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人物簡介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祖籍項城。本姓“羋”,《史記》說:“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項羽少有大志,雖讀書不成,習武學劍仍不成,就立志學“萬人敵”,跟叔父項梁學兵法。一次秦始皇出巡,項羽見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24歲的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舉兵響應。他們徵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項梁戰死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鉅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然後揮師北上救趙。

  項羽率軍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破釜沉舟”親率主力渡河,便以雷霆萬鈞之勢,反把秦軍包圍。項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九戰九捷,大敗秦軍,這才解了鉅鹿之圍。此後,項羽便成了各路義軍的實際統帥。

  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可是,另一路起義軍在劉邦帶領下,乘關中空虛,搶先佔領了咸陽。項羽大為不滿,就率軍破關而入,進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鴻門宴上,他卻優柔寡斷,沒有實施范增的殺劉計劃,致使劉邦得以藉故逃脫。

  項羽依靠強大兵力,引兵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然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取樑、楚九郡***佔有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又割地封王,劉邦被封為“漢王”。

  公元前208年8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暗渡陳倉”,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無暇兼顧的機會,一舉攻入項羽的都城彭城。項羽率三萬楚軍,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大敗漢軍。劉邦僅率數十騎逃出了重圍,他妻子呂雉和父親太公,都成了項羽的俘虜。

  彭城之役後,項羽乘勝進軍,在京邑、索亭間***滎陽西、南***同劉邦打了一仗,卻被阻於滎陽以東。劉邦死死扼守成皋***今河南滎陽市西北汜水鎮***,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了兩年。項羽急於找劉邦決戰,卻又急攻不下。如此,雙方力量開始發生根本變化:漢軍由弱變強,項羽由強變弱。

  公元前202年,劉邦向項羽發動總攻。項羽敗走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被劉邦的軍隊團團包圍。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項羽借酒澆愁,慷慨悲涼地對愛妻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罷,拔刀殺死愛妻,然後飛身上馬,帶領八百騎兵突圍南去。逃到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時,只剩28人。他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就奮力拚殺一陣,然後橫劍自刎而死。這年,他31歲***今烏江“西楚霸王靈祠”舉行祭祀活動時,只鳴鐘三十一響***。

  項羽戰敗,自刎烏江,楚地全部投降了漢王劉邦。但魯城***今山東山東曲阜***堅決不降,他們不相信項羽已死的說法。劉邦就親率大軍,把魯城團團圍住,揚言要屠戮全城。兵臨城下,劉邦這才想到魯城是孔子的故鄉,魯人向來恪守禮義。項羽曾被楚懷王封為魯公,這裡的人民也將他奉為君主。他們為君主守節,是會不惜一死的。於是,他便命人取來項王的頭顱讓魯人看。守城的李一見,當即拔劍自刎,魯城父老這才全部投降劉邦。劉邦就按“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的頭顱安葬在距魯城不遠、泰山腳下的的谷城***今山東平陰縣***,自刎的李被陪葬於霸王墓側。

  安徽和縣烏江岸邊的項羽自刎處,當時有人收拾項羽剩餘的屍骸就地埋葬,上建“項王亭”。至唐初建祠,唐上元三年***766***,書法家李陽冰篆書匾額:“西楚霸王靈祠”。

  項羽祠墓遺址

  五泉莊墓

  五泉莊墓,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68]

  霸王祠

  霸王祠位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鳳凰山,也稱項亭、項王亭、楚廟、項羽廟,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於此。當時就墓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年***,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年***,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內稱:“自湯武以干戈企業,後之英雄莫高項氏,感其伏劍此地,因此,賦以吊之。“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與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傳說皇帝方可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偉,但終未成帝業,故少建半間。殿內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並有石獅、旱船、鍾、鼎碑等文物。