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後代怎麼了

  杜月笙,舊中國聞名上海灘的流氓大亨,他曾追隨蔣介石。然而,他在晚年卻寓居香港,拒絕與臺灣國民黨政府合作,而與中共方面密切聯絡,並策動了轟動一時的“中行事件”。那麼?

  杜月笙後代介紹

  杜月笙,青幫一代大佬,叱吒上海灘一生,不但出入黑白兩道,遊刃於商界、軍界與政界,而且將觸角伸向金融、工業、新聞報業、教育等多領域,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稱為“中國黑幫老大”和“中國第一幫主”。如此的一位人物,那麼他的後人現今都怎麼樣呢?

  杜月笙在家中是個嚴厲的家長。他有5房太太,10個子女。大太太沈月英沒有生育。領養一子,名杜維藩。二太太陳幗英共生育3個兒子,杜維桓、杜維翰、杜維寧。三太太孫佩豪生育兩個兒子,杜維屏和杜維親。四太太姚玉蘭是著名京劇演員,為杜月笙生養了二子和二女,杜維善、杜維嵩和杜美如、杜美霞。五太太孟小冬,是一代京劇名伶。去年,電影《梅蘭芳》上映之時,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一時間引起各方評論。

  杜月笙喜歡人們稱呼他為“杜先生”。杜美如曾見過在《建國大業》中扮演杜月笙的馮小剛。杜美如評價他:樣子像,演得也像,只有一點不像,“我父親是從不戴墨鏡的”。

  在杜美如的記憶中,杜月笙對子女的教育極為重視,嚴格要求他們的學業,嚴禁其沾染煙賭娼。他喜歡有才華的孩子,常常跟兒女們說他小時候窮得很,沒有機會念書,要兒女們珍惜現在的讀書機會。兒子杜維藩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了兩個耳光。杜美如一次外語考試成績不佳,被他用鞭子責打10下。阿姨心疼杜美如,讓她多穿兩條褲子去捱打,結果杜月笙下手更重,還不許叫,叫一聲就重打。“父親很嚴厲,我們見他也要預約批准。

  1951年夏,杜月笙病入膏肓。處置遺產時,身邊僅有11萬美元。遺產分配大致如下:每個太太拿1萬美元,兒子拿1萬美元,沒出嫁的女兒拿6000美元,出嫁的拿4000美元。在此前,杜月笙銷燬了別人寫給他的所有借據。他對子女說:“我不希望我死後你們到處要債。”

  1951年8月16日下午,63歲的杜月笙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杜美如回憶說:“父親迴光返照時,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杜月笙去世之後,杜維藩和四房姚玉蘭母子、孟小冬等人都去了臺灣,但除了姚玉蘭和孟小冬仍經常走動,其餘各房之間往來不多。近年來,杜家只有杜美如和杜維善偶爾在公眾面前露面。不過,杜家後代的共同之處是都不走黑道,並且都受到良好教育,多數定居海外。

  杜美如目前住在約旦,性格開朗的她至今最喜歡說的還是上海話,父親的口頭禪“閒話一句”也被她繼承了下來。約旦國王侯賽因家族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杜美如夫婦和侯賽因家交上了朋友。1979年,杜美如夫婦在安曼***約旦首都***開辦了第一家“中華菜館”,如今還在阿聯酋開了分店。杜美如有兩子一女,其中一個兒子目前定居上海。近幾年,杜美如也經常回國,多次表示有回國定居的打算。而杜美如的胞弟杜維善,目前定居加拿大,也曾多次回國。他是一位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曾兩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古錢幣共計1800餘枚。

  杜月笙和他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作為舊上海傳奇中的傳奇,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當時一部分闖蕩上海灘的年輕人的夢想。不過,夢想總是和虛幻連在一起。也許,就連杜月笙的家人、後代,也從未真正走進過他。而杜月笙留在許多現代人心目中的,不過是《上海灘》之類的影視劇所刺激起來的想象罷了。

  杜月笙人物貢獻

  1938年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理事室遷移香港,杜月笙親自主持工作,並設立總辦事處,以接受海外捐助的物資,並同時籌措救護事業的經費。可以說,杜月笙此時是非常辛勞的。當時,國民黨政府還設有中央賑濟委員會。

  “八·一三”抗戰後,蔣介石安排杜月笙為該會,負責粵、桂、閩三省稱第九救濟區工作。為了工作方便,杜月笙將第九救濟區辦事機關與中國紅十字會機關合設於香港九龍柯士甸道他的宅寓也在此,並在香港最大的飯店闢有房間,專與各方接觸。當時,海外僑胞對抗戰捐助的物資及對難民的救濟品,都由杜月笙接收運往漢口或重慶。同時,杜還負責與戴笠合作佈置向淪陷區蒐集情報及鋤奸策反工作。

  上海另一幫會頭目張嘯林投敵被暗殺,也與杜月笙有關。另外,轟動中外的高宗武、陶希聖脫離汪偽集團,並公佈“汪偽密約”,也是杜月笙與戴笠共同策反的。

  香港淪陷後,杜月笙撤退重慶,主持紅十字會會務工作,辦理前方救護、後方空襲救護、醫療等工作。

  在抗戰的開始階段,海外物資大部分通過香港轉運國內 ,杜月笙以紅十字會名義辦理接收、轉運,為抗戰事業做出了一些貢獻。香港淪陷後,紅十字會總會於1940年移設重慶,杜月笙也撤退重慶,主持會務工作,辦理前方救護、後方空襲救護、醫療等工作。

  1942年,杜月笙籌建了重慶醫院,當時有床位300張,各科裝置齊全,是當時最先進的戰時後方醫院,受到輿論的稱讚。另外,杜月笙在蒐購、搶運戰略物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抗戰勝利後,杜月笙返回上海,督促上海復員工作,並協助恢復、加強了上海紅十字會分會的組織,對該會推進各種社會服務工作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50年代後,杜月笙客居香港。1951年,他彌留前對妻子云:“把我的屍骨帶回上海,葬在浦東高橋老家。”但他的遺願終未實現,1951年11月遺骨被運往臺灣,至今暫厝臺北南效大尖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