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什麼歷史影響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那麼。

  《詩經》特色和影響

  《詩經》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

  第二,《詩經》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幾篇,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

  第三,與上述第二項相聯絡,《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

  第四,《詩經》的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剋制因而顯得平和。

  以上主要從內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後代文學的影響都很深遠。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輝煌的開端,它對我國後世詩歌,以至整個古代文學的發展都有著極為巨大的影響。它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為後世的進步作家樹立了楷模,啟發和推動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把反映現實作為創作的出發點。這種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詩經》中以個人為主體的抒情發憤之作,為屈原所繼承。漢樂府詩緣事而發的特點,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

  後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以及唐代的許多優秀詩人,都繼承了“風雅”精神。白居易和新樂府諸家所表現出的注重現實生活、干預政治的旨趣和關心人民疾苦的傾向,也是“風雅”精神的體現。而且這種精神在唐以後的創作中,從宋代的陸游延伸到清末的黃遵憲。《詩經》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一直被繼承和發展著,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詩經》民歌重疊反覆的形式,準確、形象、優美的語言,也被後世詩人、作家大量的吸取運用。《詩經》以它所表現出的深刻的社會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後代文人重視民歌,向民歌學習。

  作者介紹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蒐集歌謠,以瞭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蒐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蒐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裡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成書過程

  《詩經》***英文翻譯為:The Book of Songs***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時期。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共305篇。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係。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