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國神比干簡介

  比干是一位忠君愛國的仁者,後世被中國人塑造成官神和財神。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比干人物簡介

  比干***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63年***,商朝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師***丞相***神靈。比干20歲以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商紂王;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紂王暴虐荒淫,比干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

  比干人物生平

  比干是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幹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濫用重刑,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

  比干夫人媯氏甫孕三月,害怕禍及到身,逃出朝歌,在長林***今河南省淇縣,古朝歌***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周武王伐紂,天下大定,四處尋找比干後人,得知其遺孤生於長林,於是因林而命氏,賜林姓,改名為堅,並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縣***,比干則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後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周武王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巨集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諡“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此外, 還有比干嶺、比干墓***殷比干墓***。

  周文王將伏羲的演卦滲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並進一步推演為64卦,使之成為六經之首,完成了《周易》。比干諫死後,周文王《易系詞》:比干“是故蓍之德,國而神”。周武王克商消滅暴君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干的墳墓,封比干國神,命三千年後才可發揚光大,派閎夭立放銅盤銘。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孔子說的周染與殷禮損益可以知道。可見,古今對比卻是事實。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銅盤銘:封軒轅王子比干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幹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

  比干挖心

  史書上記載紂王的種種劣跡完全能讓讀者忘記他曾經的功勞,而且每一樁都少不了壞女人妲己。紂王有次正和妲己飲酒,遠遠望見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經過河而去,老的落在後面猶豫不前。紂王說: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紂王就命士兵把兩人抓來,用斧子砸開他們的腿骨讓妲己看。這條河從此被叫做“折脛河”。 比干看到紂王的所作所為,就坦率地直諫,並帶著他去太廟祭祀祖宗,給他講歷代先王的故事:商湯創業時的艱難,盤庚用茅草蓋屋,武丁和奴隸一起砍柴鋤地,祖甲約束自己,喝酒從來不過3杯,唯恐過量誤國……紂王表面點頭稱是,但並不真正改過,而且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宮裡“流酒為池,懸肉為林”,而且還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間,是為醉樂”。 紂王的愛妃妲己喜歡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種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發明的:用銅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時候,把犯人脫光衣服綁在柱子上,再把燒紅的炭火放進銅柱子…… 妲己說她有辨認腹中胎兒是男是女的本領,紂王就抓來100個孕婦試驗。妲己讓她們先坐下再站起來,然後對紂王說: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紂王不信妲己就命人當場剖腹檢驗…… 比干看到紂王和妲己害人取樂的場面,氣得渾身發抖,一邊自言自語“我是皇伯,強諫於王”,一邊疾步走到紂王面前,直言他的錯誤,並且請求將妲己斬首,全門賜死!紂王憤憤地坐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比干繼續說:當年湯王時,天下大災,餓殍塞途,湯王下車撫屍而哭,自責無德。又立即開倉濟貧,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稱頌。你今天的作為與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馳,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險啦!紂王聽完氣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請來箕子和微子商議,讓他們向紂王進諫。第二天,箕子去勸紂王,紂王卻將箕子的頭髮剪掉,把他囚禁起來,微子進諫,紂王依然不聽,微子只好抱著祖先的祭器遠走他鄉。大臣辛甲進諫了75次,紂王絲毫不改,於是投奔了周文王。許多大臣看到紂王已經無可救藥了,紛紛棄商投周。紂王已經落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而此時,周武王率軍東征已經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來和週會盟的大小諸侯有800多個,商王朝已是風中殘燭了。 比干覺得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樣說走就走,就是殺頭挖心也得據理力爭。“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他冒著滅族的危險,連續3天進宮抨擊紂王的過錯。 紂王被比干批評得無言以對,惱羞成怒地喝問:你為什麼這樣堅持?比干說:“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 紂王又問:何為大義?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學此無道之君,難道不怕丟失了天下嗎?我今日進諫,正是大義所在!紂王聽到這裡勃然大怒,於是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說罷,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無懼色,慷慨就戮……

  比干怎麼死的

  幹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

  比干廟

  比干廟坐落於河南衛輝的比干廟是重要的廟墓合一建築群之一,是中國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廟,稱為“天下第一廟”。廟宇巨集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比干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干墓為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比干廟內碑碣林立,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劍刻碑到清朝乾隆親書御碑,共64通,幾乎含蓋了我國曆史上所有朝代。孔子劍刻“殷比干墓”碑,是迄今發現的唯一的孔子真跡,被譽為“天下第一碑”,北魏孝文帝的《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相傳為南北朝著名書法家崔浩書,為魏碑精品之上。清乾隆御書的《過殷太師墓有感》為端正的楷書,筆韻嚴整雍容,華麗端莊,有帝王之風。碑廊左側第四通石碑,為清朝劉希龍所寫的行書“三代孤忠”四個大字,氣勢磅礴,端莊得體。碑中精品還有唐太宗的《封殷太師比干詔》、《祭殷太師比干文》,元朝劉敏中的《赦修比干墓碑》等。這些都是舉世名碑,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豐富寶庫。廟內的特色植物開心柏、板柏、沒心菜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