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齊的歷史典故

  管仲是我國春秋時期齊國人,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關於你瞭解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地***今山東西南部***。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後,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推辭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齊桓公於是派使者請求魯莊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魯莊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快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個車上並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於是任命他為宰相。註釋說:三釁,用香料塗抹全身叫做“釁”。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在諸侯國中稱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帶來的好處。”

  這是孔子回答子貢問管仲為什麼沒被處死的問題時說的。大蓋召忽的死,是為了操守貞節;管仲不死,是為了建立功勳。齊桓公是兄長,應當立他為王。公子糾,是弟弟,應該輔佐哥哥不應該爭奪王位。

  聖人孔子對於管夷吾沒有被處死的評價是,召忽之死的忠君,管夷吾不死視為建立功勳。公子小白作為兄長,本就是王,公子糾不應該皇位。所以,孔子為什麼不譴責管夷吾沒有殉死而稱讚管夷吾的功勞。

  關於管仲的人物介紹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潁上人***今安徽潁上*** ,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相桓公的結果

  管仲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名十分有才能的人,他一開始是齊桓公的弟弟公子糾的謀士,在公子糾與齊桓公爭奪王位失敗之後,管仲為了展示自己的雄心壯志以及建立功勳,成為了齊桓公的宰相。

  在春秋戰國的史料當中,管仲相齊桓公是一件十分著名的事情。管仲為了說服齊桓公實行一些政策,不惜當面與齊桓公爭執,那麼,結果如何呢?結果是管仲順利的說服了齊桓公,齊桓公頒佈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而管仲就利用這些政策法規,將齊國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富民強。

  管仲在說服齊桓公時,將自己的治國方法分為了兩個方面,分別是對內以及對外。

  對內,管仲注重經濟的發展,並且還主張實行改革,通過改革,讓國家的經濟的以快速的發展。此外,還要對國內的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只有土地資源多了,國民才有更多的生產資料,可以為國家上繳更多的稅收,才可以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

  對外,齊國則要“尊王攘夷”。也就是要聯合齊國周邊的諸侯國,一同來對抗山戎族。山戎族是侵犯齊國以及齊國周邊最多的民族。只有聯合起來,才可以真正的與山戎族進行抗衡。此外,還可以在周邊諸侯國當中樹立威信,為日後統一這些諸侯國做好鋪墊。

  齊桓公聽完了管仲這番建議後,為管仲的遠見卓識所折服。並且也從管仲的說辭當中瞭解到了,管仲是一心一意為齊國百姓謀福利,為他謀求霸業而努力。後面管仲相桓公的結果就是齊桓同意了管仲的諫言並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