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發明故事

  我們現在用的書,本子都是用紙製作的,那麼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當時可供書寫的東西有竹簡、縑帛、赫蹏紙和麻紙。竹簡,製造簡單、成本便宜,但是太笨重;縑帛,製造工藝多、耗費人工,成本太高,無法普及;赫蹏紙,它屬於縑帛生產的附屬品,雖便宜但數量有限;麻紙,原料為麻,工藝簡單較為粗糙,一直都是醫生包裹中藥而用。

  於是蔡倫就想製造一種書寫材料能有竹簡的成本,縑帛的潔白,赫蹏的輕便,麻紙的原料。蔡倫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皇家織造坊的工匠們,眾人像看怪物一樣看著蔡倫,都認為他是痴人說夢!但蔡倫還是心有不甘,於是蔡倫就利用休息的時間走訪民間。

  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京師洛陽一連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剛過蔡倫就去民間探訪,這一次他來到了洛陽城外的洛河附近的侯式鎮向當地的工匠討教一些技藝,而在路過洛河邊的時候有好幾棵大樹腐爛倒地,書上還纏繞著一些破漁網,而在這些破書上,蔡倫驚奇的發現了一層赫蹏很相似的東西。蔡倫拿著這種東西向當地的村民求教。

  當地的村民告訴他,這三年來京師年年下大雨導致洛河水位上升,河邊的一些樹全部浸泡在河水裡腐爛,過了幾個月書上就會自然形成這種東西。難道這是樹皮形成的東西?蔡倫忽然意識到這也許就是他苦苦尋找了數年的東西!

  於是蔡倫就在洛河邊搭建了一個臨時的作坊用樹皮開始了他的實驗,為了模似樹皮腐爛的方式,蔡倫在洛河邊上修了一個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將樹皮投入池中浸泡;為了模似樹皮日晒雨淋的方式,他有將樹皮放在太陽地下暴晒,經過這兩道工序後樹皮變脆弱,然後用石臼將樹皮搗成漿,經過蔡倫欣喜萬分,然而它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蔡倫發現這種紙裡面有一些細小的雜質存在,用手在紙上撫摸有明顯凹凸感,如何去掉這種雜質呢?他忽然想起了制劍時淬火的工藝,蒸煮!於是蔡倫在造紙的流程中首創了蒸煮的方法,這一次所造出的紙讓蔡倫欣喜若狂,這種紙不但成本低,而且潔白,輕硬,原料普遍。

  看著自己多年的追尋終於有了成果,蔡倫激動萬分。激動之餘蔡倫又想,麻的材料也很普遍,自己的造紙工藝能否改良粗糙的麻紙呢?有一天蔡倫經過河邊,看到婦女洗蠶絲和抽蠶絲的“漂絮”過程。

  他發現,好的蠶絲拿走後,盛夏的破亂蠶絲,會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層,而這一層晒乾後,可用來糊窗戶、包東西,也可以用來寫字,這給了蔡倫很大的啟示。於是蔡倫又開始找來了破麻衣和破漁網進行實驗,最後發現用麻所做的紙雖然不如用樹皮的潔白,有些微黃,但是比起原來的麻紙幾乎是天壤之別!於是蔡倫將自己的造紙工藝流程記錄成冊。

  蔡倫將自己製造出的紙進獻給了和帝,和帝提筆慢書,看著自己的書寫材料竟然是樹皮造出來的,和帝覺得非常新奇,於是在蔡倫的帶領下參觀了洛河邊上的造紙坊,當得知蔡倫是因為看到自己日夜閱讀竹簡而造紙時,和帝十分感動,於是下令全國推廣。

  正當蔡倫準備將造紙術向全國推廣的時候,一個噩耗傳來,由於過度操勞國事,年僅二十七歲的和帝死了。

  和帝無子,所以鄧太后開始垂簾聽政,由於鄧太后對蔡倫的紙也十分喜歡,安帝元初元年***元年114年***鄧太后下旨封蔡倫為龍亭侯,邑三百戶。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經讓蔡倫十分疲憊,於是他繼承先帝遺志開始推廣造紙術,他向自己的家鄉傳授了全部的造紙術,由於紙的成本低廉,開始逐步推廣開來。

  隨著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流,造紙術由中國傳到歐洲,很快便在全世界流傳開來,大大加快了人類的文明程序。

  造紙術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文明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正因此,蔡倫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蔡倫的成功,與他平時勤于思考,善於觀察,敢於嘗試是分不開的。

  拓展:蔡倫造紙的影響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 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裡,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

  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後,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象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

  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

  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

  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當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整個發展來看卻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在第四世紀雖然不如西方那麼統一,但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

  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藥和刻板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

  那麼中國為什麼最後又落在西方後頭呢?人們說出各種不同的複雜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許一種單純的技術上的原因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在15世紀的歐洲,一個名叫約翰·古騰堡的天才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因而歐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卻沒有古騰堡,因而中國人仍使用刻字印刷術,其文化相對說來就發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麼他就得同意這樣的結論:蔡倫和古騰堡是歷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實際上把蔡倫排得遠遠高於大多數其他發明家還有另一個原因。

  大多數發明是其時代的產物,即使實際上不曾有那些發明者,那些發明也會出現。但是就紙而言,顯然不存在這種情況。歐洲人在蔡倫以後一千年才開始造紙,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當時他們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造紙技術。

  就造紙而論,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甚至在看到中國造的紙以後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造出紙來。顯然發明一種造紙技術是相當難的,它決不會出現在發達程度一般的國家裡,而且需要有天賦的個人做出傑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後實行的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