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怎麼死的是病死的麼

  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大家都很關注李白是怎麼死的!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一下李白是怎麼死的,供大家閱讀!

  李白是怎麼死的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貧病交困,到安徽南部的當塗,投靠在那兒當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這顆詩壇上的一代巨星隕落了,享年僅六十有二。關於李白之死,後人有多種說法,但歸結起來不外乎兩種。其一認為是死於“腐脅疾”,即病卒說;其一認為是死於“攬月落水”,即溺水說。

  說李白是病卒的,最早見於李陽冰為李白詩結集寫的《草堂集序》,以後的碑碣著述多持此說。範傳正寫的《墓銘》,說“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寧審乎壽終百年”。李白嗜酒成性,特別到了晚年,“狂飲”更是他生活中的一大特徵,所以醉而致疾致命的可能極大。晚唐詩人皮日休作《李翰林詩》***《七愛詩》之一***

  也說“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這就明確無誤他說李白因醉得疾,他的靈魂是帶著醉意昇天的。郭沫若以他諳於醫道的口吻說,李白61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曾決計從軍,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返。此為“腐脅疾”之初期,估計當為膿胸症,又說,他62歲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為“腐脅疾”。十一月卒於當塗。

  說李白是溺死的,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所述:“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做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宋代洪邁《容齋五筆》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在前面冠以“世俗言”三字。所謂“世俗言”者,就是說它是民間的一種出於美好的想象而產生的傳說。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富有浪漫氣息的民間傳說的出現,並不是在王定保或洪邁的記述之時;而是在李白去世不久的時候就已廣為流傳了。到了元代,王伯成編《李太白流夜郎》雜劇,其中有白入水中,為龍王所迎去之說。雖然藝術不等於現實,但對李白的死因,更釉上了一層奪目的神奇色彩。

  那麼作為正史的《舊唐書》和《新唐書》是怎麼說的呢?它們在提到李白之死時,都只是簡單地一筆帶過,並沒有明確肯定他的死因。既沒有說是“腐脅疾”致死,也沒有說“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舊唐書》上說他是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的,這也許正可以用來證明“醉死此江邊”***唐代項斯《經李白墓》句***的傳說是有幾分可靠的。所以清代王琦對此有段評論:“豈古不弔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新意耶?”

  這就是說“病”和“溺”兩者或許都有可能。

  李白一生,流離坎坷,經歷奇瑰。愛酒、愛月、愛狂、愛做視權貴。他才氣橫溢,卻命運多舛!到了晚年窮極悲苦又不甘寂寞,時時喟嘆自己憤懣的一生。雖胸懷大鵬之志,而命運之神為其安排的卻是“中天摧兮力不濟”的不堪,“白髮三千丈”之憂煩;沒奈何,竟日呼酒買醉,可惜“舉杯消愁愁更愁”。心,越來越惱;酒,越喝越多。大量的酒精已經侵蝕、損害著他的肌體,而他還兀自舉杯澆愁,直至病入膏盲而不可救藥。從而推論其死因。他族叔李陽冰的話應該是可信的。李白在去世前曾賦《臨終歌》一曲,浩嘆一生壯志未酬的悲槍。如是悲歌一曲,豈臨終遺言乎?

  所以,劉大傑以文學史家無可置疑的筆觸寫道:“***李白***六十二歲,以腐脅疾死於當塗……說他入水捉月而死,那是不可信的。”所謂李白之死的“謎”,似乎並不存在。

  然而,有人認為稗官野史之言,也並不是純屬毫無價值的無稽之談。李白一生浪跡江湖,熱愛自然。他的詩,有許多是寫月的。詩人把美麗的月亮看成是高尚皎潔的象徵。他的詩,又有許多是寫酒的。詩人把美酒看成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他舉杯望明月,俯首看現實:創痛巨深,貧病交加,一切美好向往都一一幻滅了。一個傲岸不羈,竟欲馳騁於天地之外的人,竟落到如此潦倒的田地,那是不堪忍受的。嚴酷的現實,逼得他幾乎要發狂了。詩人在《笑歌行》和《悲歌行》裡,十分清楚地描繪出了自己哭哭笑笑的狂態。一個處於半瘋狂狀態的人,“醉而落水”反倒更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安旗對李白的死,有一段極為精彩的摹擬式的描繪:“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後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麼美麗!多麼光明!多麼誘人!‘我追求了一生光明,原來在這裡!’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只聽得船伕一聲驚呼,詩人已沒入萬頃波濤。船伕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去了。”顯然,作為當代學者、富有詩人氣質的安旗,他是寧肯相信這位“天上謫仙人”是跨鯨背而仙遊羽化的。

  李白軼事典故

  姓名由來

  第一種說法:那是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第二種說法: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複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鹹取所象”。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給自己恢復了李姓後,為後來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後於是有了身孕,在陣痛難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的。

  唐朝長安元年,李白出生於武則天執政後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內容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他很早就相信喜歡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李白擱筆

  在黃鶴樓公園東邊,有一亭名為“擱筆亭”,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

  說:“一拳捶碎黃鶴樓, 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後來,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