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蛇是什麼

  《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巴蛇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巴蛇的出處

  《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後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巴蛇吞象的故事

  傳說,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非常可憐.農民就把它揣在懷裡,帶回家中餵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裡,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它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採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又過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隻眼珠,皇后的眼睛復明了,農民遂當上宰相,他當上宰相後,養尊處優,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怕哪一天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於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裡,再也沒回來。

  巴蛇本來不是凶獸,也不主動傷人,而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招惹巴蛇,這種貪得無厭的行為也只有人類才能做得出來了。巴蛇原只是《山海經》中的一種怪獸,在後人的成語故事中被謠傳成會吃人的大怪獸,巴蛇其實也很冤枉的。

  后羿苦鬥巴蛇的傳說

  巴蛇又粗又長,鱗片堅硬如鐵,裹在身上像是穿上厚厚的鎧甲。它張口能吞整隻大象,大象在它肚裡慢慢消化,三年後才吐出象骨,巴蛇在湖中興風作浪,打翻船隻,吞食落水的人,它還伏在水邊襲擊行走的人。本來是綠波盪漾,岸柳成份,鵝鴨成群.飛舟迎浪的美麗洞庭湖,現在成了人跡罕見的可怕地帶.

  后羿駕了一葉小舟在洞庭湖上尋找巴蛇,找了很長時間也不到它的蹤影。突然間湖心冒出了一座"小山",小山迅速地移動著。后羿仔細一看正是巴蛇。

  巴蛇高昂著它碩大無比的頭,伸著枝權般的紅舌,湧起巨大的波濤,直向後羿的小船衝出來。后羿拔箭迎面射去,可是箭在巴蛇身上彈了一下就落入水中。

  巴蛇憤怒了,加速向後羿衝來。巨浪把後後羿的小船一會兒拋上浪尖,一會兒送進波谷。

  后羿穩穩地站在小船上,隨著顛簸的小船一上一下。他拔劍在手靜候著巴蛇,當巴蛇張起如山洞般的大口.想要一口吞下他時,只見后羿敏捷地一晃,由小船飛身騎到巴蛇身上,舉起利劍向巴蛇的頸項砍去。

  巴蛇的鱗甲雖堅如鋼鐵,到底抵擋不住后羿神劍的力量。一股腥臭的鮮血從傷口噴出,立即染紅了湖水。

  巴蛇疼得噝噝直叫,捲起尾巴撲打后羿,后羿趁勢用力一揮,巴蛇的尾巴被齊截截地斬了下來"砰"地一聲落入湖中。后羿又用雙手舉劍連連巴蛇的頭部猛刺,巴蛇在水中掙扎了一番,終於浮在水上不動了。

  湖邊擠滿了聞訊趕來的漁民,見巴蛇被殺死,一齊發出了震天的歡呼聲。后羿叫他們把巴蛇拖上岸,把蛇肉分給漁民們吃,剩下的骨頭竟堆成了一座陵,人們便叫它為"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