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義的歷史典故介紹
斷章取義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謀殺了齊莊公,改立杵臼為君,史稱齊景公。齊景公封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
莊公有兩個忠誠的衛士,一個叫盧蒲癸,一個叫王何,在莊公遇害後都逃往國外。盧蒲癸在出逃前囑咐弟弟盧蒲嫳說:“我出逃後,你要設法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的時機叫我回國,到時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走後,盧蒲嫳不負所囑,當上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現,慶封名為左相卻毫無實權,便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縊身亡。從此,大權便全落到慶封手裡。
慶封感激盧蒲嫳,對他十分寵信。不久,慶封迷戀上了一個女子,把國政全部交給兒子慶舍。
盧蒲嫳極力勸說慶封,要他召回盧蒲癸,慶封答應了他。盧蒲癸終於回國,做了慶舍的侍衛。盧蒲癸勇猛過人,又故意奉承慶舍,很得慶舍的賞識,慶舍把自己的女兒慶姜嫁給了他。不久,盧蒲癸又說服慶舍召回王何,和他一起當侍衛。從此,盧蒲癸和王何加緊祕密活動,聯絡對慶氏不滿的人,準備誅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姜見丈夫行動詭祕,問他在幹些什麼。盧蒲癸便把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的事說了。慶姜很識大義,表示願意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
慶姜說到做到。盧蒲癸選在慶封出獵的那一天行動,慶姜說服父親隨同齊景公一起到太廟行祭禮,以便盧蒲癸等下手。舉行祭禮時,盧蒲癸和王何突然執戈猛刺慶舍,慶舍垂死掙扎,用酒壺砸死了王何,盧蒲癸又領兵殺盡慶氏餘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到這個訊息,帶著出獵的士兵回來攻城,但城中防守嚴密,無法攻克,他只得逃到魯國去了。
事後,有人問盧蒲癸說:“慶氏和盧氏都是姜氏的後裔,你怎麼會娶同宗的慶姜為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避同宗,要把女兒嫁給我,我為什麼要避開呢?就像有人對《詩經》斷章取義,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也只取我所想要的,管什麼同宗不同宗呢?”
“斷章取義”這一成語是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斷章取義的歷史典故相關示例
1、如今只~,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罵我自己不成?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
2、 宋人攻擊王介甫,說他將明妃寫成一個不忠君不愛國的人,其實是~,故入人罪。★朱自清《清華的一日》
3、斷句取義是在一句兩句里拉出一個兩個字來發揮,比起~,真是變本加厲了。 ★朱自清《經典常談·詩經第四》
【詞目】斷章取義
【發音】duàn zhāng qǔ yì
【出處】斷章取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解釋】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用法】貶義【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謂語結構】聯合式
【語法】作賓語、定語、狀語
的人還:
1.斷章取義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2.傳承至今的典故成語38個
3.與學習有關的人物典故
4.用斷章取義如何造句
5.歷史四字成語故事大全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