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我的童年讀書筆記

  童年都有屬於自己的味道。那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多年前的人、事、物,娓娓道來,沒有大喜大悲,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閱盡滄桑後的平靜和超然,可謂苦而不傷,悲而不泣,言語話家常,淳樸而不乏味!

  大家都知道,季羨林是一位學者、翻譯家、作家,他不僅精通十二種語言,還去過許多國家留過學。他的堅持、刻苦和努力,造就了他自己的一生,併成為北京大學的副校長和終身教授。季羨林的害怕浪費、厭惡虛榮被後人稱為“布衣教授”。但這樣光輝的季羨林的童年卻是無比的單調和灰暗!

  季羨林出身貧農,既沒有令人難忘的幸福和歡樂,也沒有令人懷念的平靜安穩,大部分有的只是物質生活的貧苦、教育的落後,帶給季羨林的童年記憶中“吃半個白麵饅頭就算奢侈的了”;想要吃鹽,要上鹽鹼地裡掃土,再在水裡煮後,用鹽水醃鹽菜,一年到底,吃不到什麼,就吃這種鹹菜。

  而如今的我們,連大魚大肉都不愛吃,吃不完的飯菜都要扔掉,可季羨林當時奢侈的白麵饅頭,恐怕已經沒有人在吃了。季羨林到了該上學、讀書、識字的年齡,卻沒有私塾和書籍,教育貧乏。可如今的我們,坐在教室裡,享受著父母的一切,又在浪費父母的一切,浪費著所有人對我們的期盼!現在的我們,恐怕幸福得都不知道什麼是“苦”了!

  我們應該學習季羨林,在灰暗、貧窮的條件下,學有成就!我們應該對自己“狠”一點,畢竟沒有苦,哪有甜?人在童年時期,可能會經歷貧困、苦難,但這些往往成為人生中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身處逆境之中,千萬不要怨天尤人!從哪跌倒就要從哪爬起繼續奮鬥!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感激命運,感謝苦難的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超越真實的自己,去做最努力的自己!

  篇二

  我不想在此多說季羨林童年的轉徙、窮苦和童趣了,他的文字擺在那裡,只要你去讀,就會讀出不同的咂味兒來,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視覺和年代裡,咂味自己的苦楚和甜美,我很想謝謝這位密友,我曾一度的放下筆,不想甚或是不敢再提起,因我是那種自願泡在舊事裡不肯出浴的人物,每每會在舊事的某個細節裡泡出個痛來,如此也停了三兩年,這期間雖有小寫篇頭即想的時候,卻總是寫寫停停的,就都是半成品擱置在箱底了,現在讀季羨林《我的童年》,卻不曾想,竟讀起自己的舊曆來,當我開啟他的文章,捋著他的文字走下去的時候,他轉徙的經歷和少不諳事的情景就在我的眼前幻化了,陳年舊事就一股腦的都回到記憶中來……唉!誰知這一讀,腦子裡就再也沒能靜下來……

  我很小的時候,家裡也沒什麼錢,買東西都是要憑票供應,家裡人多,賺錢的人又少,只有爸爸,媽媽來供養,我記得爸媽合起來的收入才有三十六元錢,奶奶爺爺只是伸著手要,四個姑姑只嫁出去一個,小叔比我大不了多少,我家住在“冂”字形大院的後拐角,也就是現在看上去“冂”形的左上角的地方,大院也沒有那麼規整,總是有些迂迴的,很多人家擠在框子裡,那個角其實是有個窄衚衕通進去後再左拐的,路不太好走,也不寬敞,直直地對著我家的小院門,門是用那種最常見的松木板皮拼釘的,上面用鐵絲捰了一個鎖釦,一把鐵牛鎖就斜吊在上面。房子很低矮,院門也窄得可憐,只能側身擠過一個人,進院要跨過較高的門檻,進屋就又像掉進地窖裡,猛然的就低下去一段,我小,也沒什麼零食,也沒什麼樂趣,每天就在這裡爬上來,跳下去的,媽媽忙得沒什麼精力照看我,每天漿洗勞作,有時也會呆坐著哼一支熟悉的悲歌。

  篇三

  通過閱讀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我有以下啟示:

  1,對於季先生那個年代的生活,物質上:吃的是紅高粱麵餅;鹽都無錢可買;“半個白麵饅頭”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東西。它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美好的生法,要明白“生在福中要知福”。

  2,作者身邊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

  3,窮苦是財富,讓人主動、進取、質樸、克服困難,到達成功;安逸使人懶惰、脆弱、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