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如何得名的

  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但它留下的歷史意義、深遠影響至今都不被忘記,儘管它在某個方面來說是“失敗的”。那麼你知道嗎?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較早見諸記載的“辛亥革命”一詞,出自署名為渤海壽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記》。此書出版於1912年6月,收錄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間的各報章事關革命的報道。同年,以“辛亥革命”為書名的,還有署名草莽餘生編輯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錄》***見右上圖***,張紹曾為該書作序,指出草莽餘生為廖少遊。廖少遊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間奔走南北議和,閱歷廣泛,“特就昔日所歷之境,所與之役,與夫見聞……抄整合冊。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時間換算成公曆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時限與《辛亥革命始末記》基本相合。上述兩書所載事實,都發生於農曆辛亥年,稱之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國初年,辛亥革命一詞使用並不廣泛,稱呼辛亥年武昌起義至清帝退位這段史事的詞彙,名目繁多。民初的報章,如《申報》、《大公報》以及政府公報中,“武昌首義”、“共和成立”、“民國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詞連篇累牘,而“辛亥革命”極為罕見。即便是孫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時所用名詞也沒有一定之規。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名義釋出的公文中,有“武漢首義”、“民國締造”、“民國光復”、“革命”等說法。1917年孫中山在汕頭各界歡迎會上,追述革命歷程,稱“一次革命,起於武昌,為推翻滿清之專制。二次革命,則在南京,為袁世凱暗殺宋教仁而起。”不見直書“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說至今仍然沿用。

  辛亥革命中為什麼那麼多和尚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時期最有學問的革命思想家,曾主編過《民報》,寫過多篇以佛教為內涵的文章,在革命理論宣傳上,章太炎之所以比其他人做得出色,佛教思想所發揮的功用不容忽視。在僧人蔘與辛亥革命方面,主要有黃宗仰、蘇曼殊、智亮與意周師徒、畢永年與紫林和尚、棲雲、鐵禪等人。

  另外,漢陽歸元禪寺在辛亥革命時曾為後勤中心,而當革命蔓延到上海、寧波時,當地僧眾中有組織僧軍參加革命軍的。

  在參與辛亥革命的僧人中,釋太虛是一極特殊的案例,太虛被稱為“革命和尚”,他除了參與政治性的革命活動,也將革命精神貫注到佛教改革事業上。政治革命與佛教革命在太虛,並不是背道而馳的兩件事。太虛在佛教界推動的革命運動,對近代佛教發展曾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