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陳倉成語故事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樑、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 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巨集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為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後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相關知識
出處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註解
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
解析
在說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許多人,常常有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章邯看到劉邦派人修棧道,於是就派人在相關地區防守,卻沒有想到劉邦會從陳倉出兵。在這種背景下,章邯很快被劉邦打敗了。
其實,這一切,只是我們的想象。
人們之所以願意這樣想象,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廉價的優越感。因為,看到此情此景,人們難免會覺得,自己比章邯聰明多了。
其實呢?隨便找一個初中生,坐在章邯的位置上,都會想到,劉邦雖然在修棧道,但是並不證明,劉邦一定會從這條線路出蜀。
因為,聲東擊西。這是最簡單的策略。章邯是一個曾統帥幾十萬大軍,稱雄一時的統帥,如果連這種一加一等於二的問題,都整不明白。那不只證明章邯是個傻子,更證明當時的人都是傻子。
因為,章邯連個聲東擊西的道理都整不明白;卻能稱雄一時。這不真成了,世上都是傻子,遂讓章邯可以稱雄一時了。
所以,面對此情此景,人們自然很容易覺得,如果自己穿越回當時,就能改寫歷史。
其實,當時的章邯,肯定會想到,劉邦有可能會從陳倉一線出蜀。問題是,章邯知道劉邦有可能從陳倉一線出蜀,有什麼用呢?
說得具體點,就算章邯知道,劉邦有可能會從陳倉一線出蜀,又有什麼用呢?一切是顯然的,如果章邯因為這個原因,就把軍事主力調到陳倉,那章邯就成了傻子。
因為,劉邦有可能從陳倉一線出蜀本身,就等於在說,劉邦也可能從其它地方出蜀。就好像在玩剪刀、石頭、布時,我知道對方可能會出剪刀,本身就證明,對方也有可能會出石頭或布。
表面上,只要章邯聰明一點,就可以有效的應對劉邦;其實呢?說了個容易!
比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率軍逃到一個三岔路口前。前面的兩條道,一條是大道,一條是小道***也就是華容道***,大道任何異狀也沒有,小道***也就是華容道***上可以看到一些煙霧。
你說,諸葛亮的伏兵,會埋伏在大道,還是埋伏在小道?
簡單的思考,諸葛亮的伏兵,自然是埋伏在小道。因為,小道上沒有人,怎麼會有煙霧呢?
再往深了思考,諸葛亮的伏兵,其實是埋伏在大道上,因為,諸葛亮如果真把軍隊埋伏在小道,他一定會做好保密工作,換而言之,他絕不會讓你看到那些煙霧的。所以,小道上有煙霧,恰恰證明,小道上沒有伏兵。
曹操非常自信的認為,諸葛亮的伏兵不會設在小道上。於是,就率軍從小道上走了,結果呢?還真的遇到了伏兵。
曹操思考問題的方法有問題嗎?沒有!
但是,結果呢?顯然他預測錯誤了。因為,用兵之道,虛虛實實,實實虛虛,雖然只有兩種變化,卻可以變化出無窮種可能。比如,站在曹操的角度思考伏兵要以在哪條路上,並不在於他的邏輯多麼可靠,而是在於他能不能摸透諸葛亮的心思。問題是,對方的心思,是很難摸透的。
雖然這只是一個演義故事。但是,人們在現實判斷時,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就好像,兩個人在玩剪刀、石頭、布。在出拳前,對方告訴你,“我要出石頭”,你應該出什麼呢?
表面上很簡單,他出石頭,你出布,你肯定就贏了。
問題是,除了傻子,誰敢這樣想問題呢?對方出拳前,告訴你他會出石頭,他就一定會出石頭!敢這樣想問題的人,不是傻子,又是什麼人?
當然了,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想問題?比如,對方說要出石頭,那他肯定不會出石頭。他這樣說,只是為了騙你出布,然後他出剪刀,他就贏了。所以,你只要出石頭,就可以贏了他。
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有道理沒有?好像很有道理。問題是,如果你真的這樣思考問題,十有八九會輸的。
其實,劉邦與章邯當時玩的遊戲,就是這種看似簡單,實際上一點也不簡單的遊戲。
我們處於章邯的角度,看看章邯會怎樣分析劉邦的出兵路線?
聽到劉邦要打出蜀中的訊息,章邯必須得判斷一個問題。那就是,劉邦會從哪條道出兵?
因為,用兵的基本原則,就是在具體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
如果,章邯可以判斷出劉邦的進軍路線,就可以把軍事主力,調到劉邦的主攻地點。到時,劉邦就無法擁有兵力上的優勢了。
如果,章邯無法判斷出劉邦的進軍路線,劉邦的軍隊,就有機會在章邯預想不到的地方出然出現。如果是這樣,劉邦自然會在這個具體的戰場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兵力。
現在的問題是,章邯如何判斷劉邦,從哪條路線進軍呢?
這個問題,表面上很簡單,實際上非常複雜。
因為,一切就如玩剪刀、石、布的遊戲一樣。你想猜到對方想怎樣出拳,那是難之又難的事。
現在,處於章邯的位置,他肯定會讓下屬,去分析劉邦會選擇的進軍路線。
如果有一個下屬對章邯說,劉邦肯定會從棧道***子午路***出兵,因為這些天,劉邦一直忙著修棧道。
章邯自然會反問他了。你可以肯定、確定?
一切是顯然的,劉邦這些天修棧道,與他一定會從棧道出兵,並沒有必然的聯絡。就好像,在玩剪刀、石頭、布時,對方告訴你,他會出石頭,他就一定會出石頭嗎?顯然不是的。
因為聲東擊西,是最簡單的軍事策略。
看到章邯這樣發出疑問。自然會有人這樣說了。按理說,劉邦肯定會隱蔽自己的進軍路線,所以,劉邦這樣大張旗鼓的修棧道,恰恰證明,劉邦肯定不會從棧道出兵。
章邯自然還會反問他了。你可以肯定、確定?
一切是顯然的,劉邦大張旗鼓的修棧道,與他一定會從別的地方出兵,並沒有必然聯絡。就好像,在玩剪刀、石頭、布時,對方告訴你,他會出石頭,並不意味著,他肯定不會出石頭。
因為,虛虛實實,這也是最基本的軍事策略。
我想,章邯在做完這種最簡單的分析後。肯定會把軍事地圖掛在牆上,與大家一塊分析,或是坐在沙盤前,與大家一塊分析。總而言之,你說劉邦會從哪條路線出兵呢?
如果看著地圖或沙盤,有個下屬指著一條道說。這條道,行軍太過困難,而且離劉邦的後勤供應地點太遠,所以,劉邦肯定不會從這條路出兵。
章邯依然會反問他,你可以確定、肯定?
因為,很有可能,劉邦就是抓住我們這種心理,要從這條道出兵,打我們措手不及。歷史上,類似的軍事行動,那是多的去了。
現在,章邯只能對一個非常優秀的下屬說:“如果你是劉邦,我會選擇從哪條路出兵呢?”
這個下屬,也許會指著一條道,對章邯說,“我會選擇這條道。但是,我會這樣選擇。劉邦會不會這樣選擇,我實在無法確定。”
“而且,我在進軍過程中,肯定會進行一系列的佯攻,讓你無法判斷我的真正進兵路線;更主要的是,當我確定,我計劃的進軍路線,已被你重重設防,我也會臨時改變行軍路線的。”
是的,任何一條道,都不能不防。因為,你覺得敵人最不可能出兵的地方,也許就是敵人要出兵的地方。問題是,你認為敵人最有可能出兵的地方,那敵人自然更有可能從這裡出兵了。關鍵是,整個軍事行動都是不斷變化中,在戰爭開始後,敵人也會根據我們的變化,而臨時改變自己的行軍路線。
這樣一分析,章邯應該如何佈防呢?
漢軍要重新回到關中,就必須穿越秦嶺,秦嶺山脈上有四條山谷可以通行,從東向西,依次為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散關道***陳倉道***。
再往西就是祁山道,祁山道也能走,但是要先去繞道隴西再轉隴山***六盤山***入關中。***相關地理,我不太熟悉,所以這一段摘自color_wolf網友的***
你是章邯,會如何阻止漢國出蜀呢?
一共有五條道,都可以入關。你永遠也無法確切知道,劉邦會選擇從哪條路進軍。
最保守的方法,自然是平均分配兵力。換而言之,容易防守的地方,少配備一些兵力,比較難防守的地方,多配備一些兵力。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絕不會讓漢軍打個措手不及。但是,最大的壞處,就是會讓章邯的軍隊,分散成五路。到時,章邯雖然在總兵力上優於劉邦,但是,在具體戰場上,都有可能面臨兵力不足的問題。
最冒險的方法,自然就是重點防禦,只要我們能確定劉邦的進攻路線,就把軍事主力調到相關地點,先行設防,一舉殲滅漢軍主力。
現在的問題,章邯如何確定劉邦的進軍路線?更主要的是,章邯真敢這樣冒險爭勝負嗎?
不要說在此時了。就是當陳倉的部隊,用狼煙一類的訊號,向章邯發出求救訊號時,章邯可以斷定漢軍的主攻路線嗎?估計也不能!因為,這有可能是漢軍的奇兵在行動,而行動的目的,就是要調虎離山,配合自己軍事主力行動。如果章邯的軍事主力,就這樣被漢軍調動了,那章邯也太單純了。
我寫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章邯的失敗,並不是簡單的因為,章邯沒有想到漢軍會玩“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把戲。而是因為,章邯想到了這一點,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與此相關展開的一系列博弈,那是非常複雜的。
對此,我們只要看一下,現代軍事史上,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就可以了。
盟軍這場成功的登陸戰。如果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去說,那就是“明攻加萊,暗渡諾曼底”。
事實上,德軍統帥部一直都在分析盟軍會從哪裡登陸。但是,他們一直都沒有判斷出盟軍的真正登陸地點。甚至,諾曼底登陸戰開始後,德軍還在判斷,盟軍是不是真的計劃從諾曼底登陸?因為,這很有可能只是盟軍的大規模佯攻,而所有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德軍把加萊一線的德軍向諾曼底調動。
所以劉邦出蜀時,整個戰爭的精彩之處。絕不在於漢軍想到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因為,這種戰略、戰術本身,只是小兒科的東西。因為,他無非是聲東擊西的一個具體版本。
事實上,隨便拿一個初中生***甚至小學生***坐在韓信的位置上,也會想到這一招的。因為,小朋友在玩各種對抗性的遊戲時,不用人教,也會懂得迷惑對方,隱藏自己的進攻方向。
古代的小朋友玩什麼遊戲,我們不知道。但是,現在球類遊戲時,進攻一方都懂得佯攻。比如,踢足球時,誰也懂得迷惑對方,讓對方無法判斷自己傳球的方向;再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比賽中,誰也懂得迷惑對方,讓對方無法判斷自己的發球方向。這一切,可以說是人的本能。如果一個人,在玩相關遊戲時,需要有人去專門告訴他這個道理,這個人的智商肯定很低。
所以,劉邦可以成功出蜀,並不是因為張良或韓信,想到了應該隱藏自己的進攻方向。因為,一個人不是傻子***甚至是傻子***,都會想到這一點的。
所以,這場戰爭最精彩的地方,是韓信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迷惑章邯,而章邯對此又如何判斷?但是,因為當時連紙張也沒有發明,所以相關的記錄,自然會非常稀少;而且就算有零星的、資料性的記錄,也會被後來的民間故事所淹沒。
民間故事的最大特點,就是人們都帶有臉譜性質。總而言之,聰明人聰明到了極點,而愚蠢者愚蠢到了極點。所以,人們在談到明修棧道、明渡陳倉時,都會把章邯想得愚蠢不堪,總而言之,章邯就被韓信一個簡單的小把戲,就給騙過了。問題是,事情真的這樣簡單嗎?顯然不是的。
民間故事的最大特點,就是聰明人的聰明,是建立在愚蠢者非常愚蠢的基礎上。所以,你仔細分析時,就會發現,聰明人也沒有什麼聰明的。因為,聰明人用的招數,只有面對愚蠢之極的人,才會有效果。
從常理上分析,以關中的力量,加上天然的地理優勢,漢軍是無法迅速殺入關中的。
在鉅鹿之戰後,作為防守一方,章邯曾以20萬大軍,與項羽為代表的40萬諸侯聯軍對抗了整整半年。現在,章邯為代表的三秦軍隊,總兵力應該超過劉邦***關於這一點,我前面分析過***,而且還佔據著地理的優勢,所以章邯就算會失敗,也應該可以支撐很長一段時間的。
但是,很不幸。劉邦3月份離開關中;8月份劉邦率軍出蜀,幾十天后,就佔據了關中的普遍地區。
劉邦可以取得這種勝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為韓信有著過人的軍事才華。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僅有此是不夠的。因為,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單純的軍事手段,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劉邦可以取得這種勝利,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劉邦在關中有著非常高的人氣。否則,韓信的軍事才能再高一個層次,也無法迅速取得這種勝利。
如果章邯在關中地區,有著很高的人氣,那章邯以關中的資源,加上天然的地理優勢。劉邦想殺出蜀中,本身就難的無法想象。更主要的是,就算劉邦殺出了蜀中,他也無法在關中佔住腳。
如果劉邦在關中人民心中,是一個侵略者,劉邦就算打敗了章邯的軍事主力,也無法傳檄而定關中普遍地區。
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劉邦的後勤就缺乏可靠的保障,他就無法趁勝追擊章邯的潰軍。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如果分散軍隊,就有可能被章邯***或是章邯的後繼者、同盟者***逐個擊破;劉邦如果一直集中兵力,他所能控制的地區,就會侷限於非常狹窄的範圍內。
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劉邦的手腕太硬了,只會讓當地的反抗更加激烈;劉邦的手腕太軟了,又無法壓制當時無休無止的反抗。
這就是項羽雖然打敗齊國的軍事主力,並讓齊王田榮死於非命,卻無法在齊國迅速開啟局面的主要原因。
劉邦可以迅速兼併關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在關中擁有著非常高的人氣。否則,劉邦殺入關中,也會如同項羽殺入齊國,到時敵方的軍事主力是被你擊潰了,但是各地無休無止的游擊戰一直無法平定。
從這層意義上,如果章邯敢選擇只守大本營,那會讓劉邦把他在關中的統治基礎掏空的。到時,他就等於在那困守孤城。
劉邦進入關中,關中人民都沒有強烈的排斥感;相反還願意擁護他。所以,韓信只要殺出蜀中,隨後的軍事行動,就會很容易的展開。在這種背景下,各地的軍政長官、富戶、豪強,都也不敢隨便高舉抵抗劉邦的大旗,那劉邦的後勤保障就非常容易實現。
更主要的是,在這種背景下,關中利益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看到,與劉邦的反抗,是一種難以看出到前途的選擇。這也就是,劉邦殺入關中,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很快就投降劉邦的主要原因。
章邯選擇與劉邦對抗到底,並不是因為他看好關中戰場。事實上,單從關中的戰場分析,章邯敗局已定了。劉邦在關中地區,有著誰也無法比擬的人氣,更擁有一隻虎狼之師,章邯作為敗軍之將,自然是一點出路也看不到的。
但是,當時的天下,是一盤大棋,關中戰場只是天下爭霸戰中的一個區域性戰場。章邯知道,劉邦的主要對手,並不是自己,而是項羽。只要自己能支撐足夠長的時間,就可以把劉邦耗垮了。但是很不幸,章邯的計劃落空了。
對項羽而言,最好的結局,就是秦國一直四分;退而求其次,就是關中、漢中並立;再退而求其次,就是章邯可以把劉邦拖在關中戰場。
只要秦國故地的軍事主力,暫時無法參與六國故地的角逐,項羽就有機會把六國故地征服了。
只要項羽把六國故地征服了,集六國之力攻打一個秦國故地,從形勢上,沒有理由會失敗的。
章邯是立足於這種大戰略背景下分析,自然不會輕易向劉邦投降。因為,他並不需要打敗劉邦,他只要把劉邦拖在關中幾個月,天下的戰略格局,就會漸漸朝有利於他的方向發展。
但是,很不幸,章邯沒有把劉邦的軍事主力拖在關中戰場;也無力在劉邦軍事主力東出函谷關後,強有力的反擊劉邦留在關中的軍隊。
在這種背景下,等劉邦把項羽的全盤軍事計劃打亂後,章邯就一點出路也看不到了。
劉邦公元前205年4月攻入項羽的老巢***彭城***,同年5月,被項羽打得大敗而回;同年6月,劉邦回師關中,引來河水淹灌章邯困守的廢丘,章邯的軍隊投降,章邯自殺了。
如果劉邦執著於先平關定關中,再出兵攻打項羽。估計就會喪失戰略的主動權。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項羽就有可能征服齊國,更征服趙國了。如果是這樣,劉邦就算平定了關中,也會被動挨打的。因為,項羽征服了齊國、趙國,整個六國故地,恐怕就難以逃出項羽的手掌心了。如果六國故地被項羽征服了,項羽集六國之力進攻關中,劉邦估計扛不住。
劉邦在關中未定的背景下,就大舉東征,雖然有些冒險,但是,這一步險棋,顯然把項羽的所有計劃都打亂了。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無法安心征服齊國了;在這種背景下,項羽無心攻打趙國。在這種背景下,項羽征服六國故地的計劃,自然更無從實現了。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雖然把劉邦打得大敗而逃。但是,整個天下的戰略格局,卻顯然對項羽越來越不利了。
項羽最初敢放棄關中,大約就是因為,項羽相信自己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平定六國故地。到時,關中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無法與自己相爭。但是,因為劉邦這麼快就殺出了函谷關,所以,項羽的全盤計劃都被打亂了。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關中作為四塞之國的優勢,彭城作為四戰之地的劣勢,馬上就顯現出來了。
項羽在北邊,需要面對齊國、趙國的威脅;在西邊需要面對漢國的威脅;不久後南邊的英布,也加入攻擊項羽的行列,項羽就開始三面受敵了。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的軍事主力被拖在滎陽、成皋一線,那是進退不得。因為,項羽想進,卻無法突破這道防線;想退,又擔心劉邦會趁勢追擊。
劉邦呢?他背靠關中,守住滎陽、成皋一線,只要專心面對來自東邊的進攻就可以了。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可以派軍開闢第二戰場,而項羽就只能被動的應付了。
現在的項羽,似乎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突破滎陽、成皋防線,把劉邦逼回函谷關。此時,項羽估計已喪失了長驅函谷關的信心。
只要奪取滎陽、成皋防線,項羽才可以在西部構建一條穩定的防線,因為滎陽、成皋以東,那是一馬平川,根本無法構建起任何可靠的防線。如果西部地區,不能構建起可靠的防線,那項羽就無法擺脫劉邦的威脅。在這種背景下,項羽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劉邦開闢第二戰場,並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漸漸陷入四面包圍之中。
彭城之戰,是項羽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但是,這次勝利顯然無法扭轉項羽在戰略上的劣勢。
彭城之戰,劉邦敗得潰不成軍。但是,劉邦卻成功的打破了項羽戰略計劃。後來的戰爭,就在韓信布的局裡面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