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不同地方過清明節都會有不一樣的地方,那麼,在天津過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一、掃墓祭祖,緬懷親人。
中華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風自古淳樸,天津人緬懷逝去的家族先輩親人,非常重視祭祀的儀式,每年在三個“冥節”中,最首要、最馬虎不得的當數清明節了***另兩個“冥節”是指夏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和“十月一,送寒衣”日***。天津人俗稱清明節為“鬼令”,在清明前後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節這一天去掃墓***天津人曾普遍稱掃墓為“添墳”,後來又改稱“上墳”***,系天津地區傳承下來的重要風俗。有錢人家大都有自己家族的墓地,而沒錢的普通百姓,就把去世者埋在政府設定的大片義地裡。新中國成立後,堅決提倡火葬,骨灰盒則集中在火葬場的靈盒存放處。近些年在天津的郊縣,又開闢了多處集中埋葬骨灰盒、建有高矮不等石碑的大片陵園,那裡風景秀麗,管理規範,也便於親友祭奠。
清明祭祀過程大體是這樣:生者來到先人墳前,先把墓碑前的空地清掃乾淨,仔細擦拭墓碑,然後畢恭畢敬地供上新鮮的水果、糕點,焚香燃蠟燭,燒紙錢,灑酒,祭奠者有的會痛哭流涕,特別是這裡掩埋著家中剛去世不久的親人,就會更加難過。有的則對著墳墓述說這一年來對亡人的思念和家中的大事小情、親友變故等等,並拜託長輩逝者護佑全家安康,福祉綿長,財源廣進。人們往往還要許下幾樁心願,祈求逝者顯靈。那種絮絮叨叨,輕言細語,彷彿親人沒有辭世,此刻正與自己進行對話交流。如果亡者生前吸菸,上墳者還會點燃一支香菸擺放在墳前。祭奠之後,磕頭站起,再剷除墓上雜草,往墳的上面培添新土,象徵為先人修房,以防夏天雨大屋漏***有的則是先鋤雜草添新土,然後再祭拜。順序不同,無關緊要***。在培土時,人們往往還要在墳塋四角壓上用錫紙製作的假銀錠子,祈求家庭常年有錢花,日子越過越富有。大多數還要燃放一掛鞭炮以示驅趕小鬼別來糾纏,讓亡者靈魂安寧。
二、寒食禁火,紀念賢人。
“寒食不舉火”。南朝人樑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立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不能動火,須吃冷飯,為的是紀念春秋時期功不言祿的晉國大夫介子推。至今山西的綿山、介休市仍在以山、以市、以節、以俗來隆重紀念這位可敬的歷史名人。
但在天津城區,對清明寒食禁火的習俗已經基本不遵循了。清代天津著名詩人梅成棟在《清明日大風》一詩中寫道:“百花寒未吐,孤***辜***負此清明。窗黑風降至,雲黃雨不成。冬衣綿又著,春墓掃難行。薄酒陳家祭,聊伸窶子情。”
清代文人楊光儀也於光緒某年吟詩曰:“東風料峭互陰晴,春草池塘生未生?鶯燕無聲人意懶,圍爐煮酒過清明。”從這些詩句裡,看不出天津人在清明節期間禁爐火吃寒食之舉。另外,在上文提到的三本清朝著作中,也沒有寒食風俗的記載。
但在天津農村,有此風俗,請看流行於天津靜海縣的一首《時令歌》歌謠:“……正月元宵吃粘蛋,寒食禁火用冷飯,重陽切糕端陽粽,初伏應吃避暑面,佛爺出家臘八日,離塵掃舍八寶飯,中秋吃的餅如日,過年當吃團圓飯。”***選自《中國歌謠整合·天津卷》***這說明在天津某些區域仍在遵循清明吃寒食的習俗。這裡的“冷飯”,主要指的並不是冷米飯,而是涼的饅頭、窩頭等麵食,伴以醬制肉貨、茶雞蛋、鹹鴨蛋***富裕家庭***或腐乳、鹹菜等下飯,就可以把這一天對付下來了。
三、種樹踏青,親近自然。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時節。天津民間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俗諺。天津地區會在清明前後開始廣泛地植樹造林。清明習俗的“折柳入土”,雖說一開始是晉文公為懷念介子推的悲痛舉動,但發展衍變,到現代成為了植樹造林、綠化大地的美好動員。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