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歷史故事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孔子的故事的資料,歡迎閱讀

  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孔子為何送大雁?老子為何伸舌頭?

  根據記載,孔子和老子是肯定見過面的,並且不止一次,各種說法有的準確,有的可能不太靠譜,其中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

  話說孔子當年三十多歲,在魯國為官,一心想到都城洛陽學習先王禮制,並且聽說當時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是得道之人,也想向老子學習大道的祕密,於是便帶著顏回、子路等幾個弟子到了洛陽。

  當時老子智慧之名無人不知,年齡也比孔子大得多。孔子特意準備了重禮去拜見老子。他們等了好幾天,終於見到了老子。孔子獻上了重禮:一隻大雁。

  孔子送給老子的見面禮有何深意,為什麼說是貴重的呢?

  從大雁飛行的特點來說,大雁通常結伴遷徙,形成有規則的佇列,或成“一”形或成“人”形。在佇列中年長的在前面,幼小的在後面。這樣就叫作“雁行有序”,它象徵著禮教。

  孔子是在告訴老子,我是奔著周禮來的,我倡導的是長幼有序、尊貴有別,我是做為學生來向您請教的,您是長者,表示謙恭的意思。孔子既然有如此誠意,老子當然不吝賜教了。

  大家都知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詩,它是金朝詩人元好問,在去考試的路上,發現一對死雁,詢問得知,是一個獵人射殺了一對大雁中的一隻,另一隻殉情哀傷而死,元好問很感動,做了一個土丘將兩隻情侶大雁埋葬,隨後寫了《雁丘詞》,這句詩就是《雁丘詞》裡面的,所以大雁自古以來就代表著忠貞不渝、以死相許。

  另一方面,大雁被稱為鴻鵠,鴻鵠在古代代表隱士。孔子意思是說,老子是真正的高人隱者,老子和我一樣對學問、對道德無比忠誠,我是在向一位大學問家請教。孔子這是一方面恭維老子,一方面介紹自己的,表明他們雖然道不同,但志向相同。

  見到如此重禮,老子很欣慰,便把孔子師徒幾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後,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來意:“我久慕先生威名,這次帶愚徒幾人特來拜謁。請問先生近來修道進展如何?”

  老子微笑,他早就聽說了孔子的為人和行事,就告訴孔子禮樂不能拯救世界,在亂世做人要像黃河水一樣,上善若水。見孔子有點不以為然,老子接著說道:“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我不能算是富貴,勉強冒領仁人的稱號,送你幾句話。”

  孔子幾人神情凝重,準備洗耳恭聽,不想老子卻張嘴大笑道:“你們看我這些牙齒如何?”孔子師徒莫名其妙地看老子的牙齒——七零八落,早已參差不全了。

  於是,他們搖了搖頭,誰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圖。這時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頭問:“那麼,我這舌頭呢?”孔子師徒又仔細看老子的舌頭,這時孔子腦子裡靈光乍現,微笑著答道:“先生學識淵博,果然名不虛傳!”

  老子這時說:“想必先生已經清楚我修道幾成了吧?”孔子會心地點了點頭說:“如醍醐灌頂,方才大悟呀!”

  午後,師徒幾人便辭別老子,起身返回魯國。途中,孔子如獲至寶,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卻疑雲重重,不得釋然。顏回問其何故,子路說:“我們大老遠跑到洛陽,原本想求學於老子,沒想到他什麼也不肯教給我們,只讓看他的嘴巴,這也太無禮了吧?”

  孔子聽後拂鬚大笑不止。顏回答道:“我們這次來不枉此行,老子先生傳授了我們別處學不來的大智慧。他張開嘴讓我們看他牙齒,意在告訴我們:牙齒雖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難免殘缺不全;他又讓我們看他舌頭,意思是說: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至今完整無缺。”

  子路聽後恍然大悟,說道:“火看上去可怕,而水看上去很柔和,但是死在水裡的人要遠遠多於死在火裡的人!”

  顏回繼續道:“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雖然柔軟,但面對當道的山石,它卻能穿山破石,最終把山石都拋在身後;穿行的風雖然虛無,但它發起脾氣來,也能撼倒大樹,把它連根拔起……”

  孔子聽後大讚:“你們今天算是大有長進,能夠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窺一斑而知全豹,聞一言而通萬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