人民的期望。當然,這也靠西施的忍辱負重,是為了越國的復國,一個女子有這樣的胸懷和使命感著實不易。

  西施傳奇的故事,為後人們所讚頌。所以至今關於西施的書籍電影電視劇都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見西施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地位之高。

  西施後人

  西施把吳王迷惑得可以說是眾叛親離,根本無心於國事,這為勾踐的對於越國的東山再起起到了掩護的作用。由此西施表現出了一個愛國女子的思想情操。最後,吳國終被越王勾踐所滅。後來有人傳說,吳國被越王滅後,西施終於離開了越國,和自己所愛之人范蠡,一起泛舟於五湖,後來他們下落不明,不知所終。

  西施的長相可謂沉魚落雁,有芙蓉之貌。她出生的地方是在浙江的諸暨,那裡的一個苧蘿村,那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民風淳樸。自然好的環境的薰陶,使西施擁有江南女子特有的溫柔和氣質,她的美好像娟娟細流,充滿了韻味。

  西施的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的很廣泛,她的原名叫做夷光,也就是施夷光。西施是我國戰國時期越國的一個以砍柴為生的老頭的女兒。因為西施的父親是施姓,加上他們家住在西村,所以大家都叫她西施。

  西施的後人如今在距離桐廬縣的分水鎮上的百歲坊10里路遠的裡範家,那裡就是正規化家族。據說那裡的人是當年范蠡和西施的後代。那裡原來叫做蠡湖村,根據那裡的家譜歷史所記載,范蠡和西施逃離越國後,來到此地生活。

  范蠡當時開過水渠,將它命名為範渠,范蠡當年養魚的池塘將它命名為蠡湖,所以這些證據可以證明西施范蠡的後代就是在裡範家,也就是蠡湖村。正規化家族的子孫為先人的貢獻和犧牲自己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